时间:2024-05-11
孙开仁
【引言】
“恶搞”本是当前流行娱乐中的一种搞笑手段,是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以博众人一笑,或者借此表达作者的某种观点。可以说,恶搞大肆流行,“新作不断”,不论是流行歌曲、热门节目,还是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教材课文、英雄人物等,都未能幸免。
“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孔乙己偷窃光盘叫‘资源共享”,“董存瑞为什么牺牲?因为被炸药包上的双面胶粘住了”……当恶搞愈演愈烈,蔓延到楷模、经典、英雄的身上,甚至侵袭着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笑得出来?
【来自现实的鲜活事例】
●恶搞标志性图像:一位网名叫“衰佐去边”的网民于2006年12月30日在某门户网站发表了一张恶搞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图片:会徽中舞动的运动员穿上了裙子,会徽中的奥运五环被改为“男”“女”两字,构成一男一女两幅图片。此前,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也曾遭网民恶搞,有人对五个福娃进行“换头术”,用一些影视歌星的头像代替,版本多达20多个。早在2003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和2005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发布时,奥组委就曾分别发出公告,就保护会徽、吉祥物的知识产权发表声明,告知任何机构或个人,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将该徽记、吉祥物进行拆分、歪曲、篡改等变形使用,亦不得将该徽记作为其它图案的组成部分使用。恶搞之风蔓延到北京奥运会会徽、吉祥物上,不仅亵渎了奥运精神,而且也是违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侵权行为。
●恶搞名著:据《新京报》报道,一部由日本公司投资的电影《西游记之大战金角银角》所谓最大的看点是将继续坚持以往的恶搞路线。观众将会看到由女星反串的唐僧谈起了恋爱,孙悟空也坠入爱河,情意绵绵,连观音也思起凡来。在美国版的《西游记》中,竟然频频出现观音接吻的镜头……实际上,被“糟蹋”的还不止《西游记》。在一款由日本公司开发的成人游戏中,冰清玉洁的林黛玉居然是“娼妇与外国人的私生女”,居然是色情的女主角。
●恶搞英雄 :2006年初,网络恶搞进一步升级,一大批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经典之作惨遭“肢解”,面目全非。 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变成《 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在短片中,原本一心想参加红军的潘冬子成了做明星梦、希望走穴挣大钱的富家子弟。潘冬子的父亲叫潘石屹,潘冬子的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 6 + 1 ,梦中情人是李咏。原电影中的胡汉三成了一个叫老贼的评委,不仅操纵评委,而且也是大赛各种新花样的创造者。 铁道游击队队长刘洪“与坐台小姐混熟”,《林海雪原》中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有了私生子,《沙家浜》中阿庆嫂与胡司令有染。董存瑞没有炸碉堡,雷锋有姐弟恋等等更是五花八门,低俗离谱。
●恶搞课文:曾经流行一时的《Q版语文》是很经典的对语文课文的恶搞,也是恶搞文化对教育的一次猛烈冲击。在一本封面标有“全国重点幼稚园小学优质教材”字样的《Q版语文》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变成了促销女郎。
●恶搞文化 :孔子被“勾引”“哭了”。 2006 年 11 月,一名穿着暴露,打扮妖冶,号称“国学辣妹”的年轻女子在孔庙内大摆热辣造型,打着“重振国学” 的旗号,声称自己是白居易的第 53 代后人,立志献身国学,而且“最擅长勾引人,孔子也不例外”。
【认识的提炼与升华】
认识一:恶搞,表面上看,是宣泄,是煽情,是炫技,是追名逐利。可究其根本,则是对中国文化根脉的消解,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颠覆,凸显的是文化的失落、网络管理和社会法治的滞后。恶搞一旦成“恶”,则成了“脓肿”。看过了种种恶搞,还有人认为潘冬子、杨子荣是英雄吗?还会为宝黛的爱情悲剧黯然神伤吗?还会对历史、经典乃至社会道德与秩序怀有敬意吗?一些学者愤然指出:“恶搞早已从最初的消解‘伪崇高变成了今天的‘真流氓,由庸俗变得低俗。”恶搞的最后结局:对传统与经典的轻蔑、歪曲与亵渎,并和商业操作结盟,导致社会恶搞成风。
有识之士呼吁恶搞必须得到制止。从理论上说,强大的颠覆力意味着强大的创造力。但如果只是一场“大众的狂欢”,曲终人散,没有值得咀嚼的东西,这样的颠覆必然是短命和有害的。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理想,需要信仰,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如果让恶搞模糊了是非、美丑、荣耻的界限,将给社会文化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如何鼓励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如何珍惜网络传播的话语权?文化部门有关互联网视频新管理条例的出台,正是人们所期待的。(摘自2006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认识二:文学名著被篡改,相信每一个有自尊、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都会感觉很痛心。可是,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我们居然向篡改我国名著的外国人敞开大门,批准其到我国取景。针对《西游记》被一些外国人胡编乱改的现状,“美猴王”六小龄童奔走演讲,大声疾呼:要防止一些人打着“时尚”、“颠覆”的旗号来“恶搞”我们的传统文化,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可是,面对愈演愈烈的“恶搞”趋势,这样的呼吁显得很“无助”。毕竟,像六小龄童那样,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把“美猴王”等艺术形象保护起来的艺术家还凤毛麟角。而保护中国名著不仅要靠先知先觉的艺术家,还要靠所有炎黄子孙的珍视和保护,靠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手”。四大名著是中国的国粹,有没有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面对公众的呼吁与质疑,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不应该置若罔闻,无动于衷。在全国第八次文代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文化要复兴,首先要传承和保护好经典之作,而不是让积淀了民族魂的文学名著“任人宰割”,“任人丑化”。(摘自2006年11月25日《孝感晚报》)
认识三:在光明日报社举办的“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院士等众多专家发出呼吁:“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网上‘恶搞红色经典,反对‘恶搞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8月22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向“恶搞”等不良舆论环境挥起了利剑。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强化社会保护,成为这部修订草案的一大原则内容。
多年来致力于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许惠英副教授为此草案的提出鼓掌叫好,她说:“这次修订草案的提出非常及时、非常关键。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大有益处,类似恶搞英雄、恶搞经典等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造成是非不明、荣辱不分,颠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利于未成年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对世界的认识还在形成之中,并不完善 ,如果恶搞作品在这个时候先入为主,就极容易造成误导,扭曲孩子对事情真相和原作品的认识。”(摘自《中国教育报》)
【针刺文一】
“恶搞”不能再泛滥了
袁跃兴
一段时间以来,在媒体上的文化新闻中,看到和听到最多的是恶搞的新闻,一会儿是四大名著遭恶搞,一会儿是红色影片遭恶搞,一会儿是伟大诗人屈原遭恶搞,一会儿是古代诗歌遭恶搞,一会儿是孔子遭恶搞……一时间,恶搞几乎充满了人们的视听空间。
恶搞是人民冷嘲热讽的解构姿态,恶搞是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批评,恶搞是人民平凡有趣的精神追求……这是恶搞文化倡导者打着人民的幌子提出的所谓批评原则、审美趣味和娱乐精神。其实,大部分恶搞已经彻底背离了人民大众。他们抱着消遣娱乐反文化的态度,丧失了应有的道德荣辱标准,没有任何顾忌地在恶搞文化中发挥他们的所谓创造力。当历史上一部部经典名著、一个个文化伟人、一幅幅世界名画被搞得面目全非,被肆意曲解时,这种所谓的恶搞文化,已经成了一种纯粹的游戏和荒诞的行为。
曾有读者这样严肃追问: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这为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提供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但为什么始终没有产生足以和时代相匹配的伟大作品和文学巨匠呢?今天,足以和时代相匹配的伟大作品和文学巨匠的确是稀少难见,但是,许多人却在恶搞上表现了极为发达的创造力,他们不是渴望创造和时代相匹配的伟大作品,而是剑走偏锋,把创造力、想象力用在了恶搞上,用在了戏侮严肃,戏侮文化上。
有恶搞网友称,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搞资源高度发达的时代,全民恶搞狂欢成为一种消费娱乐时尚。但是殊不知,当恶搞越过了人类公认的道德、伦理、精神界限和公认的文化理念,恶搞也就必然没有了它的存在意义。因此,如今的问题,已经不是能不能恶搞的问题,也不是对恶搞宽容与否的问题,而是应该彻底刹刹这种恶搞之风了!
(摘自人民网)
[点评]
文章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恶搞者背离“人民大众 ”,戏侮严肃、戏侮文化的实质,指出“恶搞文化”是一种纯粹的游戏和荒诞的行为,撕掉了恶搞者身上的漂亮外衣,给他们以当头棒喝。
【针刺文二】
恶搞是对批评的滥用
汪涌豪
恶搞频频出现并大受追捧,值得我们反思。其间,对批评正当性的滥用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批评是人特有的认识行为,理性的批评值得提倡。但遗憾的是,在许多恶搞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理性的批评,看到的往往是刻薄的挖苦和个人情绪的放纵与宣泄。
对于恶搞,光痛心疾首地责难显然没用。健全相关法规的同时,做正面有效的引导才是正途。为此,要积极倡导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明的交流原则,提高人们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行,发扬精神守护的自觉意识。要让人们明白,发言并不等同于发泄,讽刺也不能代替思考,唯有用理性的态度,参与、维护、创造,才是一个人主体价值的体现。
我们无意于说网络空间不足以形成理性的交流,也不否认个性化的自由表达有时候也有助于不合理现象的改变。我们只是说,不应该让网络仅成为无序的自由市场,并使恶搞成为哄客时代众声喧哗的话语狂欢,因为它实在不足以诞生真正有原创意味的思想。
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并大力开展媒介教育。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专门发布过《媒介教育宣言》。现代社会里,人们享用传媒的机会在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正确认识、有效利用和批判接受传媒的能力就一定在提高。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提高媒介环境下人的理性自律和自由认知,应该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只有引导和培育出理性自律,才能剔除恶搞的杂质,才有可能让年轻人在PS图片、Q版文字或FLASH动画的多方夹攻中,获得科学正确判断的视角,从而心悦诚服地走向对责任的担当和对社会道义的维护。
(摘自2006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点评]
本文揭示恶搞频频出现并大受追捧的原因——对批评正当性的滥用,其视角独特,观点新颖。作者从健全相关法规、做正面有效的引导、重视并大力开展媒介教育等几方面为剔除恶搞杂质出谋划策。这是一种理性的冷静思考。如果说《“恶搞”不能再泛滥了》一文是向恶搞和恶搞者本身来开刀的话,本文则是为抵制恶搞而开的良方。
【强化练习设计】
面对历史人物、英雄人物、文学作品被肆意歪曲篡改,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根脉被消解、核心价值观被颠覆,你对“恶搞文化”一定有自己的见解,对恶搞者一定有话要说。请以“我看‘恶搞文化”或“恶搞者,我对你说”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