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倡导现代文明礼仪——浙江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暨“礼仪与文明”论坛综述

时间:2024-04-24

徐 友 龙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倡导现代文明礼仪
——浙江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暨“礼仪与文明”论坛综述

徐 友 龙

“礼仪”是人们根据民族文化风俗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进行社会交往的规范和准则。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礼仪不是凭空产生、单独存在的,而是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礼仪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也有丰富的现实价值。践行文明礼仪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因此,文明礼仪教育与实践应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从而广泛培育好家风、好校风、好民风。

礼仪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神文明建设

2017年8月29日至30日,由浙江省文明办、浙江省社科院、浙江省社科联联合主办的浙江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暨“礼仪与文明”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省社科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专家学者及浙江省文明建设领域一线工作者共同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更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现代文明礼仪,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等问题。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涵养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中,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在致辞中指出:要坚持以文化人,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明礼仪;坚持继承创新,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倡导文明礼仪;坚持风尚引领,让“最美”精神价值提升文明礼仪;坚持知行合一,用教育实践活动践行文明礼仪。进一步培育文明礼仪,传承优秀文化,倡导新风正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届论坛通过主旨演讲、交流访谈、工作交流、专家点评、现场礼仪展示等方式结合,取了良好的研讨效果。

由《观察与思考》作为主要承办媒体的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今年已是举办第十一届了。浙江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张伟斌研究员肯定了该论坛过去的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围绕精神文明建设的热点问题,发动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者开展全省性的研究讨论,推动了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力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并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礼”和“仪”,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一系列符合道德理性要求的制度规范,“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礼仪”则是指人们根据民族文化风俗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进行社会交往的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礼俗等等。①参见贺璋瑢、王海云主编:《中华传统礼仪》,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博导彭永捷教授介绍,我国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推行以礼治天下,通过礼和乐构筑从家庭到社会、到国家的秩序,也规范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西周至汉时期,中国就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礼学理论专著,分别是《周礼》、《仪礼》、《礼记》,他们是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制定发展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为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原生文明之一,是东方人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文化个性。在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等看来,“礼”是中国文化的统领者,今天我们倡导的“礼仪”文化,是以道德为核心的国家典制,是对人性合理的制约,是中华民族价值观、行为方式的体现。他在论坛主旨演讲中多次强调“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②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页。的观点。中国传统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不是凭空产生、单独存在的,而是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为弘扬文明礼仪奠定了思想价值根基;敬业乐群、扶危济困、尊老爱亲等精神美德,为弘扬文明礼仪提供了思想道德滋养;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等人文精神,为弘扬文明礼仪增添了思想文化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礼仪的源头活水。要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优秀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以文化人、以礼育人,用优秀文化涵养文明礼仪、提升文明礼仪。”

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从成人、结婚到丧葬的各种礼节,以及交往、宴飨、朝聘、乡射等各种政治、社会活动,古代礼仪规范一度繁缛。自汉以下,主流文化倡导礼仪易“从俗从宜”。魏晋南北朝的士人开始热衷于讨论“家规”“家训”,著名如《颜氏家训》,将作为族长的个人对子弟的道德要求与家族绵延的现实利益结合起来,并促进形成了更为务实的礼仪文化——“家仪”。事实上,家训是古代长辈训诫子孙的教育文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仪则是对礼仪制度确立的行为规范的细化具体化。仙居县文联党组书记陈晨永认为,在仙居传统家训文献中,处处可见礼仪教育通篇贯穿的脉络。通过发掘仙居传统家训的礼仪特色,有助于推陈出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宁波市鄞州区社科院孙奎刚以“教授村”启蒙礼为例,介绍了鄞州区塘溪镇童村有关学童求知之路的启蒙,通过举行仪式,点亮学童懵懂的智慧之灯,让学童体悟对师长、对知识的一种永远敬重,教导学童做人的基本道理,在学童的成长过程中烙下一个印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央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彰显了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坚定决心。①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华网,2017年1月25日。

针对有反对者抛出“礼仪是僵死的木乃伊”之说,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文化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李涛教授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礼乐文化,在其漫长的演变中,已经变为一种优雅、从容的,面对自然、面对他人、面对内心的一种生活哲学和生活方式。近十年来,我国兴起了一股国学热,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彰显了国人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但面对国学热走进传统、走进礼仪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冷静的思考。真正的国学,不是通过穿汉服、行古礼、听古乐这些简单的仪式就能使人靠近传统,而是需要感动、温情和敬意。用心贴近、感受传统的脉动和厚重,才应该是认识传统所要迈出的第一步。

二、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历史思潮是不断变化的。但不管如何改变,人类生活不能没有秩序,礼仪的作用就在于构建良序。礼文化对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涛教授认为,传统是层层结痂、不断变革的流淌的河流。只有用心走进传统、认识传统,同时去其糟粕,才能有机转成。践行文明礼仪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文明礼仪的践行能够推进礼仪文化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机融合,其实践主体应当是每一位公民。浙江省德清县结合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提出“文明德清十八礼”,并通过大力宣传和教育引导公民践行文明礼仪。中共德清县委党校沈佳丽表示,德清县的做法为完善政府引导公民践行文明礼仪提供思路:制定准确文明礼仪、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善于运用传统文化、推动家社校互动、丰富宣传方式载体。

文化不等于文明,文明是一个公民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倡导浙江人要率先实践社会公民礼仪规范,做到人人懂礼、人人知礼、人人施礼,从而把“礼仪之邦”示范地建设落到实处。

丽水市委党校张永忠认为,要建设“礼仪之邦”示范地,浙江人必须做到人人信礼、人人守礼、人人行礼,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兼备。从内部修养来看,首先要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浙江要率先在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终生教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通过教育提高社会公民的文化素养。其次要提升社会公民的精神追求,通过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再次,要提升社会公民的文明素养。当然,正如浙江省社科院陆蓓容表示的,传统礼俗未必都适应当代社会需求额,而且,即使值得,在扩散的过程中,七折八扣也必不可免。

浙江基层的从文化礼堂到礼堂文化现象,凭借文化礼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价值培育,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群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脱胎换骨般地在社会活动中加强了群众各方面的修养,规范了言行举止,塑造了人格品质,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杭州图书馆陈斌认为,礼是德的外显式的标志,仁源于内心,德修其完善,礼行伦常,里应外合。通过礼堂文化的学习,让心融入礼堂,让行忠于礼堂,既稳固了世世代代的思想道德准则和处世方式,留住最具传统的精神财富,又改善了社会风气,可谓克己复礼并促礼仪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敬”的美德既历史久远,同时又活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浙江省社科院李旭副研究员认为,从敬天、敬德到敬事、主敬,到敬业,这个“敬”字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构成了中华礼仪文明的精髓,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脊梁。我们要从富强走向文明,关键或许就在将“敬业”之“敬”深化扩展为更为根本的“诚敬”之心,认识到不只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事业是可敬的,而且一切业已完成的事物都是可敬的——先人留下来的遗业是可敬的,构成人间一切事业之条件的天地宇宙是可敬的。

三、礼仪文化的实践途径

文明礼仪的重振必须做好贯穿、结合、融入文章,通过“齐之以礼”、“节之以礼”、“约之以礼”,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主动地遵循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千百年来,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两位发言人,都提出了行业领域的礼仪文化的实践路径问题。高淑滢表示,西湖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决定了提升景区窗口文明礼仪的影响力和示范性。作为走进景区的“第一道大门”,景区窗口直接向市民游客展现西湖景区服务质量的“第一印象”,让每个来到西湖的人,在欣赏美丽湖光山色的同时,感受到用心用情的文明礼仪,起到不同寻常的示范带动效果。刘洁认为,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明的传递,西湖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是一个天然的礼仪文化课堂。如今,传统礼仪文化熏陶下的西湖人文精神正以最大的善意和尊重拱手作揖,迎接八方宾朋,让来到西湖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礼仪文化的力量,让礼仪文化的教化如春雨随风潜入夜般深入人心。让西湖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在奠定礼仪秩序,传承和合美德,创建和谐社会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浙江近年持续推进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引导群众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节日氛围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部长最后强调:要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全过程。要抓住机关干部、教师、医生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重点群体,面向学校、医院以及各类窗口服务单位,广泛开展“做文明有礼浙江人”“讲文明树新风”“我们的节日”等活动,推动文明礼仪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动、转化为习惯。

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陈柳裕在作本次论坛小结时提出,礼仪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基本体现。倡导现代礼仪,必须有个落小落细落实过程。所谓落小,是指礼仪教育首先是以社会的微小细胞家庭为载体;所谓落细,要努力使礼仪渗透于日常生活细节中,如对穿衣、吃饭、走路、问候语、书信格式等,都要有规范可参考;所谓落实,是因为礼仪落实于人生的重要环节和重大场合,如冠、昏、丧、祭等。在国人文化素质大幅提升的当下信息社会,重振礼仪文化,更应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抓手,形成远胜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礼仪文明成果。

本次论坛就浙江下一步的礼仪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共识:一要加强礼仪文化理论研究。考礼制、明礼义、析礼法,更加普及礼学的经典蒙学读物,推出更多现代普及读物,产生更多有价值、有影响的礼仪文化学研究成果。二要加快制定礼仪文化发展规划及其普及工程。各地应研究设计制定近期、中期、长期的礼仪文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普及工程,不断提升区域礼仪文化和文明素质。三要加大礼仪文化、礼仪规范的宣传教育。重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礼仪文化,要引起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文化界多创造凝练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精粹的影视剧、动漫片及其它文化产品;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公益广告、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动漫作品等宣传载体进行广泛宣传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人物历史故事;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宣传和培训活动,培养一批礼仪老师和礼仪培训志愿者。特别是要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四是加强群众性礼仪规范教育实践活动。要区别机关干部、教师、学生、医生、司机、营业员、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人群的特点,围绕学校、医院、旅游、商务、城管、银行等主要行业,重点在各政府办事大厅、车站、码头、机场、宾馆饭店、旅行社、医院等窗口单位,广泛开展礼仪规范教育和实践。要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礼堂、社区活动中心、市民学校、家长学校、文化广场、文化公园等各类阵地,通过设置各类有效载体,积极推行礼仪规划行动。要把礼仪建设和培育好家训、好家风相结合,大力提倡家庭礼仪行为养成,注重父母礼仪行为的言传身教,将礼仪规范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使礼仪建设更具生活中的亲情和温情,实现礼仪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

作者徐友龙,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杭州 310007)。

责任编辑:孙艳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