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许尔君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党的群众路线
□许尔君
群众观,就是关于群众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执政为民的试金石,运用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创新发展。
群众观点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②《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页。“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③《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我们党90多载风云岁月、辉煌历程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永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党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不断由弱到强、发展壮大,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战略高度,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依靠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自觉运用,是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贡献、新发展。确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广泛凝聚人民共识和民族力量,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两个100年”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脱离群众成为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的最大危险,关系人心向背和事业兴衰。***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④***:《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就在于,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宗旨意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人,是时空交替的浪潮前面迎风而立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抽象的个人也不是抽象的团体,而是富有活力的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1844年11月,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287、519页。,“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287、519页。。这就非常明确地表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思想。恩格斯在他的晚年,着重发挥了唯物史观的能动的方面,也相应的着重阐发了群众史观的能动的方面。他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谈到怎样研究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时候指出,人们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256页。,正是这些广大群众的、整个民族的、整个阶级的行动“引起重大历史变迁”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256页。。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势,而且还以主力军的角色直接参与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参与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尊重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就要着眼于实现人民利益,按照人民意愿并依靠人民力量,坚持不懈地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二)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历史是由谁创造的,中外历史上始终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精英和领袖人物精心设计创造的;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历史上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但认为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指出:“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310页。“如果说,国王可以主宰一切,只是因为他代表了人民的统一性,那他本人就只是人民主权的代表和象征。人民的主权不是从国王的主权中派生出来的,相反地,国王的主权倒是以人民的主权为基础的。”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9页。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马克思这“两大发现”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310页。,这就充分肯定并彰显了劳动是人的本质规定和存在根基及劳动者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根本作用。列宁把这一论点称为历史哲学理论的最深刻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并强调“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⑨《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281页。,“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⑩《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281页。。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的诞生和运用,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新境界,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夺取革命胜利的思想支撑。
(三)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指出:“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287、519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劳动为主或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但是,这一点并不妨碍物质产品是所有这些人的共同劳动的产品。”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444页。“资本仅仅作为积累的劳动”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71页。,构成资本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的原料,都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生产关系中积累起来的劳动产品。因此,资本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762页。。恩格斯指出:“给资本家做事的工人,不仅再生产着他那由资本家付酬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且除此之外还生产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起先被这个资本家所占有,然后按一定的经济规律在整个资本家阶级中进行分配,构成地租、利润、资本积累的基础,总之,即非劳动阶级所消费或积累的一切财富的基础。”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38、314页。列宁在批判孟什维克的尾巴主义策略时指出:“资产者忘记了微不足道的人物,忘记了人民,忘记了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可这些工人和农民却用自己的劳动为资产阶级创造了全部财富。”③《列宁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页。从历史看,任何真正有价值的物质财富都来自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离开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建立人民作主新型国家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民主理论认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把“共产党的最近目的”确定为“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无产阶级怎样夺取政权呢?马克思在总结了1871年3月巴黎无产者举行武装起义、建立巴黎公社并在短期内遭到失败的经验教训时说:“我认为法国革命的下一次尝试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把官僚军事机器从一些人手里转到另一些人手里,而应该把它打碎,这正是大陆上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9页。那么,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以后,又应该建立怎样的国家制度呢?马克思的回答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38、314页。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91页。。列宁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⑧《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7页。“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⑨《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⑩《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5、163页。这是要求人民当家作主。
(五)要为大多数的人谋利益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以往任何理论的根本区别。过去的一切理论,本质上都是为特定的阶级和利益集团作理论和学理支撑的,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总企图把自己的理论说成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是属于一切人的理论。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就公开宣布,这一理论是属于无产阶级的,从而也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413、434页。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他们还指出:“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413、434页。“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413、434页。20世纪初,列宁在谈到为谁服务的问题时指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⑭《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页。第一次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生观理论。后来,列宁又在《论立宪幻想》中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⑮《列宁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强调:“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⑯《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5、163页。这就进一步告诫我们: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六)执政党要防止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以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为特点,是产生形式主义重要根源;官僚主义以特权思想、特权作风为特征,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重要源头。共产党人执政后最大危险——就是产生官僚主义。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就指出:防止“党内的官吏——自己的仆人”,变为“在党内恣意作威作福的官僚”。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5页。列宁根据苏维埃俄国的短期实践便敏锐指出:“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②《列宁选集》(第五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300页。“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③《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以致“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④《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2页。他多次重申党员干部要同无比广大的群众同甘共苦、一起前进的道理,强调要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列宁为了反对和防止官僚主义,进行了不懈探索,采取了包括建立工农检察院等措施。最终他认为,归根到底是要与党内的官僚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改变党的工作方式,改造党的日常工作,使党成为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党不但不脱离群众,而且日益接近群众,唤起他们的革命意识,发动他们参加革命斗争,这是一件最困难但又最重要的事情”⑤《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2页。。“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⑥《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页。由上看出,从马克思到列宁早已深刻地揭示执政党掌权后面临的最大危险是什么了。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并将长期执政的最为重要的软实力。
(一)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一直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中成就党的事业。1943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切实执行十大政策》中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⑦《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1944年9月8日,他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94页。后来,他又指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94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保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几代领导人坚持以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并把人民利益作为评价党各项工作的根本依据。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党领导得好不好,要用生产力和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衡量,“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⑪《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⑫《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充分考虑可能给群众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⑬《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61页。胡锦涛同志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页。“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面对新形势,我们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极端重要性、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极端重要性、用手中权力为民谋利益的极端重要性。***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1期。
(二)要注重不断地造福于民
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就是要不断地造福于民。造福于民是共产党员的天职,造福民众的责任重于泰山。即使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建设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时候,都从来没有忘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1941年11月6日,他《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864页。1942年5月,他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864页。正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更加注重造福于民。1980年2月29日,邓小平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中指出:“实质是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请同志们在处理各种繁忙的事务的时候,务必一天也不要放松经济工作。”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128页。“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128页。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⑨《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0页。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⑩《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⑪***:《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的历代领导核心,都把为民谋幸福看作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崇高追求,并不懈地努力。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这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相一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它是毛泽东的一个突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是我们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43年6月1日,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1004、1094页。邓小平面对已变化了的有别于毛泽东时期的历史条件,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毛泽东创造的群众路线作了重要发挥。他认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一切政策和工作的标准,是党一切行动的价值取向,“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8页。。因此,各级领导都应坚持党的宗旨,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页。。这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标准和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历史结论。为保证任何情况下坚持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④《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71页。,“而要赢得群众拥护,最根本的是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⑤《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4页。。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页。2013年3月4日,***总书记在甘肃调研时指出:“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⑦新华社:《***春节前夕赴甘肃看望各族干部群众》,《人民日报》2013年2月6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党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不竭源泉。
(四)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心里想着人民,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中,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1944年9月8日,他在《为人民服务》中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1004、1094页。1945年4月24日,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1004、1094页。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那就是重视人民利益,让人民过上富裕、安定日子。他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⑩《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他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较大差距之后,从实事求是的观点、立场出发,把为人民服务与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产力结合起来;提出要摆脱贫穷的社会主义,“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因此,我们党所进行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一切应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社会主义时期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为实现这一时代主题,我们须注意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条件下,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同一性中有差别性的一面。重视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把“人的贡献”同“物质鼓励”结合起来,把“利人”与“利己”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⑫《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为人民服务思想。为了在新时期更好地推进为人民服务,胡锦涛同志指出:“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首要标准。”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51页。***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②《***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不断发展壮大,才凝聚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五)发挥共产党人先锋作用
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基础,只有在社会各个方面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人才能无愧于工人阶级先锋战士的称号。1943年7月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中就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③《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1938年10月14日,他又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强调:“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492页。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人民呼唤、社会发展、时代要求,为使共产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历届领导人都适时地提出了新要求。邓小平指出:“每个党员、每个党员干部、每个党组织,都要对照党章进行检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作出达到和坚持党章规定的合格标准的努力计划,并保证其实现。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更应该严格遵守党章、遵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起模范作用。”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⑥《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胡锦涛同志指出:“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⑦《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10页。***总书记指出:“充分运用党的组织资源,把各级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好,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⑧***:《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求是》,2012年第15期。为完成党在新时期的新的历史性任务,就必须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光辉的未来。
(六)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最根本最宝贵经验就是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492页。1938年10月12日,他在《抗战十五个月的总结》中指出:“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与民众的关系必须保持最高程度的密切,然后才能发挥他的作用。”⑪逄先知、进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中),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12页。1957年7月,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历届领导人根据新时代新要求,高度重视联系群众工作。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368页。“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368页。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一个重大问题是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了这种联系,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就有了胜利之本,就有了吸取智慧和力量的最深厚源泉,就有了正确决策、减少和防止失误的可靠保证。”④《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9页。胡锦涛同志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反复证明了的真理。”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94页。***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 6日。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丢、绝不能忘。
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鲜活运用,凝聚了深厚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展现着鲜明的中国气象、中国特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实践、新发展,是树立党的优良作风的唯一途径,⑦何云峰:《群众路线与优良作风的辩证统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11期。将对于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一)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立,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根本工作路线,是贯穿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的生命线。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态度来认识党的群众路线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来深化贯彻群众路线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群众路线是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必须做到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深深植根于思想中、真正落实到行动上。”⑧《***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人民日报》2014年1月21日。群众路线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执政的集中体现,⑨林梵:《群众路线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执政的集中体现》,《学术交流》,2013年第11期。只有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经受各种考验、抵御各种挑战,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度。为此,必须深刻领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远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勇于担当,才能做好、做实群众路线实践工作。
(二)强化群众路线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番,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明确党的伟大目标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前提,②张士海:《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及启示》,《中州学刊》,2013年第12期。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唯一途径。而要切实践行群众路线,就必须与不同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单位和岗位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真正弄清楚在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群众需要”、“群众利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具体含义、特点和变化,以及在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中这些基本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方式、彼此的联系;界定党员、干部的责任、使命和具体工作;切实解决以往“说”和“做”的背离,最终达到经过教育和“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广大党员、干部在自己本职工作和具体岗位上,真正转变工作作风,更好地密切联系周围的群众,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生活、工作、发展的各种基本需要,确保其根本利益的最终实现,也就是达到***总书记指出的:“促使党员干部得到了党性锻炼,醒了脑,提了神,思想上补了课,精神上补了钙,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自觉性普遍增强了。”③***:《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华夏经纬网,2014年3月24日。
(三)完善群众工作机制
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观的具体化。④杨立远:《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视阈下群众路线的三维向度》,《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11期。在群众工作中,机制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完善的群众工作机制,可以使群众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是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保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需重点完善以下工作机制。一是完善舆情分析机制,建立上下贯通、全面覆盖的社会舆情监控网络,及时准确掌握社会舆情,并进行科学分析研判,有效应对处置。特别是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重大措施出台前,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以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二是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建立公平正义、合理有序的利益协调机制,深入贯彻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社会利益的相对均衡,不断增强全社会对利益调整的基本认同,有效解决群众工作中源头性、根本性的问题。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政策调控、优化资源配置,逐步解决困难群众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难题,真正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等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从而提升城乡群众的幸福指数。四是完善心理疏导机制,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加快建立健全各类服务机构,重视志愿者队伍建设,统筹抓好相关培训,构建全方位、网络化的心理疏导机制,不断提高心理疏导的科学化水平,防止人们不良心态的循环累积。
(四)努力转变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工作作风反映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领导干部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政风民风,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⑤《***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人民日报》2013年1月23日。转变工作作风,首先领导要带头。“其身正,不令而行”,领导带了头就是无声的命令。“己不正,焉能正人”就是这个道理。好的作风是一级一级带出来的。所以,领导要从自己作风转起,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率先树立起良好形象。其次,求真务实。为事之要,贵在求真,求真之要,重在务实。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政绩观,把作风务实作为求真务实的第一要点,以强烈的务实理念,扎实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要蹲下身子,沉下心去,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坚持按原则办事,恪尽职守。再次,真心为民服务。要深入体察人民群众意愿,关心和解决人民群众疾苦,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做到思为群众所思,急为群众所急,在一件一件具体事情上,逐项逐项的做,逐件逐件的抓,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排忧解困,带头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扎实,落实的更有成效。
(五)健全联系群众制度
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规范性、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健全完善党密切联系群众制度,①陈静、吕庆春:《群众路线的现实问题与机制构建》,《理论探讨》,2013年第11期。是提高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有效改善党群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保证。健全联系群众制度,首要的是完善调研制度。要明确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具体职责和要求,促使他们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注意调研成果运用。促使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同时设立专门接待日,开展专项治理、挂牌督办、现场办公,直接处理来信来访,当面听取群众意见,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其次,建立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制度。通过下派到基层任职、参加基层工作队、担任基层工作指导员等方法,为党员干部创造了解社情民意、提高组织群众能力的有利条件。积极探索党员干部轮流下企业、农村和其他基层单位体验生活、开展工作的制度,构建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再次,推行基层工作者“民情日记”制度。“民情日记”记录的是民情、民意、民声,是与群众息息相关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规范“民情日记”记录的内容,定期检查有关内容的落实情况,并将它纳入年度考核中,使“民情日记”真正成为架在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成为基层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六)切实解决群众问题
群众问题能否切实解决,直接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容不得半点马虎。***总书记指出:“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解决群众问题,就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听真话,听实话,到田间地头、车间一线去,深入查找群众对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群众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群众最需要的、期盼的是什么。就要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从群众反映最强烈,关系到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利益的问题抓起,一件一件地抓好落实,真正做到心系百姓,情系群众。③李建国:《探究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内容和新形势下的实践要求》,《东方企业文化》,2014年第1期。而且,对待群众的问题,还要多反思,多研究,认真解决,保证不推诿、不敷衍、不塞责,确保取得让群众看得见、真满意的实效。解决好群众问题,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并通过严格而有效的责任追究措施来保证制度的落实,要把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作为考核干部、评价班子的重要内容之一,使各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明确职责和要求、得到规范和约束,感到肩上有责任、身上有压力,从而自觉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躬身体察民意,竭诚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形成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的有力导向,促进各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责任编辑:凌 雁
作者许尔君,男,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兰州 73007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