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握群众路线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学习***总书记关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重要论述

时间:2024-04-24

□徐仲韬

把握群众路线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学习***总书记关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重要论述

□徐仲韬

群众路线既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具有方法论功能,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根本工作方法”。在新形势下学习践行群众路线,关键是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的核心观点,把握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坚持和弘扬群众路线的现实要求,在党情、国情、世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新常态下,与时俱进地传承党的群众路线,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

群众路线 价值观 方法论

群众路线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是常谈常新的话题。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我们党也在实践中揭示出群众路线的方法论功能,长期将它概括为“党的工作路线”,“根本工作方法”。2013年,***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①《***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人民日报》2013年6月19日。这一论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更加全面揭示了群众路线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意义,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和时代意义进行了展开和延伸。对此,我们应当全面把握,身体力行。

一、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价值观

(一)群众路线政治资源的历史考察和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等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的重要原理,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形态。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③1929年9月,周恩来在负责起草中央给红四军的指示信(党的历史上称之为“九月来信”)的时候,涉及到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当时,这封信里说道: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做。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中要牢固树立以下几个群众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归纳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其核心思想用一句话讲,就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包括人民群众是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动力主体,利益主体,权利主体,评判主体,监督主体等。这些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讲得很深刻,《神圣家族》等一系列著作都有论述。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代表历史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正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是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从社会历史进程来看,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毛泽东也有精辟论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也无数次诠释了上述真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农村联产承包、经济特区、乡镇企业、土地流转等现象,都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然后党和政府加以总结推广,足以论证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告诉我们,领袖人物可以推动和加速历史进程,但也可以延缓历史进步的时速,然而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历史前进的步履。当今人民群众要求科学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政治清明,这就是“刚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庄严承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②《***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这顺应了历史潮流,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认同。人民群众还是评判主体和监督主体,这意味着要“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衡量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标准。而不能仅仅是各级党组织自我评价或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评价,包括我们今天的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做得好不好,都要开门让群众评议监督,而不能“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只有人民群众有了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执政党、政府及其各级公务员才不敢懈怠。

(二)坚持和弘扬群众路线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群众”共出现了180多次,人民主体思想是贯穿党的十八大的一条红线,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到人民利益的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实现了人民主体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51页。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中国梦”的根本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要求,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针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全党面临“四大考验”,存在“四大危险”,而最大最严重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提出来的战略决策。所谓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就是说,能否坚持和弘扬群众路线,是否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也是执政党是否具有执政合法性基础的问题。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及其政府手中权力是否心理认同,决定着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安全。公众认同度越高,执政党的合法性就越高;而当认同度低到一定程度时,就出现认同危机及合法性危机。在群众路线教育中以反“四风”为突出任务,道理也是如此。正如***总书记所讲,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所以,党的十八大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存基础,“只有植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涵义深刻。

要深刻把握群众路线的价值观和生命线原理,关键要使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将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入心入脑入行”,尤其要强化“公务员是人民公仆”的理念、“党是人民工具”的理念、“干部是人民勤务员”的理念,破除“执政为官”,克服“唯官是贵、官贵民贱”的价值观;破除“执政为上”,克服“唯上是从,脱离群众”的权力观;破除“执政为商”,克服“嫌贫爱富,亲商疏民”的执政观;破除“执政为绩”,克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政绩观;破除“执政为己”,克服“做官发财,封妻荫子”的利益观。而新形势下要真正变革观念,事实证明,单靠启发觉悟、道德批判,作风要求很难奏效,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与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结合起来。尤其要用制度“倒逼”先进观念的形成和对陈腐观念的摒弃。邓小平讲得很到位,“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8页。。比如,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情况的专题报告制度,并实行专项评议;再如,把联系群众和做群众工作情况作为党员干部评价考核的内容;还有,把党员干部下基层常态化、做群众工作情况绩效化、解决群众诉求责任化,使做好群众工作成为一种刚性的制度要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着重强调以抓“四风”为突出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改进作风常态化”这个命题,表明我们党对作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就需要我们以水滴石穿的精神、锲而不舍的韧劲推进作风建设,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做到长期抓、反复抓,实现常态化。没有制度化就没有常态化,要进一步健全作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二、努力探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路径方法

有了好的动机、理念,但不掌握科学正确的方法,也走不好群众路线。在党情、国情、世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今天,传承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遇到很多新情况、新挑战。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

(一)在社会结构日益多元的新形势下弘扬群众路线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结构单一,主要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而知识分子阶层思想改造好了,就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改造不好还是“臭老九”。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这两个阶级之间没有直接的矛盾和对立,因为他们的利益都是一致的。

改革开放20多年后,中国社会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比如民营企业家阶层、职业经理人阶层、科技经营者、个体户、中介人员、自由职业者阶层等等。在2004年之前的《宪法》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是指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等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人士。在修改后的《宪法》里,人民的内涵扩充为工人、农民等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新兴社会阶层等社会主义建设者。新的提法确定之后,中国社会的状态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执政党不仅要以工农阶级为阶级基础,而且要以全体人民为群众基础,包容性更大,要为全体人民执政,要尊重每一个劳动者和建设者。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每个社会主体都在参与竞争,相互间会产生利益博弈。比如劳资关系:员工天然的要求是增加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而老板的价值追求则是“利润最大化”。虽然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不同阶层可以有机结合、互相融合、但到具体的经济政治生活实际中就不那么简单了。事实上是有冲突的,甚至有时还是比较强烈的冲突。这就“倒逼”我们执政党和人民政府转换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同步”,其中“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许多地方的工会据此建立健全了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协调机制、特殊经济环境下减税发工资等政策,实践证明非常成功。而若干年前云南孟连事件的教训之一,就是起因于胶农与老板的利益没有协调好。在今天,“穷人和富人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雇主与雇员之间”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等等,由于其经济地位的差异,或者存在支配与被支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都被视为容易产生矛盾冲突的利益关系。仅以社区为例,那里既有穷人也有富人,因而利益诉求很不相同,比如,有车的要求增加停车位,无车的认为“占道太多”;养狗的四处遛狗不亦乐乎,不养狗的觉得狗弄脏了环境;唱歌跳广场舞的认为是锻炼身体,不唱歌跳舞的认为妨碍了自己的休息。社区还有诸如装电梯、装暖气与不愿装的等等不同诉求,如何调解这些矛盾,一个不作为、不关心群众利益的领导干部就会作出“干脆都不干,做不做都会有意见”的选择,而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党组织则不是这样。他们将社区居民中有车与无车的,养狗与不养狗的,唱歌与不唱歌的,装电梯与不愿装的等,召集在一起平等对话,沟通协调,用智慧和作为找到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利益平衡点”,并以公约的形式互相监督执行,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这也说明,新形势下社会治理模式必须实现新变化:“治理”不同于“管理”。管理是自上而下的,治理是多元的,离不开社会协商机制——平等对话沟通,“温和利益博弈”。这就更启迪我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今天的领导决策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事物的“对与错”之间选择,而是常常在“对与对”之间选择,因而难度更大,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二)在社会需求特别是民主政治需求不断提升的新形势下弘扬群众路线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很大成就,人民群众总体上摆脱了贫困、跨越了温饱,实现了小康,开始向全面小康迈进。但是,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当一个人饿肚子时,他只有一个烦恼,就是实现温饱。而当温饱问题解决后,他不是脱离了烦恼,而是产生了更多的烦恼。生存需求解决后,接踵而来的是发展的需求、精神文化的需求、民主政治的需求、价值实现的需求等等。在人们没有吃饱穿暖之前,是顾不上这些东西的,吃饱穿暖之后,这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需求了。执政党如何能在老百姓吃饱穿暖、基本实现经济小康的情况下,满足群众政治小康、文化小康的需求,这就是今天中国社会人民群众的新的要求和愿望。胡锦涛同志曾说“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①《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新华网,2012年11月5日。,***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庄严承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②《***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在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和政府的要求在提升,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不但要求党和政府提供更优质、更快捷、更便利的服务,而且还要提供更民主、更公正、更廉洁、更高效的服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正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进行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设计,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列出的一份通过改革推动发展,实现人民福祉的清单。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围绕社会需求不断提升,要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第一,要构建好以党务政务服务中心为主要依托,以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党员群众服务工作体系。在人民群众诸多需求中,物质需求仍然是基础,群众中存在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往往同一些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同不断增长的“衣食住行,业保医教”等民生问题密切相连。只有把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善于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找准切人点,才能增强群众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新常态下,建立服务型党组织要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一些地方普遍推行社区网格化治理,就是一种新型的服务群众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制度设计。小网格服务大民生,小角色解决大问题,党组织协调各方,整合政府、社会等各种资源,破解原来基层管理力量分散、多头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在解决党建、民生、治安、人口等现代社会管理难题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第二,构建以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和宣传媒介为主要载体的宣传教育群众工作体系。共产党服务群众不仅仅是做一件件的善事、“好人好事”,党的作用是依靠、支持、引导人民当家作主。党组织除了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上服务人民群众外,还必须要教育、宣传、引导群众,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民主法治素质。也就是说,引导教育群众是群众路线的题中之义,也是执政党的一项基本职能。要及时把握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正确引导其在政治追求、思想进步、文化学习,文化娱乐,全面发展等方面合理的需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围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用真理、知识、人格等力量引导人们树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思想、新观念。第三,构建以直选、民主评议、党务政务财务公开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工作体系。这个平台的主要内涵是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服务。其形式有很多,主要是建立基层直选、民主评议、村务监督、财政预算恳谈,党务政务财务公开等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它既能满足群众民主政治方面的诉求,又能监督党员干部的民主作风,预防腐败,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在政治上切实保障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和基本权益,如“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各项决策能够通过公开的形式来切实维护公平与正义。第四,构建以“说事”、“恳谈”、“调解”为主要方式的基层和谐稳定工作体系。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载体,搭建基层群众能够直接与领导层沟通的平台,并能建立起对群众诉求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运用法治化的方法加强和改善社会建设。

(三)在社会状态更加开放的新形势下弘扬群众路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现在社会人口的流动规模、频率、范围都是空前的。这种人员的流动让社会状态发生巨大变化,它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又带来了社会治理的难度。现在租住户多,流动人口怎样管理?还有党员流动性强,很多党员的党费都收不上来。对此,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要创新。现在一些地方实行网格化管理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也可以参照国家对居民身份证的管理办法并实行IC卡信息管理,实行一名党员一张IC卡,作为党员身份和参与活动的一种身份证明,将此卡联网统一管理,有助于整合资源,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还有宁波创新的情感管理方式——81890(拨一拨就灵)的党员群众专拨服务电话等。这些做法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社会状态更加开放,不仅表现在人口流动性带来的新课题,更表现在互联网络的出现,社会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公开,资讯的无障碍传播。过去如果发生了负面性事件,通常是先把事情捂住,然后慢慢在内部化解。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出现和运用,出现问题都难以捂住。现在网上监督的力度也很大,党政干部出现的不廉洁行为和组织人事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的不规范做法,常常被媒体网络举报出来,如雷政富、“表哥”、“房姐”,曝光内部招员、提干等。对此,党和政府要有一种更开放的心态、更开放的理念、更开放的行为来应对。要研究和提升在社会状态更加开放的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水平。网络舆论虽然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但“正能量”应该是主流,它“倒逼”组织部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真正体现“人民公认”;倒逼纪委和监察部门改革监督体制和机制。我们还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出主流媒体的声音,安民告示,还原事实真相,弘扬正能量,客观正确地回应群众的关切。同时,我们也要规范网络秩序,以正视听。阻止“当真理还在穿鞋时,谣言已走出了很远”的现象。

(四)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弘扬群众路线

科学发展,转换传统的增长方式,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党组织要提高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走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中共中央党校高新民教授在调研中分析了许多事例:一个工程是否要上马,各种利益都在博弈。有些地方政府自认为代表人民利益,但群众不认可。曾几何时,“环境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如一个重金属化工项目上马,地方可增加GDP几百亿,财政收入几十亿,3000多就业岗位,但群众上街了,被迫宣布停建。这就是缺少与群众“深入沟通”,近年来,常有“政府因缺乏沟通致PX项目遭群众误解”报道。多地发生因PX项目要上马而引发的群众“集体散步”,本来这样的项目国外很常见,只要有预防措施,一般可以做到“风险可控”,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化解危险。但许多地方因为所上项目与GDP政绩挂钩,与招商引资业绩挂钩,因而缺乏与群众的真诚沟通,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类似的事例还很多,比如核电,它作为新能源,成本低,而且我国已经掌握和运用的是第三代、第四代先进技术,只要规范操作,不会产生污染和泄漏,在当代能源紧缺的形势下发展核电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日本发生核泄漏,导致我们一些地方也“闻核色变”,举步艰难。对此,有关部门要思考怎样向人民群众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做好相关群众的工作。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既需要热情,又需要理性,既需要人格力量,又需要知识力量。要引导群众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用科学发展的要求来思考问题,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真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为老百姓着想的。

总之,今天的群众工作,是在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和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前,践行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不能简单化、抽象化,“一锅煮”、“一刀切”,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党的各级干部,要切实“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4页。,打造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升级版”。

责任编辑:凌 雁

作者徐仲韬,男,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党史党建部党情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 43002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