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苛刻捐款”能否走得更远

时间:2024-04-24

广东广州 苗蛮子

正是鉴于中国慈善的这种窘境,才会出现类似于曹德旺“最苛刻捐款”、“陈光标式”慈善的非常之举。

福建企业家曹德旺近日透露,去年他和儿子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向西部五省捐款2亿元,但提出“苛刻”要求:半年内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近10万农户手中,差错率不超过1%,管理费不超过善款的3%,远低于“行规”的10%。曹德旺还组建专业监督委员会对此进行监督,称若基金会违规使用款项将按善款的30倍来赔偿。

说起我国富人捐款,很多人或许会想起陈光标。如果说陈光标是以绕开慈善机构直接派钱的高调作风做慈善,而曹德旺则是对慈善机构极尽“刁难”。不难发现,两人尽管慈善风格不同,但异曲同工,即都是为了确保善款不被雁过拔毛,都能发到收钱人手中。

显然,曹德旺、陈光标等富豪之所以对捐款如此“高调”、“较真”,其原因就在于对官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而这也几乎是国人看待捐款的一种共识。事实上,公众并不是没有爱心,也并非有钱无处捐,而是不相信官方慈善机构。公众捐款的一个强烈感受是,不知道自己的钱最后捐给谁了。公众的满腔“爱心”,常常换来的却是“伤心”。

公众对官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关键在于慈善组织善款使用不透明。从善款的使用过程到结果,很多时候都是一路“黑”到底。这也正是当前中国慈善最大的问题。《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即指出,当前中国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情况非常不乐观。调查同时显示,九成社会公众对慈善信息公开满意度偏低。

当前中国的慈善事业,尽管在慈善管理上有法律框架,但由于缺少可操作的细则条文,因而在执行力、行动力和普及化等方面显得疲软无力。而另一方面,我国的慈善组织自主化程度太低,基本上都是官办机构。本来政府和慈善机构是平行的互助合作关系,然而吊诡的是,政府经常越俎代庖,搞行政化募捐。而民间的慈善组织却极难获得合法身份,且公众对官办慈善机构的不信任感,很容易“转嫁”到民间慈善机构上来。

正是鉴于中国慈善的这种窘境,才会出现类似于曹德旺“最苛刻捐款”、“陈光标式”慈善的非常之举。无疑,此次苛刻捐款触动了现行的公益捐款体制,开启了中国公益捐款的问责机制。但这很可能只是个案,而未必会形成示范性效应。曹德旺之所以能以如此低的差错率和管理费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一方面,整个捐款过程未计入大量行政成本,而同时以志愿者的低报酬为代价。另一方面,正是在违规使用将赔偿30倍,以及有媒体全程跟踪的双重“高压”下,基金会才不敢疏忽懈怠,顶着管理费“瘦身”的内部压力完成了任务。

骏一/绘

曹德旺以3%的管理费用运作成功,足以说明一些规模较大的公益基金会管理费用确有下调的空间。而要让这种“苛刻捐款”走得更远、更顺畅,政府部门眼下所要做的,一是根据基金会规模对差别化管理费率进行合理厘定;二是需要强化自身的监管责任,促成基金会如期全面、准确地公布相关信息。只有严格的监管,才能带来慈善的透明,赢得公众的信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