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青少年心理健康堪忧”呼唤心理型家长

时间:2024-04-24

河南开封 雷泓霈

“20%青少年心理健康堪忧”呼唤心理型家长

河南开封 雷泓霈

心理型家长的缺位,多与家长的尊者意识、家长作风关系密切,没有将孩子当做平起平坐的“权利平等者”。

前不久,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说,最近他不断接到学校和家长的电话,称孩子心理压力大,造成学生精神失常、抑郁等现象。青少年心理纠结不仅只是局限于精神抑郁。近年来,青少年因心理危机造成的自杀、校园暴力、沉迷网络等事件不绝于耳。我国3亿多未成年人,他们最弱的是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教养”方式不当,引发的心理健康危机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尽管加强心理教育已得到认同,可现实生活中,由于绝大多数家长、教育者缺乏一定的心理教育常识、足够的心理发展意识,心理尊重、心理体恤意识时常缺位,孩子有了烦恼、焦虑等问题,多被认为是“小心眼”、“想不开”等,严厉打压,棍棒伺候,不闻不问,孩子的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满足和科学调节,就容易出现心理亚健康。这也正印证了孙云晓的观点,“有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家庭教育不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会引起巨大的心理危机,需引起中国父母的高度重视。”

这就呼唤心理型家长。家长应摒弃不当的教育思维,在物质关怀、功利发展之余,将对孩子的情感尊重、心理发展提升到重要位置,多学习心理知识和调节方法,科学驾驭孩子的情感、释放孩子的心理压力,送去心理阳光。

比如孩子有了负面情绪,最糟糕的方法就是打压,“不准哭”,“哭哭,没出息”,因为这时候的哭,恰恰是孩子释放压力和愤懑的心理本能,家长应该允许孩子尽情大哭,或者让孩子选择其他的发泄方法。并且在事后,找出哭的原因,告诉他负面情绪人人都会有,应该合理对待,科学释放,而不是埋在心里。孩子的心理就会比较健康、阳光。心理专家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写道:“所求不得的愤怒,失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

家长还要让孩子多些宽容,多些博爱,多些谦让,注重“君子性情”的培养,让孩子有一颗淡定从容的心、海阔天空的性情,很多不快乐等心理问题当然也就会无处藏身。而这种观念现在已经被“不能吃亏”、“别人欺侮你,你就要打他”等报复性教育方法取代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和谐的心理发展。

笔者认为,心理型家长的缺位,多与家长的尊者意识、家长作风关系密切,没有将孩子当做平起平坐的“权利平等者”,而是看做父母的附属品,进而才会在权益发展、心理发展中,因为孩子的弱势,而忽略了这种“孩子本位”。这种“虎妈”作风尤其应该受到声讨和批评。

不要忘了,家长、教育者搞“功利崇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成功,如果因为过分功利而忽视了心理发展,而让“高分孩子”得到了更多不快乐、不和谐,这种所谓的成功还有什么意义呢?新闻中那些家破人亡的“心理悲剧”尤其让人触目惊心。

曾经,我们将不识字的人称为“文盲”,今天,我们要将不懂得心理关心的人,称为新时代的“文盲”。毕竟,社会在不断发展,一味提供物质营养而缺乏精神营养,这已经不适应孩子的发展需要了,而需要进行改革和观念纠正。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表明心理发展意识不仅仅是一种现代家长素质,也是重要的现代公民素质,对此,我们真的不能忽略了,而应迎头赶上。

(以上评论不代表本刊观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