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为民谋幸福是我们的天职

时间:2024-04-24

观察记者 凌 雁 陈海兵

为民谋幸福是我们的天职

观察记者 凌 雁 陈海兵

拱墅区委书记俞东来:秀美拱墅三年行动,切实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观察记者:俞书记,您觉得拱墅人民现在幸福吗?

俞东来:我认为是幸福的,拱墅人民也觉得是幸福的。三年前,我们提出并实施了“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在住有宜居、老有善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社会安定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拱墅人民抱怨少了,赞美、肯定的话却越来越多。

拱墅区是一个老城区,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阶段。这个阶段,首先要发展经济,做大“蛋糕”,同时要“切好”蛋糕,让人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花大力气整治环境,把一个重化工区变成了宜居城市;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每年新增财力2/3以上用于民生改善;打造平安法治拱墅,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例如,在旧城改造中,对原来户均不足48平方米的住户,全部以48平方米实行保底免费安置,视家庭情况不同,给20平方米不等的优惠扩面;在全国树立了“和谐拆迁”的名声。再如,市民的幸福感体现在下一代能否接受放心满意的教育上,拱墅做到了。去年拱墅中考500分以上考生占全市2/5强,实现杭州中考连续5年走在前列,一改过去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小学毕业生外流的现象。创办了文澜中学等一批优质学校,引进建设杭十四中康桥新校区,结束了拱墅无省一级重高的历史。

在此过程中,我们遇到并克服了很多困难,其中最大困难是没有钱。由于城市建设方面存在大量欠帐,群众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但我们的财政资金根本满足不了巨额的城市建设需要,又没有市里的大项目。为解决这一难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提出并顺利实施了建设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3年来,共完成政府性投入322亿元。开工拆迁安置房246万平方米、竣工交付7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拆迁户4006户。改善危旧房19.1万平方米,完成庭院改善112万平方米,惠及住户3万多户。实施截污纳管52.3公里,截污率达93%。新建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城市绿地,实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56平方米。人民群众生活宜居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观察记者:“十二五”,拱墅将采取哪些新措施来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俞东来:“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积极回应市民追求美好生活新期待,以实现市民舒心安心放心为目标,大力建设“实力、秀美、和谐拱墅”,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中心城区为标杆,以唱响“双城记”、推进“双转变”为主线,启动新一轮建设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城市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品质化和创新驱动,健全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幸福、美好。

海曙区委书记陈奕君:81890实现公共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如果没有81890的及时通知,我母亲就要穿着湿裤子过夜了,大冬天的真是遭罪啊。”陈女士连声向81890服务工作人员道谢。

2010年12月10日零点22分,81890工作人员接到老人曹阿娥的电话,接通后耳边传来老人急促而又模糊的叫唤声,打开老年人登记的信息资料后才明白老人在叫女儿“陈芬菊”的名字,但是无论怎么询问老人,她就是重复叫着女儿的名字其它什么都不说,实在没办法只好联系老人女儿陈女士,通过电话把情况向陈女士反馈了一下。10日早上6点,工作人员再次联系陈女士询问老人的情况。从陈女士口中得知:原来曹阿娥当时因身体原因小便失禁却无法自理,言语也无法表达,却记得并按下了81890的老年一键通,才得到女儿及时的帮助。

发生在曹阿娥身上的故事并不唯一。截止2010年6月,成立于2001年8月的81890共解决了各类求助事项361.4万多件。如今,“有事找81890”成了宁波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81890,宁波话“拨一拨就灵”的谐音,是一个集政务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社区服务平台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其链接了海曙区24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审批职能、1000多名志愿者,无偿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全国最早设立的新型公共服务实体之一。

“81890服务平台是我们建设‘幸福海曙’的一大力作,也是我们转变政府职能,消除公共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措施之一。”陈奕君告诉观察记者。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民对幸福的要求也不再单纯停留在“吃饱穿暖”层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期待,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0亿元的海曙区,将财政收入的70%投入在民生工程方面。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理应加大对民生工程的财政投入,为老百姓提供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使老百姓生活工作在其中都能安心,切切实实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陈奕君说。

民生工程一直是海曙的金字招牌,“让每个海曙市民过上更有尊严、更幸福的生活”却是金字招牌背后的“金字目标”。

路桥区委书记郑米良:为解决民生“小事”而尽心尽力

观察记者:郑书记,近年来路桥区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您觉得路桥人民现在幸福吗?

郑米良:幸福是主观感受,幸福不幸福,最终还是群众说了算。路桥建区16年来,GDP增长了10.4倍;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037元,均居台州第一。具体表现在:社会消费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镇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达到56辆;社会保障也在不断健全,人民的后顾之忧正逐步得到解决;同时路桥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显著的,公园绿地越来越多;群众参加文体活动越来越多,形式也丰富多彩;基层民主逐步扩大,群众诉求能得到更多满足等等。

观察记者:能具体谈谈你们是如何为民谋幸福的?

郑米良:我们提出了“不浮躁虚华,为解决民生‘小事’而尽心尽力是政绩”的理念,着重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我们致力于以基础设施建设利民生,大力实施供水、环保、保障房等民生项目;以环境改善惠民生,拆违章、治污水,强势取缔场外拆解、小冶炼,成效明显。去年我们还投入1个多亿,专款用于城乡绿化,建成了一批城市绿地;同时还致力于以发展社会事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促民生,尤其是更加关注困难群体,如建立了2000多万元的因病致贫帮扶基金,对大病重病的困难群众进行专项帮扶;以平安路桥建设保民生,积极开展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克服了很多困难,例如资金压力很大。为此,我们一方面尽可能增加财政投入,如去年政府新增可用财力的87.5%都用于民生事业发展;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民生工程,积极引导民资进入教育、医疗、公交、燃气、污水处理等行业。

观察记者: “十二五”,路桥会采取哪些新措施来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郑米良:我们提出了“打造品质之城、共享发展成果”的“十二五”愿景,这个愿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目前主要的举措包括:大力促进民富民强,通过提升产业素质,保持区域综合竞争力;着力打造宜居环境,加快实施田园式生态公园等环境项目,营造舒适、便利的城市生活环境。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政府职能、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着力发展基层民主,以民主促民生。我真切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路桥人民生活更有质量、更有保障、更有尊严。

南湖区委书记魏建明:以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构建橙色幸福南湖

“明年我们还能增加万元收入。”充满了自信的倪福泉,挥舞着独臂认真打理“零成本”种瓜大棚。2007年9月,51岁的倪福泉在一起工伤事故中失去了右手。正当他日益“衰弱”之际,朱祥祥的果蔬合作社走进了他的生活。

种瓜能手的朱祥祥,在率先致富后,与南湖区残联一道创建了“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基地免费为农村残疾人提供种瓜大棚,并全程辅导,种出的西甜瓜也由基地统一销售。农村残疾人“零成本”就能开始农业生产,这一切在朱祥祥看来都是小事,是“一名‘六六群众工作制’的中心户理应做的”。

朱祥祥口中的“六六群众工作制”,就是南湖区在2008年首创的以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的创新社会管理措施之一。简而言之,就是从干部队伍中选派600名到农村,66名到社区,分别作为村(社区)联系干部;同时按照100-200户选拔产生1户(名)的办法,分别推荐确立600户农村中心户、600名城市社区服务员,发挥联系干部在扶贫帮困解难、调处矛盾纠纷等方面“连心桥”的作用。3年来,联系干部帮助群众反映意见、问题5566条次,其中已经落实解决的意见建议问题2647条,政策解释和疏导2885条。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弱势群体没能及时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物理距离逐渐拉近,心理距离却逐渐疏远;同时由于有些单位部门简单原始的工作方式方法,导致了长期存在的信访难题。

“六六群众工作制”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酝酿产生的。2008年10月,南湖区开始在农村推行“六六群众工作制”。2009年3月,南湖区将此项工作延伸至城市,并衍生出了多个“六六群众工作制”的“姐妹篇”,如“老娘舅”调解制度,“有事就找96345”社区服务求助体系。

“党员干部平时积极主动地为百姓解决了实际困难,就是在‘为民谋幸福’。”魏建明对观察记者说。“六六群众工作制”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政府部门与普通市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了群众不理解、政府不讨好的尴尬。2009年,南湖区信访总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6%,而2010年又比2009年下降13%。

“‘十二五’我们将致力于构建‘五彩南湖’,其中橙色幸福南湖,就是为了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魏建明表示。

南湖,用看似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式,谋求着人民群众最实际的幸福感,“生活安定,收入有保障,诉求反映有人答,难事烦事有人帮。”

浦江县委书记张伟亚:在富民强县中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

“新的一年里我要多接业务,大单、急单也不怕了,因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浦江县黄宅镇来料加工经纪人曹芳莲满怀信心地表示。2010年1月中旬,她接手了一个大单子,要求在4天时间里完成4万多元的饰品加工业务,但仅凭自己手下二三十个人根本完不成。“后来在姐妹们的帮助下,如期完工,还得到了客户的赞赏。”

曹芳莲口中的“姐妹”,不是亲戚姐妹,而是“浦江友好经纪人十姐妹”。2010年初,在浦江县妇联的撮合下,曹芳莲等十位来自不同乡镇的来料加工经纪人结成“浦江友好经纪人十姐妹”,实行联合协作,资源共享,做大做强来料加工产业。

像曹芳莲这样的来料加工经纪人,在浦江共有549人。在通过曹芳莲们的穿针引线下,穿珠、绗缝、饰品加工等来料加工业已覆盖浦江县268个行政村,从业人员达23184人,2010年累计实现加工费收入近3亿元,从而使得广大农村闲散劳动力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挣钱。

浦江有句土话,叫“袋里有钱腰杆直”。“让群众感到幸福,首要任务就是要推动发展,做大‘蛋糕’。”张伟亚告诉观察记者。就在积极利用毗邻义乌世界小商品城的优势,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促进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浦江还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LED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利用浦江“书画之乡”、“文化之邦”的文化底蕴,推出浦江绿谷、仙华水寨等文化旅游创意项目,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了浦江经济的新增长点。

“富裕还不一定就会幸福,还要解决创造幸福生活的根本,提升创造幸福生活的动力。”张伟亚说。建设幸福浦江,必须注重和谐浦江、人文浦江的建设。近几年来,浦江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努力让更多群众受益。至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60%;85%的行政村完成村庄整治和甘泉工程,受益人口26万以上;65%的行政村完成电气化改造建设;累计完成旧城拆迁面积7.6万平方米。这一连串数据,无不体现着“勤劳拼搏、尚学创新、团结包容、自强争先”的新浦江精神。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全力打造‘绿色、实力、活力、和谐浦江’,努力把浦江建成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活力强劲、城乡格局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浙中新兴特色城市。”张伟亚说。

普陀区委书记吴晓东:“网格”社会需求,“组团”公共服务

2008年4月起,“网格”民警,成了对普陀区基层派出所民警的另一个称呼。“多一个头衔,就多一份责任与义务。”展茅派出所民警秦士应,如是说也是如此做的。从此,秦士应身上多了件“武器”—《走访日记》。日记本记录着其辖区600多户的家庭情况和联系方式。

小小的日记本,有时却能撑起了一户家庭。2009年4月1日晚上8时许,秦士应在巡逻中发现一男孩在路边捡脏东西吃,劝其回家,孩子却说不清自家的情况,“看上去智力有问题”。正一筹莫展之际,秦士应突然想起,前几天他走访上潘孙村,了解到有一户人家的小孩智力发育不太好,会不会就是这个孩子呢?秦士应翻开《走访日记》,找到户主叫王某,照着记录的联系电话打过去。在电话中,王某焦急地说,“儿子走丢了,正四处寻找。”5分钟后,王某赶到派出所,进门就紧紧抱住儿子。?

在普陀,享受过“组团式服务”的不止王某一人;而头顶“网格”头衔的也不止秦士应一人,“全区共有4437名党员干部参加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相关工作。”吴晓东告诉观察记者。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普陀步入社会转型期。在这个阶段,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而此时的一些基层组织还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管理模式,从而造成了在社会管理服务方面存在“盲区”与“空白”。

“由此,我们认识到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已势在必行。”吴晓东介绍道。普陀在全国率先探索试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以“渔农村100—150户、城市社区300—400户为一网格”为原则,普陀把全区75个城乡社区划分成654个网格,同时组建710个网格党小组,实现每个网格拥有自己的固定“网格”服务团队。要求工作人员对网格内的群众做到“走村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反映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从而实现了政府管理服务由以往的条条、单向朝条块、点面结合转变,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007年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在桃花镇试点并得到了普通群众的一直好评;2008年4月,普陀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此项工作;“网格”社会需求,“组团”公共服务,目前,这项工作在浙江省内推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嵊州市委书记盛秋平:养老在嵊州,幸福在心中

3月16日下午,嵊州市鹿山街道环城路边的一幢农家房子里,几位老人围坐在院子里聊天,客厅里飘来越剧《打金枝》的旋律,里面的10多位老人正乐呵呵地看着越剧、跟着哼唱。这幢漂亮的房子正门边挂着一块“夕阳红老人公寓”的牌子。这是下岗工人俞美卿夫妇10年前创办的,是嵊州市最早的民办养老院。

嵊州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空巢老人”日益增多。总人口约为73.8万的嵊州市,却有着12.55万的老年人(60周岁以上),占总人口的17.1%。

“面对快速增长的银发浪潮,我们提出了在办好国办养老机构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把养老服务社会化作为产业来培育;推动社会福利从‘补缺型’向‘普惠型’提升,全面构建‘嵊州养老模式’。”盛秋平告诉观察记者。

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探索,嵊州已形成了以社会化养老为重点,以民办养老为特色,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这些养老机构,不但吸纳嵊州本地老年人,还吸引周边的绍兴县、新昌县老人慕名入住,入住率高达90%。30家民办养老机构无一亏损,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一种社会化养老的新尝试。

2010年11月,嵊州市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城市。民政部长李学举专门批示,要求在全国推广嵊州社会化养老工作经验。

怀揣着成绩与荣誉,嵊州人继续前进。一个有着1000张床位的养老服务城已开工建设,50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和1所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老年康复护养中心也已被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更加给力民生,实现经济增长与民众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真正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盛秋平说。

如今,“养老在嵊州,幸福在心中”,对嵊州人来说,已不止是个口号,更是践行“为民谋幸福”的实际行动。

遂昌县委书记葛学斌:乐在仙县,富在遂昌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在湖山乡黄泥岭村躬耕书院,身着统一花布对襟衫,手捧《朱子家训》的妇女们高声诵读。村民早晚阅读经典,白天延续传统农耕,过着安乐祥和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已成为佳话。

三年前,黄泥岭村却是遂昌典型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类似的村庄全县还有113个,占近1/3。葛学斌动情地对观察记者说,“那原始的村貌,惆怅的村民时常在脑海中浮现。”

“如能让这个群体充满信心,增收致富,山区跨越就有了希望。”上任伊始,葛学斌就到黄泥岭等村蹲点调研,探寻群众就地脱贫之策。

限量养土鸡,村建合作社,注册商标打品牌……一系列激活乡野环境、农耕文化的惠民政策形成了。放养林间、食露水、吃虫草的土鸡让杭州龙井草堂老板一口气就签下五年购销合同,收购价每公斤120元,是原价两倍多。原生态环境还吸引他投资两千多万元,建起了亦耕亦读亦休闲的躬耕书院,倡导乡村耕读传统。

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让山区群众知道了怎样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通过在书院上班,出售土鸡、山茶油等农产品,村民收入“三级跳”,2007年3289元、2010年达7736元。这个仅百余户村民的偏远小村,一跃从库区最贫困村蜕变为最具活力村。

如果说,三年前葛学斌还在致力探索的话。那么,以工商资本为引领,乡村组织为保障,农户增收为基础的三位一体产业培育模式,已然是一条可复制的生态化发展路径。

葛学斌说,在生态文明兴起大背景下,换个角度去看山区,反弹琵琶发展乡村,山区丰厚的生态农耕文化就是竞争力所在。

“山区农民亦浪漫,红提园里闹七夕。”北界镇王坞村连续办起两届红提节,传统七夕联姻红提产业,金婚夫妇剪下“恩爱提”送新人,最美红提奖励洁净家庭……潜移默化中,红提走俏,乡风升华。短短三年,亩均红提增收6千元,效益达1.5万元。“种两年红提,盖新房一幢”就是红提富民写照。

乡土农耕文化,乡野、乡村、产业相得益彰。乡村已成为游客健康、快乐、休闲的魅力家园、群众增收创富的最大平台。两年多来,常态化乡村文化节达二十多个,3万多群众参与,游客纷至沓来。由此64个村办起农家乐,以乡村休闲为引领,原生态精品农业为特色,山区崛起幸福产业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