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冯双等
“老漂族”,是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
作为人口破千万的杭州,拥有成千上万帮子女照顾小孩的“老漂族”。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漂泊在外难免令人黯然神伤,而对“老漂族”来说,放不下的儿女,回不去的故乡,他们往往承受着比年轻人更多的压力,面对着更多的困难。
被迁徙,老两口一个焦虑一个抑郁
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病区主任赵明学的门诊里,有一对老夫妇令他格外头疼,又无比心疼。
这对60岁出头的老夫妇来自山东,来杭州是为了照顾孙子。在杭州的这一年半里,他们在儿媳妇的陪同下,先后来到赵明学的门诊看失眠、抑郁。
最初身体不舒服的是徐阿姨,“几乎夜夜失眠,好的时候也就睡3小时”。在赵明学的询问下,她讲述了自己的痛苦。在杭州,吃得好住得好,儿子儿媳对她也很好,但这里的生活她不习惯,而且出门没有认识的人。徐阿姨觉得,自己的老家虽然是农村,但起码左邻右舍都认识,“在这,除了做顿饭,我好像是个没用的人”。徐阿姨还抱怨道:“每天睡不着,就是烦,活着都没意思!”
受徐阿姨影响,老伴潘叔也很焦虑:“她睡不好,脾气也不好,对着我撒气倒是不怕,但你看她身体垮了,瘦了许多。”看到徐阿姨在家里烦闷却开解不了,潘叔也睡不着了,只能打电话给赵明学诉苦,寻求解决办法。
赵明学为他们治疗了一段时间,情况有所好转,但在他看来,回乡,或许能解决一切症结。
但孙子的照顾又成问题。儿子工作特殊,时常不回家,儿媳工作也忙。将孙子带回老家,小两口不同意。“他们一个重度焦虑,一个中度抑郁,现在靠吃药缓解,却不是最终的办法。”然而像他们这种情况的老人,在赵明学的门诊里非常多见。
被分居,老夫妻精神生活更困苦
在赵明学看来,“老潘夫妇最不济还生活在一起,那些为照顾孩子而‘被分居的老夫妇精神生活更困苦”。乔老伯生活在杭州,老伴生活在深圳,真正的老家却在西北。
乔老伯在杭州照顾大儿子上小学的孩子,主要任务是接送。“除此之外,每天无所事事,看着太阳升起落下,一天很漫长,这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乔老伯说
老伴郑阿姨在深圳帮忙照顾二儿子还没上幼儿园的孩子,日常工作更多些,却也是乏味单调。为了孩子的一小碗饭,要在厨房折腾大半个小时。
儿子儿媳上班,她带着孩子在楼下玩,这个时候乔老伯会打电话过来和她聊天,问问情况,但她的眼睛始终盯着孩子,生怕孩子磕了碰了。
听说乔老伯身体不好,郑阿姨也觉得自己浑身不舒服,除了高血压、胆结石外,最近又犯了关节炎。和儿媳的相处也异常敏感,磕磕绊绊免不了,心里不痛快也只能憋着。
“都说老来伴,我们朝夕相处了三四十年,以前总是拌嘴吵架,现在连一起吃个饭都不能。”有时候,他们会相互安慰:看孩子是临时任务,再过两年就可以回老家享福了,可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又是小学,一晃下去可能七八年过去了。
“回老家的时间遥遥无期,真到团聚的时候,我们也是古稀之年了,怕是动弹不得了。”郑阿姨叹了一口气,劝乔老伯少抽烟,早点睡。两人都睡不好,相互之间还寄一点安神的药品,“算是我们一种特殊的安慰吧!”
专家解析:“老漂族”普遍心理空巢,子女更要重视“精神赡养”
赵明学认为,这一群体最大的特点是“心灵孤独”,因其“漂”的身份和“老”的年龄,具有双重弱势。“孤独感,源于没有归属感。”他认为,漂泊的滋味很复杂。安土重迁,是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念。但为了晚辈而放弃安定清闲的老年生活,“漂”显得有些无奈,却也并不悲情,因为这背后是基于家庭伦理的责任与关爱,值得晚辈的尊重与感激。
但离开原本熟悉的环境,置身于陌生的大城市中,他们大半辈子积累的社会资本因迁移而被疏离,原有的人际关系网络被割裂,重新构建新的社会关系体系又非常难。对多数老人而言,对这段痛苦的再适应和重新社会化的过程,他们都有说不出的无奈。
赵明学认为,“老漂族”的精神现状就是心理空巢或精神空巢。如果子女对他们关注不够,他们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长期下去,还会导致疾病。
对于他们,子女在安排好他们的基本生活之外,更要重视“精神赡养”。例如,在移居之前,和他们一起认识新城市的环境、文化及重要的人际关系,碰到问题及时解决。在家庭决策时多听取老人的意见,家庭事务的参与感会让人有归属感;另外,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活动,建立交际圈,尽快融入新的生活環境。
赵明学提醒,对那些实在难以适应新环境的老人,最好送他们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一个电话也是问候,一个视频也是探望,不必要为了下一代而‘赔上上一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