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心药物导致骨质疏松

时间:2024-05-11

孟昭群

如今,我国约有1亿人受到骨质疏松影响,其中8%~15%的人并非因缺钙、缺少维生素D或疾病引起,而是由一些药物引起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矿物质代谢紊乱所致,称为药源性骨质疏松症。该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增加骨折风险。因此应提高警惕,勿擅自用药,以防药物导致骨质疏松。

抗凝药〓如华法林可拮抗维生素K,抑制骨钙素及骨矿化,减少骨钙沉积,干扰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或骨折,对老年患者影响明显,若长期服用风险更大。再如,普通肝素可增加骨胶原溶解,降低其合成及维生素D的活性,使甲状旁腺分泌相关蛋白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加速骨吸收、抑制骨形成引发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泼尼松、倍氯米松等,长期使用会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导致肠钙吸收降低,尿钙、磷的排泄增加,血清甲状腺激素升高及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导致骨量丢失。

质子泵抑制剂〓如泰妥拉唑、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有较强的抑酸作用,可有效抑制小肠对钙的吸收。钙的吸收一旦受到抑制后,会造成代偿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骨吸收加快,导致骨质疏松症,增加髋骨、腕骨及脊柱骨折的风险。尤其是50岁以上的患者以及儿童,不宜长期或大剂量服用。

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可诱导肝P450氧化酶加速甲状腺激素代谢,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对抗甲状旁腺素引起的骨和肠道对钙的重吸收,造成骨代谢改变,促进骨质疏松形成。还可促进维生素D的降解,减少钙离子吸收,降低机体对甲状旁腺素的反应,导致维生素K与降钙素缺乏,引起骨质疏松及骨折。

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可促进破骨细胞发生和骨吸收,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还可减少雌激素合成等,因而能增加骨丢失,降低骨密度和骨质量。由其引起的骨质疏松常表现为全身骨骼受累,常见于上肢,并累及肱骨和手部。

另外,抗结核药、强效利尿剂、环孢素A、芳香酶抑制劑、蛋白酶抑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含铝抗酸剂等也会引起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因此,患病用药时一定要谨遵医嘱,谨慎用药。并应监测尿钙、血、骨密度等指标,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维生素D等药物,防止骨质疏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