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闫肖锋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国的农业面临着严峻形势,一些国家为优先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实施粮食出口禁令。一时间,粮食市场上“粮荒”相关信息和谣言剧增。在此背景下,农业农村部及时发布指导信息:中国粮食储备充足,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因而不必抢购囤积。
我们应对国际粮食市场变动拥有各种预案,其中包括构建了针对原粮、成品粮和加工储运环节的“三道防线”。短期来看,多国粮食出口限制政策并不会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首先,中国主粮对外依存度较低,已经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其次,近年来中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第三,中国政府应对疫情迅速有力,加快组织春耕生产,全力保障农资流通供应,确保不误农时,与此同时粮油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国内粮油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但中长期来看仍需注意的是,中国是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大豆价格上涨必将通过豆粕饲料價格传导至畜牧业,最终导致肉类价格上涨;其次,国际疫情态势日趋严峻,多国禁令必然加剧国际粮价波动,要警惕其对国内市场的连锁影响。
为此,我们要未雨绸缪,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一是要千方百计保障国内粮食生产,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提高粮食应急管理水平;二是要持续推进农产品进口来源多元化,对于大豆等重要大宗农产品的进口,积极拓宽进口渠道,不断调整进口来源地结构,防范和化解进口风险,确保国内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三是要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粮食稳,天下安,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压舱石,中国要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同时,面对当前“米面油”价格上涨,也应提出相应预案和措施。国际稻米价格已连续三个月上涨。而在国内,当前民众的“粮荒”心理主要表现在大量囤购“米面油”以及担心肉菜价格飙升。除疫情期间运力受限因素外,人们恐慌性抢购是另一主因,此外,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物价上涨也不可否认。
民以食为天。主食和副食品相关价格的上涨,必然造成民生压力,尤其对疫情中面临失业压力的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更是如此。对此需要各城市拿出有效预案,一解民困。例如,南京、杭州、宁波等30多座城市纷纷推出几百万元到上亿元不等的消费券,旨在激发居民消费热情,帮助部分受疫情冲击大的行业加快恢复。
以发放定向消费券的方式来稳住百姓的粮袋子、菜篮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调节手段。已有专家提出,要把好事办好,明确发放流程,注重精准投放,避免出现物价上涨。只有针对疫情损失比较大的领域发力,才能发挥财政资金促进消费、经济回稳的重大作用。采用消费券的办法来拉动消费,应首先满足人们对“米面油”的刚需,才是更精准的措施。这类限期性、专用性、特定性消费券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也能对粮油生产和消费服务领域的万千中小微企业予以普惠性支持,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