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一)

时间:2024-05-11

□陈荣全

书法有“点、横、竖、撇、捺、钩、挑、折”八种基本笔画。本课对《李思训碑》的笔法解析,采用传统经典的“永字八法”和欧阳询《八诀》并结合作者书写实践进行。大家在学习时注意笔法和形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书法艺术的笔法规律。

“永字八法”,是古代书法家用于练习楷书的用笔技法。下图将“永”字分解为八笔,并加以说明。

1.点为侧 (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 (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 (也作“努”,用力也);4.钩为(,如跳跃);5.提为策 (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 (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 (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 (,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下面的课程我们将以《李思训碑》为载体,对八个基本笔画逐一解析。首先认识笔画的基本形状,再解析笔面的书写方法,通过列举对每一种笔画的字例进行单钩摹、双钩摹,并按笔画顺序摹写和临写字例,以加深理解,然后选择相应字例练习巩固。

李邕(678-747),唐代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玄宗时任汲郡和北海太守,故称李北海。其工文善书,撰制铭颂,闻名天下,书法初学王羲之父子,后有所创造,自具面貌,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既得其妙,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擅以行楷书碑,笔势雄健,为后世效法。传世李邕所书诸碑,“刻手最精者,推李思训碑”。

《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墓碑通高4.1米,宽1.52米,位于陕西蒲城县西北15里三合乡北刘东,为唐睿宗李旦桥陵陪葬墓群神道碑之一。李邕撰文并书,行书,33行,行70字,篆额“唐故右武卫大将军李府君碑”12字。

《李思训碑》系李邕典型行楷之作,笔书劲练,顿挫起伏,结体拗峭,奕奕动人,气势雄健,神情流放;其用笔、结体、布局谋篇皆有独到之处。其笔法既有王体行书的清圆流美,又具有北碑楷书的方整端庄,软中有硬,美中显刚,魏碑楷法至为明显,行笔快速,线条瘦硬;结体左低右高,欹侧取势,上舒下敛,重心降低;布局谋篇则更显境界,体势险峻,中紧外松,行楷结合,气脉贯通,气势开张,虚实分明。然碑下截漫灭已久,各种史书亦未能全文收录,上截亦泐缺,不可尽读,实为可惜。

学习《李思训碑》这一兼行楷特色的书体不会有应接不暇、手脑不致的感觉,有理解、适应、消化的余地。当临摹趋于成熟后,可寓奇变于规矩之中。

《李思训碑》拓片(局部)唐·李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