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周 侃
《真草千字文》(局部)隋·智永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
南朝梁武帝将王羲之墨迹视为至宝,命大臣殷铁石从王羲之作品中拓出一千个不同的字,以赐八王临习。殷虽拓出千余字,但互不连属,武帝令周兴嗣编成四字韵文,遂成千字文。梁史载:“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字》,并使兴嗣为文;每奏,高祖辄称善,加赐金帛。”周兴嗣(469-521),字思纂,博学善属文,武帝时拜安成王国侍郎,官终给事中。编《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一夕之间须发皆白,《梁书》四九卷有传。
《千字文》四字一句,前后押韵、条理分明、脉络清晰,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天地自然的变化引出人类时代的变迁;第二部分讲述人的道德修养标准和原则;第三部分讲述国家政治与上层社会;第四部分描述民间恬淡的田园生活。《千字文》语言洗练,通顺可诵,颇具文采,是我国古代经典的童蒙读物,后经智永抄写八百余本分布江南各地,加速其流传推广的进程,并成为书法学习的范本。
智永草书师承《十七帖》,通篇字字独立,笔笔不苟;楷书取法魏晋,具有行书笔意。后人多以“精熟”二字评其书。智永学书30载,写成八百余本《千字文》,技艺可谓纯熟之至。董其昌赞曰:“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着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过纸背者。唐以后此法渐澌尽矣。”米芾亦评其书“秀润圆劲,八面俱备”。智永真草《千字文》笔法专范王羲之,精严而不拘谨,结构端庄而不板滞,笔势极具流动感,对后世影响极大,是古代书法史上经典名作之一。
现传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有墨迹、刻本两种。墨迹分写本和临本。写本原为日本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册装,分正草两体,计有202行,每行10字,首两行“周兴嗣”等有损不能辨,后缺草书“家给千兵”四字。书中不避唐帝讳,又有数字与唐以来传本不同。如“召”字,后世本作“吕”字。此本多六朝别字,书法秀逸,风神娟静,雅有六朝遗韵。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日本)、罗振玉跋。据考,此本早在唐代就由日本遣唐史和长安化归寺僧携带传入日本,著录于《东大寺献物帐》中。王国维《日本小川简斋藏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墨跋》云:“日本小川简斋藏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墨迹,盖当时所书八百本之一,行款与关中本相同,其行笔全用右军家法,而往往有北朝写经遗意。盖南朝楷书真迹,今无一存,存者惟北朝写经本耳。一时风气如此,不分南北。若以稍带北派疑之,犹皮相之论也。”写本现由日本私人收藏,我国流传的为其影印本。
临本《蒋善进临真草千字文残卷》出自敦煌遗书,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此本真草共34行,自“帷房”真书一行起至“乎也”止。尾题真书一行为“贞观十五年七月临出此本蒋善进记”,此本只几字与日本藏本有差别,其余无不相似,如草书“炜”字真书作“玮”字,与日本藏本完全一样,对研究智永书法很有价值。台静农《蒋善进临真草千字文残卷跋》云:“巴黎国家图书馆藏千字文残卷目,计十三卷,字体或楷或行或篆,乃至蕃汉字合书。真草合者仅一卷,三十四行,总一百七十字,行式悉同智永禅师本。末行题‘贞观十五年七月临出此本蒋善进记’,此云临者,当是临永师本,乍观之,其运笔结体,几与永师无殊。校以小月简斋旧藏永师真迹,则蒋之真书,已无永师之凝练,纯是初唐风范,略似虞永兴。其草书虽具永师形象,不若永师之能精神内敛。”
刻本有四种,其一流传日本,称“铁臣本” ; 其他三种“宝墨轩本”“龙师起本”“关中本”曾影印出版, 其中以“关中本”为最佳。“关中本”因刻于长安而得名,又称“陕西本”。薛嗣昌于宋大观年间根据安崔氏所藏真迹摹刻上石,碑石原在西安西大街迎祥观内,明初移入碑林,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室。原石已佚,现存碑林者为翻刻。 此本避宋讳“ 玄、 匡、 让” 三字,为时代最早者,似为当时流行诸本中以最优者上石,后刻有薛嗣昌题记一则。此帖在明代曾经许光祚、李日华、万寿国、陈万言、董其昌等人收藏,并题跋。“宝墨轩本”由传至清初的真迹摹刻上石,刻手为刘光,刻法娴熟,但较之“关中本”略乏古意。“龙师起本”卷首缺数十字,因始于“龙师”二字,故名。明《戏鸿堂法帖》有刻,后存董实昌跋。清时真迹入顾文彬家,刻入《过云楼藏帖》。此本较上述各本水平更下,或疑为后人临摹。
真书千字文帖拓对比(局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