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文 苕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是说一个人当不了好宰相就当个好医生,为民谋利应当是做人的最高宗旨。也有作“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用的。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范文正公微时尝云:读书学道,要为宰辅。得时行道,可以活天下之命。不然,时不我予,则当读黄帝书,深究医家奥旨,是亦可以治人也。俗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盖以良相良医皆可救人之疲癃残疾。然非识学兼到,则为相为医皆不能济世济人。”周凡恺《长篇历史小说〈李时珍〉问世》:“小说还讲述了李时珍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展示了李时珍‘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辉煌一生。”朱德明《杭州医药史》:“范仲淹在浙江宁波任刺史时曾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国之存亡,乃天下第一大事;人之生死,是人生第一要务。把医学事业与治国相提并论,足以说明古人对医学的重视程度。祖国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以手把手的方法直接传承实践经验之外,大量的理论和经验的总结是通过文字的手段间接传承的。古人认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文化的人,需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一可避庸医之误,二可作为防身和孝亲的本钱,故历史上就有“儒门事亲”之说。文人仕无果转而为医者,世代皆有。“秀才作医,如菜作齑”(《负曝闲谈》);医人习文,像金库里得到宝葫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好的文化功底是学好中医的基础。这种文化与中医难分难解的现象,说明中国大文化观的普遍渗透和中医学的趋文性特征。文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符号、民族兴衰史上的坐标、社会进步史上的记录、文化传承史上的载体。中医药文献,是中医学的母体,记录着中医学孕育、形成、发展的全部(主要)过程,使之光辉永葆、生生不息;是中医学传承的载体,承载着中医学数千年的文明史、成就史,使之薪火相传、与时俱进。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医的成才之路,非经典名著滋养下的躬身实践,别无蹊径。因此,中医学的传承和创新,立足点都要把文献的研究放在适当的位置,不可轻废。“解经不穷在读经,读经不穷在用经”,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医乃仁爱之术,施德于人,是中医的最基本准则,扁鹊对病人知无不言,不惧齐桓公的误解;华佗心系民众,谢绝曹孟德的挽留;孙思邈大医精诚,视人不分富贵贫贱;何澄不近女色,对弱者施术舍药;徐灵胎“一生哪有真闲日,百岁仍多未了缘”;范文甫“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不生”;章太炎“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命不苟得,以疗者之口为依据”;章次公“儿女性情,英雄虎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冉雪峰“士先器识而后文章;医先品德而后学问”,中医以人为本、以人为贵的思想散在于太多的故事中,若即若离。医乃技艺之术,施救于人,是中医的最神圣使命,曲焕章不动一刀一针,用中草药使受伤将军免受截肢之苦;施今墨成竹在胸,以一剂猛药挽救了病人的危疾;石筱山临场救急,让盖叫天骨折之后仍能完成武松形象的塑造;唐由之金针一拨,使毛泽东主席的白内障云消雾散;玉泉散治愈谢觉哉的消渴症;六一散催化了苏加诺的肾结石;中医中药使患有股骨头坏死的影星斯琴高娃健步活跃在影视舞台上;中医中药让沉睡的香港女主播刘海若再次拿起了金话筒。中医术精技湛、疗效可靠的精彩镜头弥漫在史书里,如诉如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