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文 苕
山药,种子呈扁卵圆形,与“蛋”相似。它可药可食,深得人们喜爱,几乎是许多地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食。常吃山药,能使人“越长越好看”,既包含老百姓对山药的赞美之意,也包含有对它药用价值的演绎。作为药用,它也是药谱上的热闹药,在相当多的处方中当主角、跑龙套。不过,它并非一贯大红大紫,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倒霉蛋”的经历,有过多次改名更姓的屈辱:它原名“薯蓣”,在唐代碰上一位叫“李豫”的人做了皇帝(代宗),“蓣”与“豫”音同,为避讳皇帝的名字,只好公开改名为“薯药”了。本想这一改终生太平,谁知天不长眼,到宋代又碰上了位叫“赵曙”的人当了皇帝(英宗),“薯”又与“曙”谐音,为了避“曙”,只好再次把姓名改成“山药”了。在中国长期封建阶级统治、皇权至上的年代,不要说人有遭遇文字狱的危险,就是植物也要受到牵连的。
山药有许多别名,诸如山芋、诸薯、玉延、修脆、儿草、野山豆、九黄姜、白蒜子等,有籍可考的至少也有20 多个。这些名字,从山药的产地、形态、性味等众多元素出发,是各地习惯上的不同称呼,也说明了山药分布地区之广、被运用效率之高。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西、陕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省都有它的种族生活,而以河南博爱、沁阳、武陟、温县一带所产的为质量最佳。因这一地区古称“怀庆府”,故又称“怀山药”,与当地出产的菊花、地黄、牛膝等并称为“四大怀药”,一直是河南人的骄傲。
山药作食,采来可用;山药入药,需要经过一定程序的加工,有生山药、炒山药之分。“生者性凉,熟则化凉为温。”(《药品化义》)从上走下,通贯肺、脾、肾之经,有补肺、健脾、固肾、益精之功,用于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诸疾的治疗。如《圣济总录》用山药、白术、人参之药为丸,以治疗脾胃虚弱、不思饮食的,称“山芋丸”;《濒湖经验方》用山药、苍术做成饭丸服用,以治疗湿热虚泄的;《百一选方》用山药炒黄为粉,米酒调下,以治疗噤口痢的;《本草纲目》用山药、山茱萸、五味子、人参浸酒煮饮,以治疗诸风眩晕、脾胃不健、精髓不固的,称为“山药酒”。
现代研究认为,山药的主要成分是黏液质、胆碱、淀粉酶、糖蛋白、自由氨基酸、维生素C 等,均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物质。其中黏液质在体内分解为具有滋养作用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淀粉酶有水解淀粉为葡萄糖的作用,是机体所需能量的来源之一。
常吃山药使人“越长越好看”之说,实非妄说,古人发现并运用山药这一功能的大有人在:《神农本草经》记载,山药有“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之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说:“皮肤干燥,以此物(山药)润之。”《本草纲目》说,山药“润皮肤”。《药品化义》说,山药“温养肌肤”。《本草求真》指出,它润皮肤的机理在于能“补脾肺之阴,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看来,山药的美容作用在于内功,是通过滋阴而间接达到养颜的,是一种治本之法,与各类化妆品把皮肤遮盖起来、浸泡起来的治表之法有质的区别。
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地区把以食用功能为主的土豆也称作“山药蛋”,二者并非一物。土豆,学名马铃薯,为舶来之品,原产秘鲁,18 世纪才从东南亚和欧洲传入我国,然后由华南到华北、西北种植开来,19 世纪才开始在东北种植。由于它易种、易保存、易运输,非常适合我国国情,所以很快风靡全国,成为人民生活中主要的菜蔬之一。
土豆在国外身价不凡,有“地下苹果”“地梨”“第二面包”“十全十美的食物”等称誉。它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副食,各种营养素含量都比较丰富。其中含蛋白质2.2%、糖14.6%、脂肪0.62%、粗纤维0.7%,还同时含有较多的钙、磷、铁、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B 族等。美国一家农业研究机构的专家认为,土豆作为主食比米、面有更多的优点,每餐只吃土豆和全脂牛奶,可得到人体需要的全部食物元素。我国习俗,主要是把土豆当成蔬菜食用的,作为主食的吃法不多。
土豆入药,在国外已有之,主要用于对头痛、风湿病、骨折和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医学则认为它味甘性平,具有调中和胃、健脾益气之功,适用于胃痛、腹痛、便秘、皮肤湿疹的治疗。从功能上比较,这种“洋山药蛋”与我国的传统山药蛋有异曲同工之处,合理食用土豆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