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爱之城郑州“王宽家”感动中国

时间:2024-04-24

左丽慧 李娜 邢进 张冀飞 张华 秦华

2月14日晚8点,央视“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王宽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这是继胡佩兰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陇海大院当选2014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后,又一名郑州人感动中国。这意味着郑州这座大爱之城,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连续三年产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城市,这是郑州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里程碑事件。自《感动中国》评选举办14年以来,一共有15名河南人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含集体)”,其中郑州19人。

[颁奖词]

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

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

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

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

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

台上,你苍凉开腔

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

《有一种爱,叫“王宽家”》情动全国

王宽家当选“2015十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2月14日晚8时,熟悉而感人的旋律回响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2015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上,对郑州观众来说非同一般的是,由郑州报业集团率先报道并持续关注的豫剧名家王宽,因“为救孤,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含辛茹苦十六年”入选年度人物。郑州,成为全国所有城市中唯一一个连续三年“诞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城市,“大爱之城”,名不虚传。

他们温暖着中国,感动着我们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是中央电视台重磅打造的精品欄目,自2002年起,每年从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社会各行各业中推选出十位人物,他们温暖着中国,感动着我们,可谓“亿里挑一”。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评选”去年12月启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节目组共收到选票近2000万张,最后经评选委员会的综合评定,确定了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和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夫妇张宝艳、秦艳友,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买买提江·吾买尔,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最帅潜水员官东,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重夺世界杯的女排主教练郎平,共同入选2015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当王宽老两口走上颁奖台时,现场掌声雷动

当晚的颁奖现场,当王宽和老伴王淑荣走上颁奖台时,现场掌声雷动。

1998年,年近退休的王宽、王淑荣夫妇在回乡探亲期间收养了第一个孤儿,此后3年,他们陆续从老家收养了6名孤儿,加上外孙,两位老人有限的退休金要养育7名孩子。生活压力大,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王宽鼓足了勇气,走进省会街头茶楼“卖唱”以补贴家用。

风雨无阻的“卖唱”生涯中,只要没有去外地、没有其他演出,王宽就日复一日地去茶楼唱戏。每天从晚上8点半到第二天凌晨5点,六七个茶楼来回跑。16年栉风沐雨,除一名孩子因病离世外,其他5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有了稳定的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也都成为乐善好施的“爱心使者”——“王宽家”曾多次全家出动,吹拉弹唱,在公园和街头广场义演,为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募捐……

“大爱之城”郑州,连续三年推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001年4月12日,《郑州晚报》率先推出整版报道《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去年9月30日,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对“王宽家”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报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在内的国内百余家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系列报道刊发后,爱如潮水涌动中原乃至全国各地,众多受到感动的网友纷纷为这个爱心家庭点赞、祝福。2015年11月,王宽被中宣部、民政部等六部委和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2015年12月底,王宽被提名为2015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

随着王宽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郑州报业集团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已达6个:“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舍生取义的飞行员李剑英、最美乡村教师李灵、苍生大医胡佩兰、陇海大院爱心群体、“卖唱救孤”王宽分别入选了2005年度、2007年度、2009年度、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推出的先进典型多次入选“感动中国人物”,彰显出“温情温暖,向上向善”为报道原则的郑州报业集团,关怀民生、不忘责任担当的新闻情怀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力量。

连续三年成功推出了三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也使得郑州成为全国所有城市中唯一一个连续三年“诞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城市——无论对郑州报业集团、对“感动中国”评选活动,还是对郑州这座“大爱之城”,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这是分量最重的奖杯,是鼓励,更是新的开始”

当晚8时,王宽一家10多口人围坐在一起,观看《感动中国》节目的播出。收养的孩子中,袁钱粮和汪欣有事不在,其他孩子和家人都在这里。

10多个人把客厅挤得满满当当,而这个房间上一次这么热闹,是刚刚过去的除夕之夜,那晚,王宽一家接了儿童福利院的两个孩子一起回家过年。

当王宽和王淑荣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客厅—下子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眼睛都看着屏幕——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和王宽、王淑荣坐在一起。当提到“奖杯”应该给谁的时候,节目中,王宽说:“要是没有她的支持,这一切都不能坚持下来,按我说,这奖杯她占60%,我占40%……”一屋子人都被这句话逗笑了,唯独王淑荣红了眼睛。

当王宽说:“在茶楼唱戏,遇到过困难,但是在媒体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家庭越来越幸福。我咋能不高兴?我简直心花怒放了……”看到这儿,一家人都会心地笑了。

当白岩松说:“这个节目14年,河南出了13位“感动中国人物”,所以不要按照地域来进行分类,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看到这里,王宽带头鼓起了掌,满屋子尽是掌声。王宽说:“白岩松说得真好,真提气啊!”

看着桌上的奖杯,两位老人表示:“这是分量最重的奖杯,是鼓励,更是新的开始,我们会在奉献爱心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其他9位“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夫妇:张宝艳、秦艳友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重夺世界杯的女排主教练:郎平

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度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琴弦上的放歌者:閻肃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融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大学生:官东

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地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买买提江·吾买尔

一碗茶水端的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感动中国》2015年度特别致敬: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颁奖典礼主持人白岩松:今后甭再说你是哪里人咱们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

在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当王宽和王淑荣夫妇登上舞台,缓步向观众走来,关于“王宽家”的故事,终于迎来了最绚烂的篇章。

这是一个曲折的故事,2001年,《郑州晚报》以整版的篇幅,首次报道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宽,退休后到茶座“卖唱”挣钱抚养孤儿的动人事迹。

此后,郑州报业集团全媒体重磅推出“王宽家”系列报道,引来全国百余家媒体争相转载刊发及报道,一时间,“王宽家”的故事感动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这是一个圆满的故事,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的荣耀,是对救孤义举最大的肯定,热烈的掌声和纷飞的泪雨,是对王宽夫妇最好的回报。

苦尽甘来,花好月圆,这是一种最能寄托中国人美好愿望的表述,如今,它就这样真切地构成了这个故事,构成了“王宽家”10余年坎坷路途的真实写照。

而对于王宽夫妇来说,站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领奖台,并不是终点。

“王宽家”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和孩子们会将这温暖的爱延续下去,用铿锵优美的唱腔,用力所能及的义举,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苦尽甘来

一家人忆苦思甜尽享幸福时刻

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说:“在观众的眼里,他是艺术家;在演职员的眼里,他是团长;而在一些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们的眼里,他就是父亲。”

一部短片,浓缩了“王宽家”的故事;一段讲述,诉尽10余年的悲欢人生。

在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王宽夫妇收养了家乡6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加上自己患了渐冻症的亲外孙王海龙,以及因为家庭困难跟着他们来郑州上学的孩子,最多的时候,他们要同时照顾9个孩子。

为了他们能够衣食无忧,长大成人,王宽放下艺术家的身段,不管风霜雨雪,从不间断,在茶楼卖唱挣钱整整10年。

而看到两位走下长长的舞台接受采访,白岩松想到的是两个词“苦尽甘来”“忆苦思甜”,这两个词,贯穿了整个采访,老两口追昔抚今,感慨万千。

这是苦尽甘来的时刻,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大孙子汪文胜已经娶妻生子,王淑荣幸福地说:“我都当太太(太奶奶)了!”大孙女汪文娜也已经订婚,婚期定在今年的5月2日。

这是忆苦思甜的时刻,想起当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处,想起王宽不辞疲倦、风雨无阻地卖唱,数次累倒收到医院病危通知书的晴天霹雳,想起当年到处给孩子找学上的焦虑无助,想起懂事的孩子们的种种体贴……老两口泪洒领奖台。

然而这又是幸福的眼泪,10余年和孩子们同甘共苦,对于王宽夫妇来说,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回首来路,当年的坎坷和痛苦都已被岁月稀释,留下的是满满的幸福与温暖回忆。

刻骨铭心

永远难忘郑州好心人恩情

有一段恩情刻骨铭心,无论接受多少次采访,王淑荣都要提及。

当时,由于孩子们的户口都不在郑州,要上学一人就要交几千块的借读费,而王宽夫妇根本交不起这个钱。

正当他们骑车走遍全市为孩子们找学校的焦虑时刻,南阳路一小的张校长看到了《郑州晚报》“艺术家茶楼卖唱养孤儿”的报道,“他说这个事儿我们应该帮你,你的孩子们都来我们学校上学吧,我们一分钱也不收”。

隔着这么多年的时光,每次讲述这件事,王淑荣都依然忍不住眼泪。

白岩松代表大家公开向张校长致谢:“好事说三遍,南阳路一小的张校长,南阳路一小的张校长,南阳路一小的张校长,谢谢您!”

台下,掌声雷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令王宽夫妇日后念念不忘的善举,而除了张校长之外,还有更多的郑州人被他们打动。

自从《郑州晚报》报道了王宽卖唱养孤儿的义举之后,在茶楼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点王宽的戏,王宽说:“自从媒体报道了家里的事,大家都认我了'原来王宽这老家伙在茶座挣钱养孤儿呢!大家都伸出援助的手,点我的戏,今天点明天点,今天一百明天五百,我的经济来源越来越好!”有戏唱,有钱挣,他心里别提多舒坦了。

心花怒放

今年过年还得唱着过

经过了同甘共苦、苦尽甘来,忆苦思甜,故事的走向是那么曲折,又是那么圆满。

面对白岩松“现在幸福了吧?”的提问,王淑荣回答说,“非常幸福,我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在学校入了党,有了稳定的工作,这几个孩子虽然工作不算很稳定,但也都自食其力了!”

相对那些年王宽在茶楼卖唱被“剃光头”时回家喝闷酒、掉眼泪的时刻,白岩松打趣说:“现在再喝点酒,心情就不一样了吧!今年年咋过?”

王宽爽朗地回答,“还要唱着过!”“孩子们都养成人了,养成才了,走上社会了,我能不高兴么,我心花都怒放了!”

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里,都有自己的名字,但他们也都是王宽家的孩子,10多年过去了,有多少艰辛多少泪水,就有多少欢笑和温暖,孩子们如今长大成人,虽然走出家庭有了各自的生活,但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回来,陪爷爷奶奶吃一顿团圆饭。

总结这10多年,王宽的一句话非常贴切,“辛辛苦苦,劳劳累累,坦坦荡荡,幸幸福福!”主持人白岩松说,在此次颁奖典礼前,他因为好奇查了资料,河南走出的感动中国人物,几乎一年一位,在全国的省市自治区里排第一。

“其实我好奇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一直有个想法,我觉得应该也是咱们的共识,甭再说河南人湖北人贵州人内蒙古人上海人广东人,咱们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

热烈的掌声响彻了整个演播厅,久久不能平息,这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吧!

因为年复一年,他们感动的是我们全体,感动的是整个中国,是大家一票一票投出的中国人的精神丰碑。

史无前例

“王宽家”全体登台献唱

这是“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上史无前例的一幕,王宽夫妇和他们收养的孤儿全部登场,大家吹拉弹唱,各显其能,为全国观众献上一段精彩的豫剧唱段。

在王宽夫妇10余年的艺术熏陶下,孩子们不仅完成了正规教育,还每个人学会了一样乐器,琵琶、古筝、笙……足以凑成一个豫剧表演的小型乐队。

这么多年王宽夫妇操碎了心,让孩子都有一技傍身,孩子们将来走到哪里都不愁吃穿。

实际上,作为郑州市有名的爱心家庭,这个小小的家庭乐队逢年过节都要去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慰问演出,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也屡屡走上街头义演筹款,年复一年,好事做了一桩又一桩,一件又一件。

而帮助别人,似乎已经成为这个家庭所有成员的本能,成为他们最大的快乐源泉。

在颁奖盛典的现场,王宽和他的孩子们登台为全国观众献唱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豫剧现代戏《我爱我孙》。

在演唱前,王淑荣还诚恳地请观众给王宽老师点评—下,到底唱得中不中,因为“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还要唱下去,唱到孩子们全都成家立业,力所能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唱到唱不动为止”。

乐声渐起,王宽苍凉开腔:“……你妈妈教你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你却给唱成了世上就数爷爷亲,这—声唱得我热泪滚滚,冲跑了多年的万苦千辛……”

这哪里是戏词,这明明就是王宽在唱他自己,所谓感同身受,所谓一语中的,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都化为此刻高亢激越、饱含深情的演唱,它一声声叩响观众、叩响全体中国人的心弦。

一曲终了,掌声雷动,王宽诚挚地说:“以后各位有需要我唱戏的话,我带着孩子给你们服务去!”

白岩松也号召大家:“有空路過郑州,点王老师的戏去!”

重新出发

爱的故事永不散场

关于爱的故事,总是很长很长,长得让人忘记它是怎么开始的,长得让人永不愿散场。

获得这份荣誉,对于“王宽家”而言,是对过去10多年的总结,更是重新出发的起点。

王宽说:“来参加颁奖盛典,对我的心灵是一种净化,这些感动中国人物确实是我学习的榜样,跟他们相比,我感觉我很渺小,要向人家学习,要真诚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他表示,做了一点小事,被全国人民肯定,国家给了这么大的荣誉,感到太幸福了,10多年的酸甜苦辣都值得。

这次参加颁奖盛典,是一次教育,“如何把爱心传承下去”,是他们一家人要面对的命题,“我们回家就要开会讨论讨论,如何帮助弱势群体,如何从小事做起,怎么去做,一时不难,难的是一世,我们大家都要尽力做,争取做,我们的国家才能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而王淑荣则谦虚地表示,比起其他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做的还很不够,“既然国家给了我们这个荣誉,我们就要做到名副其实”。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还有其他的事要做,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直到干不动为止。

王淑荣说,回家后他们就有一个计划,搞一场义演,帮助媒体报道的剪纸姐姐,还有一个出车祸的小朋友,颅骨损伤需要手术,家里非常困难,还有像外孙王海龙一样的渐冻人:“我们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做一点是一点,用爱的精神去呼唤更多的人,让社会都参与到爱心事业中来。”

在王宽夫妇的胸襟和气度的影响下,做好事、帮助别人似乎成了每个孩子的本能。

孩子们说,要向爷爷奶奶学习,传承他们的爱心:“这是大家赋予‘王宽家的一种荣誉,也相当于一种精神和责任,我们应该向爷爷奶奶学习,把‘王宽家的精神传递下去,需要我们做的我们都会尽心尽力去做,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给“王宽家”题字。

“王宽家”赴京录制《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记者一路同行,记录下每一次的感动

2月14日晚上,央视一套播出“2015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众望所归的王宽代表“王宽家”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并且和去年郑州报业集团全国率先报道的“陇海大院”一样,作为10位获奖人物的最后一个压轴出场。当王宽和夫人王淑荣站在舞台中央,举起奖杯,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现场很多观众热泪盈眶……而在王宽家得到央视通知进京录制颁奖典礼,郑州报业集团的

出发 风雪天赶赴北京

接到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组的通知,全家要进京去录制颁奖典礼,王宽和夫人王淑荣并没有特别激动,他们收养5个孤儿,十几年间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当然,老两口还是很高兴,因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属于王宽家,也代表着郑州形象,传达着河南声音。

接到通知的第二天就要到北京,王淑荣挨个给孩子们打电话,让他们准备行装,然后让最小的汪欣负责买火车票。

订的是早上9点的高铁票,7点左右,孩子们就陆陆续续赶到了。

老大汪海波来得最早,他娴熟地把海龙从床上抱到轮椅上。

汪雯和汪欣则帮助王淑荣给大家准备早餐。

老二汪文胜和老三袁钱粮,则把要带的笙、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精心装好。快到8点的时候,社区送他们的车到了。为了不让司机师傅多等,王淑荣嘱咐王宽带齐每天要吃的药,催孩子们抓紧吃点早餐,自己则用电吹风给王海龙做发型。海龙是个爱美的小伙子,特别在意头型,而姥姥最懂他的心意。

8点30分,送王宽一家的商务车来到了郑州东站的进站口。与受邀到北京采访此次活动的郑州报业集团的5名记者会合。当日室外天气很冷,见面后大家嘘寒问暖,像一家人。

从出门开始,老大汪海波就承担了护送王海龙的职责,抱上抱下,一路推行。在他们的少年时期,当海龙的渐冻症发作后,就是比他大2岁的汪海波一直负责用轮椅接送他上学。

临上车前,“王宽家”和“王宽家采访小组”合影留念。大家面对镜头,异口同声地说:“加油!”

火车启动不久,车窗外飘起了雪花。途中,雪越下越大,等列车到达北京西站,已经是12点30分了,晚点了近一个小时。

下车后,王宽与“感动中国”栏目组的工作人员联系。车站外的广场上,西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子一般,王淑荣和汪海波也帮助王海龙把衣服包裹得更严实。所有人很快上了前来迎接的车。开车的师傅说,要去央视位于大兴的“星光影视城”,“感动中国”就是在那里录制完成。

彩排 故地重来感慨多

到达“星光影视城”之后,王宽一家人在梅地亚酒店安顿下来。记者在入住的房间里和他们聊天。

王淑荣介绍说:“我们来这里录过央视的《星光大道》、《向幸福出发》、河南卫视的“中国感动”等节目。虽然是故地重来,但他们对《感动中国》的舞台還是充满了期待。”

当天晚上,王宽夫妇接到节目组的通知,第二天上午9点半之前要赶到演播厅,熟悉现场环境和节目流程。

第二天上午9点多,记者和王宽一家人早早来到了演播厅。这里有近百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准备工作。在演播厅观众席后面的墙上,有历届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浮雕群像,而红彤彤的“感动中国”4个大字更是令人振奋。

当天上午,其他获奖的感动中国人物也大都来到了现场,但重要的是走流程,在流程中发现问题,调试灯光和机位。现场导演很有经验,耐心又细心,对走台的嘉宾的问题观察全面。在“王宽家”上台后,特别是王宽要现场表演唱段、孩子们进行伴奏时,发现负责给海龙推轮椅的汪海波没有动作,站在后面显得僵硬。他们立即决定借来笙,让他坐下也吹起来,加入兄弟姐妹们的大合奏。

王宽家压轴出场

上午流程结束后,导演通知,下午就要进行正式的彩排了,王宽夫妇和孩子们都要换上正式上台的服装。届时,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松都会到场。

下午通知是2点半开始。王宽家和我们又是提前半个小时就入场了。不久,电视屏幕上两个熟悉身影出现在舞台上:敬一丹和白岩松!最近几年,—直是他们联袂主持《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庄重大气,声情并茂,珠联璧合。

王宽家被安排到10个感动中国人物最后一个出场,其分量可想而知。当身着正装的王宽夫妇出现在舞台上,在聚光灯下向观众挥手致意时,我们感到了强烈的震撼。这对高风亮节、大爱无疆的老夫妇,终于获得了爱的最高礼遇!

白岩松赞“老艺术家风范”

负责访谈部分的是白岩松,他如同拉家常般,很快就让王宽夫妇打开了话匣子,但刚开始没多久他就暂停了,他说,要把最想说的话留到正式录制时再说。但他还是夸奖王宽夫妇,台风特别稳健,从上面的台口走到舞台中间的那段红地毯,两位老人手拉着手,面带微笑,步履不紧不慢,始终与观众有交流,一看就是老艺术家的风范。

敬一丹负责朗读王宽夫妇的颁奖词。彩排结束之后,白岩松晚上还有活动先行离去,敬一丹跟王宽一家在一起亲切交流。当得知王海龙是渐冻人,手脚已经不能动,她主动上前与海龙握手,询问海龙的情况。得知海龙歌唱得很好,去年还举办了自己的演唱会,她给海龙点赞说:“有时间听你唱歌啊!”

记者上前请敬一丹谈谈她认识的“王宽家”。她说:“每一年在感动中国现场,遇到的都是好人,但是好人也是分不同类型的,‘王宽家是这个舞台上以前没有呈现过的类型。爱和善意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的,王宽老师卖唱育孤的故事,观众感到既熟悉又新鲜,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他的精神,颁奖词做了最好的概括和总结。”

颁奖

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

彩排非常顺利,当晚,记者不忍打扰两位老人,希望他们早点休息。但当得知记者为了工作耽误了晚餐时间、准备泡方便面吃时,他们把在餐厅打包的几样完好的饭菜给记者送到了房间,令记者非常感动。

来京的第三天,盼望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王宽和家人得到通知,当天下午2点30分正式录制,我们都开始进入“倒计时”状态。上午8点多,记者偶然打开宾馆的电视,发现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正在播出“王宽家”的故事,于是急忙赶到同一层的王宽夫妇房间,让他们也及时收看。下午就要正式录制《感动中国》,上午又有之前采访的电视台播出他们的专题节目,不能不说是个巧合。

这档节目,播出了近一个小时。这个节目拍摄时,因为王淑荣过71岁生日,记者前往采访并帮助他们拍摄全家福时,曾经遇到过栏目组的拍摄人员。他们在王宽家待了两三天,拍得很精细。电视上出现孩子们一起高唱生日歌的画面时,王淑荣禁不住红了眼眶。

在下午正式的录制现场,特别是给最后压轴出场的“王宽家”颁奖时,央视播出的人物介绍短片,让更多人回顾了王宽夫妇17年间感人肺腑的奉献经历,特别是短片一开头,在铿锵急促的锣鼓点中,在风雪交加的深夜里,王宽奋力蹬着自行车,前往茶楼去卖唱,令人-下子陷入那种特殊的情景当中。

所以,当王宽夫妇从舞台高处的台阶上携手走下,负责访谈的白岩松迎上前去,第一句话就是:“看到你们老两口走下来,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苦尽甘来!”

所以,敬一丹念出的頒奖词里,有这样的结语:“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

所以,当颁奖典礼结束,记者采访离席的观众时,几个北京的小朋友异口同声说:“我们确实被王爷爷感动了,他是个特别有爱心的人,乐于帮助别人,牺牲自己的健康去照顾孤儿们,靠卖唱来养活他们,我们觉得他是我们见过的最可敬的爷爷!”

[评论]

大爱王宽大爱郑州大爱河南

郑言

有一种爱,叫“王宽家”,感动了中国!

有一座城,叫郑州,连续三年感动了中国!

这样的荣誉,既是对王宽个人、王宽夫妇及这个爱心家庭的褒奖和肯定,又是对郑州这座大爱之城、温暖之城、和谐包容之城的褒奖和肯定,是对亲情河南、暖暖中原的褒奖和肯定。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王宽夫妇收养6名孤儿,是绿城百姓最朴素、真挚的情感:把孩子养大、教孩子成才。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付出的却是16年的时光和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

身为一级演员,王宽屈尊茶楼卖唱,花甲之年再次学艺,风雨十年节衣缩食,心脏搭桥无怨无悔,所有一切,只为救孤养孤。王宽夫妇没有把爱心停留在言语上,而是施之于行动;没有把奉献停留在亲人身边,而是放眼到更大范围;没有把行善停留在功劳簿上,而是贯之以坚持。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仁爱对于王宽夫妇来说,不是名利,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做人做事的准则。他们从对家乡的爱始,从对孤儿的恻隐之心起,坚持善行善举,孜孜以求、奉献不止。在王宽夫妇身上充分体现出仁爱不分老幼、不分时限、不分界别的本意。这是真正的为仁,是值得尊敬与铭记的。

逐渐长大的孩子们,在王宽夫妇的引领下,不仅成了才,也牢牢树起了扶贫救困、传播大爱的信念。他们紧随王宽夫妇的脚步,凭借从小培养的戏曲功底,奔赴几个省份举行义演。王宽和他的家人,唱的不只是豫剧,也是绿城儿女的一片赤诚,仁爱之心通过一招一式、一言一行不断蔓延开来,扩散开去。虽然善举帮助的只是一部分人,但仁爱精神却能惠及更多人。

“德不孤,必有邻”

郑州这座城市,历来有崇善向善、温暖大爱的优赵传统。从仁医胡佩兰,到陇海太院,再到“王宽家”,自“感动中国”评选以来,还没有哪座城市能够连续三年获此殊荣,郑州做到了!“感动中国”14年来,共有15位河南人获此殊荣,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在15人中,从郑州走出去的就有9位,郑州报业集团发掘、推出的就有6位。这样的荣誉充分证明,郑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始终坚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始终坚持着经济与文明两手抓,始终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原腹地,厚德载物

郑州这方沃土,孕育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滋养着宽容包容的人文精神和互助友爱的人文情怀,传承着崇善向善、温暖大爱的优秀美德。

随着越来越多的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家”等感动中国人物和群体的涌现,大爱之城、温暖之城郑州必将为中原崛起增更多的光,为中国梦添更多的彩!

白岩松、敬一丹、二月河、周大新、马国强、邓亚萍等点赞“王宽家”

为河南骄傲为郑州自豪

石闻 崔迎 张竞昳

著名主持人 白岩松

咱们都是一家人

在“感动中国”举办的14年里,河南走出的年度人物,几乎一年一位。我一直有个想法,今后,甭再说河南人、湖北人、贵州人、内蒙古人、上海人、广东人,咱们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

著名主持人 敬一丹

感谢郑州媒体同行的发现

在“感动中国”这个圣洁的舞台上,我认识了那么多的郑州人: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他们感动了天南海北的中国人。感谢郑州媒体同行在茫茫人海中的发现,使我们能够有缘遇到。

河南省文明办副主任 赵云龙

他们成就了郑州这座有温度的城市

郑州连续3年有人获评,了不起。省委、省政府把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项内容纳入测评体系,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人耳濡目染,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2013年,郑州创文成功,拿到了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含金量极高的牌子,这与感动中原、感动中国人物,河南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的获得有着密切的关系。

每天,都有爱心故事在身边发生,太多的爱心志愿者们,在用自己的善行温暖着郑州这座城市。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成就了郑州这座有温度的城市。

爱心公益社志愿者 宋伟

希望有更多的人成为公益志愿者

王宽老师当选实至名归,我特别高兴,希望在这些感动中国人物的影响和引导下,有更多的人加入公益志愿者的队伍。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人士加入到了公益组织,我们的陇海大院、王宽老师,都是其中优秀、典型的例子,希望这种良好的传统能够—直传承下去。

著名作家 二月河

这是值得河南人引以为豪的大喜事

这是一件大喜事!河南人“感动中国”说明河南再次受到了社会肯定并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是河南社会人文建设的一大成就,是值得河南人引以为豪的大喜事。

著名军旅作家 周大新

非常钦佩我的乡亲们

得知王宽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很高兴,谨向他表示祝贺,并向他表示敬意!一个人能收养6个孤儿,这不容易!没有慈悲之心是做不到的。我们郑州连续出现胸有大爱的人物,作为一个河南人,我很骄傲,也很自豪!这表明,生活在中原这块土地上我的很多乡亲,把爱视为活着的动力和目的,而不是一双眼只盯着金钱。我非常钦佩他们!

著名画家 马国强

我为郑州感到自豪

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高兴。郑州连续3年“感动中国”非常不容易,如果说一次入选带有偶然性,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入選则说明郑州整体文明素质稳步提高。当年我和王宽有过交集,到他家里去过几次,当时就非常感动,作为戏剧文艺工作者,他用独特的一技之长奉献爱心,极具鲜明特点。郑州人不断地“感动中国”非常不易,这也是对郑州的全面认可,我为郑州感到自豪。

奥运冠军 邓亚萍

作为一名郑州人,我感到由衷自豪

向王宽先生表示由衷的祝贺。17年的坚持,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他的善举一定能感召越来越多的人。郑州连续涌现出多位“感动中国”人物,让这座城市涌动着爱和温暖,迸发出向上、向善的力量。作为一名郑州人,我感到由衷自豪。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传扬真善美,让社会更加美好。

爱心公益社志愿者 王国顺

咱河南人做公益,在全国都数得着

王宽老师当选,我特别高兴,咱郑州的推荐人连续三届入选,更高兴,咱河南的公益事业,在全国都数得着。在郑州,大学生志愿者、机关干部、普通市民、企业大老板、个体小老板,每个群体中都有很多人参与公益活动,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遇小事自己能帮就拉一把,碰大事,自己解决不了就招呼一声,保管有人来。

大爱郑州 为你自豪

王宽感动中国引发强烈反响网友、诗人纵情点赞

2月15日,王宽家荣获“2015十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消息传播开来,在郑州、河南乃至全国引发热议,网友在纷纷为王宽家点赞的同时,还有市民为王宽家写赞诗。

这个社会需要大爱的滋补

黄佩(市直单位工作人员)

“这个社会需要大爱的滋补。”一说起王宽,黄佩说,“是被王宽、王淑荣两位老师感动着一路走来的。”

2003年,黄佩正在郑大读书,一个同学说有一份公益的家教,他答应了。那时候,王宽一家还在优胜北路住,庞大的一家子对于不大的居室来说,显得过于拥挤。

王宽夫妇花钱供他们上学,倾心教给他们手艺。一次,两个男孩在寄宿学校里不好好上学,经常溜出去打游戏,事情反馈到王淑荣那里,在几个孩子面前,她掉了眼泪,“你们没有户口,是你们爷爷跪着请求校长,才给你们换来的机会。你们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啊?”几个孩子哭得一塌糊涂,深深地感到自己的错误。

在这个大家庭里,黄佩见到的最多的就是奉献和坚持。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孩子们各自会一样乐器,组成一个可以随时演出的小乐队。王宽夫妇经常在节假日带领他们出门演出。这样的演出几乎都是义演,在公园里、马路边都有过他们的身影。

王宽家帮其女儿上大学王兆忠(农民)

来自淮阳县郑集乡的王兆忠60多岁了,高血压、偏瘫,生活无法自理,同样60多岁的老伴要照顾他,还要侍弄田地,而家里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大女儿王春梅现在刚上大二,还有—儿一女正在上高中。

前年大女儿刚考上大学,王兆忠夫妻俩劝女儿:“咱家都穷成这样了,能不能不上了?”

王宽的老家和王兆忠是邻村。“不知道王宽老师怎么知道了,托人送来几千块钱,王春梅的几个叔叔伯伯也凑了几千块钱,终于凑够了头一年的学费。”王兆忠说,到了学校,女儿申请了贫困助学金,终于读完了一年大学,到了大二,争气的女儿又申请到了助学金,家里没有再掏一分钱。

一到过年过节,王宽都会托邻居从郑州送来米面油,帮助这个家庭度过困难。

干娘的恩我几辈子都报不完

张春丽(沈丘县农民)

正月初九,张春丽就要撇下一家老小,从沈丘老家专程来郑州给干娘王淑荣拜年了,去年春节没来拜年,一直让她耿耿于怀。

“干娘说你来了还得路上花钱,不让去。但是不去,咋能谢恩呢?”说起干娘王淑荣,张春丽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人啊,真是我的贵人。

大概10年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张春丽在郑州住院治疗,因为没钱做手术,丈夫天天背着她坐在走廊里哭,这时,恰好王淑荣也住院。家人给王淑荣送饭,王淑荣就送到张春丽的病床前,还喂张春丽吃,王淑荣出院后,还天天到医院送饭。

为帮张春丽治病,王淑荣搞募捐,又让医院想办法减免了五六千元医疗费,算下来给张春丽家解决了近2万元的费用。无以为报的张春丽,从此认了王淑荣为干娘。

张春丽出院后,王淑荣给张春丽家扯了电话线,缴了话费,方便有事随时联系。“俺干娘对我的恩情,我几辈子都报答不了啊。”

王老师,你是我们的榜样

史宝梅(豫剧小童星马钰博的奶奶)

4年前,史宝梅慕名前来,找王宽老师教孙子学戏,没想到,王宽老师不但不收费,还管吃。4年时间,所有王宽老师的唱段,孙子马钰博都能张口唱上来,成了豫剧小童星。

王宽夫妇在淮阳老家开了一个学戏的班,免费教,还买了音箱、戏服等设备。

有一次,史宝梅随马钰博和王宽一起趁暑期回去,史宝梅帮忙给孩子们做饭,一到吃饭时间,王宽就说自己不饿,讓孩子们先吃,等孩子们吃完后,自己拿个馒头蘸点饭渣吃。

“王宽对自己真是太抠了,但是对别人很大方。”马钰博在淮阳时生病,王宽毫不犹豫掏钱为其治病,让史宝梅一直记在心里,也被悄然感动着。“王宽王淑荣老师,你们太棒了,看了你们的故事我直掉眼泪。你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像你们一样发扬正能量。”

网友盛赞王宽家“爱比海深”

那安的猫:向感动中国人物致敬,我们的每一分感动都来自于他们的大爱,大爱无疆。

潮激流1966:王者之声台上开,宽以待人台下爱!

小小小的西瓜皮:“王宽家”让大爱温暖世界,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柳青: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为王宽夫妇点赞!

聚焦大中原:中原好文化,中原好故事!赞!

轵城二中:戏比天大,爱比海深!

诗赞王宽

赞王宽

光宇 力建

中原自古多圣贤,大爱郑州有王宽。

豫剧名角转茶楼,开腔新唱救孤戏。

重返舞台抱仁义,再当爷娘学前贤。

善心一片暖人心,大爱无言天下传。

郑州有大爱

李刚太

中原有大树,轩辕植桑梓。

郑州有人家,大爱闻遐迩。

一对老夫妻,六个孤贫子。

虽无血缘亲,但有心灵美。

收养兼教化,授技教廉耻。

悠悠十七年,辛勤育天使。

如此慈善心,高山共仰止。

君不闻郑州好人多,连续三年感中国。

十四年中九入选,中原厚土有温暖。

感动中国感动天,善爱德荣正扬帆。

人间充满正能量,中华事业更兴旺。

慈善表彰会上见王宽家

邵中秋

事迹动人靓报端,雷动掌声热泪潸。

赶唱辛劳风雨梦,换来哺育血汗钱。

群孤命运成奇丽,双鬓沧桑变皤斑。

赞颂歌中犹奋举,担当大爱看中原。

王宽夫妇赞

吴国顺

春风缕缕润心魂,大爱倾情气象新。

舍利救孤崇善举,中华梦蕴照乾坤!

南柯子·春回雨后松

吴国顺

雪大风前舞,春回雨后松。

爱心映日昭德荣,济困帮贫几度救孤童!

正义千秋在,厚德意万重。

丰情善举誉英名,银发中原灿灿耀寰中!

大年二十八,老两口去看望同患癌症的母子俩

除夕夜,他们把福利院的孩子接到家里过年

“王宽家”这个春节不一般

春节,是合家欢聚的时刻,是放松身心的假期,是一家老小辞旧迎新、共享天伦之乐的节日。而这个春节,对于2015年“感动中国”候选人王宽一家来说,在欢乐之余还有爱心奉献。这个特殊的幸福大家庭,始终保持着助人为乐的传统,连春节也不例外。

正月初七,记者再次来到王宽家,听他们聊了聊自己过年的事儿,再一次为他们的大爱之心所感动。

看到报道后老两口决定掏出积蓄让患癌母子过个好年

王宽老两口是看了2月1日《郑州晚报》AA07版上刊登的《母子同患癌症慈母为儿放弃治疗》报道后,十分同情,连着几天都在念叨,最后决定拿出积蓄,帮助可怜的母子俩过个好年。

2015年12月,25岁的年轻妈妈刘博和她1岁的儿子宋皓轩从南阳邓州老家来到郑州求医。宋皓轩一出生便被诊断为肝母细胞瘤,万幸的是,他的情况属于早期,由郑大一附院的专家实施了手术,取出了肿瘤。

手术成功后,医生建议后续化疗配合生物疗法,可以用母亲的血液,费用相对少些。但刘博体检时,却发现也身患肝癌,并且已经是晚期。

皓轩的治疗费用高昂,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刘博决定放弃自己的治疗,回深圳打工赚钱。

大年二十八 推着海龙一起去刘博家拜年

2月6日,大年二十八,很多人都在置办年货,而王宽夫妇推着患渐冻症的外孙王海龙,冒着寒冷,一大早就来到郑大一附院对面一栋简陋的居民楼前。

王宽夫妇打听到,为了节省开支,刘博母子不再住院,而是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临时居住,小浩轩的父亲宋任众在深圳一家电子工厂拼命打工挣钱,春节放假后才回到妻儿身边。

刘博母子住在7楼,坐着轮椅的海龙很难上去,等到皓轩爷爷宋金权下楼来,王宽夫妇上楼看望了刘博母子,给他们送了2000元钱:“这是我们一点微薄的心意,等到春节后我们的义演筹到钱了,再来看你们。”刘博夫妇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泪水夺眶而出。

王宽夫妇推着海龙告别时,宋任众抱着小皓轩和父亲宋金权来送他们,并请人为他们拍下一张合影。“郑州好人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两个家庭相互拜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对母子的感人故事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大家纷纷向他们表达爱心。“诚信鸡蛋哥”任庆河义卖鸡蛋1万多元,把钱送到照顾母子俩的宋金权手中。

福利院的两个孩子 走进慈祥的“爷爷奶奶”家

2月7日9点30分,王宽儿子开着车,和他们一起来到了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当天是除夕,福利院张灯结彩,布置得格外喜庆。

一周前,王宽夫人王淑荣就专程来到这里,向福利院的领导申请,希望能接两个孩子到自己家里过年。曾经收养的5个孤儿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对孤儿有了深厚的情感,总是想给更多这样的孩子温暖,特别是在春节这样的节日里。

患有小头畸形但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张瑶、党光辉两个8岁女孩,被院里同意跟随王宽一家过年。她俩早早地穿上了新衣服,等候着“爷爷奶奶”。

一见到王宽夫妇,她们立刻冲到两位老人怀中求拥抱,高兴得不得了。王宽夫妇也非常喜欢她们,一见如故。

办完爱心义养协议之后,张瑶、党光辉走进了和蔼慈祥的“爷爷奶奶”家。

除夕之夜 孩子们在“王宽家”度过最难忘的一天

为了迎接两个孩子的到来,王宽夫妇准备了很多糖果、糕点、水果以及玩具。

两个孩子一进门,看什么都新鲜,一会儿也闲不住。提前回来的袁钱粮、汪雯等孙子孙女陪他们玩,家里格外热闹。

和家里人熟悉之后,两个小家伙更是主动给大家表演歌曲、背诵唐诗。党光辉领唱《西游记》主题歌:“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声情并茂,王宽夫妇笑逐颜开,热情地鼓掌。

中午吃的大锅菜,晚上包的饺子。除夕之夜,王宽夫妇的儿子、女儿、收养的5个孩子及其他在郑州的亲戚都来了'一大家子开开心心地吃年夜饭,看春晚。

看着福利院的两个小女孩和身边长大成人的5个孩子,王宽夫妇心里格外欣慰。特别是王淑荣,想起了很多往事,高兴之余,眼角也泛出泪花。

当晚,王淑荣和女儿陪着两个小女孩睡一张床,等她们睡踏实了,自己才人眠。

过了年 他们将筹备义演帮助更多人

大年初一,张瑶和党光辉又在王宽家度过了一天的幸福时光。下午4点才把她们送回福利院。

王宽说:“我只是想让他们能在这样的氛围中快乐一点,想让他们知道有很多人在关心着他们,他们并不孤独,世界是充满爱的。以后有时间我会常来,陪伴他们成长。”

在春节假期的后几天,王宽夫妇还在商量着春节后义演的事情,有时间就要开始排练了口“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他们希望再出现在舞台上,还能给观众最好的艺术表现,筹集善款,帮助到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

央视“面对面”“王宽家”

主持人:颁奖现场您和爱人为何眼中含泪?

王宽:我很激动也很高兴,这是最大的荣誉和奖赏

2月21日21点30分,央视新闻频道名牌栏目《面对面》播出了《王寬:卖唱救孤》专题节目,这场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用近半个小时的时长,详细报道了王宽的感人事迹,再次带观众重温了王宽栉风沐雨17年养育6名孤儿的大爱故事。

全国观众通过荧屏了解到感动中国人物王宽更多、更生动、更详实的感人事迹,更多地

《面对面》主持人

“我在颁奖现场看到您和爱人眼里是有泪水的,当时的感觉怎么样?”

王宽

“我很激动,也很高兴,这是最大的荣誉,最大的奖赏”

2月21日晚的节目在2015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一段纪实影像中徐徐展开。

解说上显示:“2016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揭晓,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国家一级演员王宽,为抚养6名孤儿茶楼卖唱10余年,被授予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面对面》主持人古兵问王宽:“我在颁奖现场看到您和爱人举着奖杯和鲜花的时候,其实眼里是有泪水的,当时的感觉怎么样?”王宽说:“我很激动,也很高兴,大家对我这么认可,这是最大的荣誉,最大的奖赏。想想这17年确实也不容易,辛辛苦苦,劳劳累累的,孩子们也长大了。”

这一路走来,遇到很多困难,也得到很多帮助,提起这些往事,王宽记忆犹新。

《面对面》主持人

“什么原因让您走上育孤之路?”

王宽

“看着袁钱粮的奶奶拄个拐棍,恨不得给我跪下,心里很不是滋味”

节目中的解说词这样介绍王宽:“王宽,国家一级演员,1984年出任河南省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妻子王淑荣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豫剧演员。1998年夏天,刚刚退休的王宽和妻子王淑荣回周口市淮阳县老家探亲,就是这次探亲,开始了王宽夫妇养育孤儿的历程。”

主持人问:当时是什么原因,让您走上育孤之路?

王宽回答说:“好多小孩都到院里去玩,其中有一个孩子叫袁钱粮,脏兮兮的,老想跟我们套近乎,看着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个孤儿。在我们说话的时候,他把奶奶领过来了,老太太说,‘王宽啊,你可回来了,可怜可怜俺,把这个孩子养大,我不一定哪天就死了,这个孩子可怜,你们行行好,给他一碗饭吃,我死了我都忘不了你。一再提起当时的场景,电视上的王宽仍忍不住流泪,他说,看着袁钱粮的奶奶拄个拐棍,气喘吁吁地,恨不得给他跪下,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镜头上解说:“见到了9岁的袁钱粮之后,在村民的带领下,王宽和王淑荣又见到了另外4个孩子,这4个孩子和袁钱粮一样,缺乏父母照顾,有的面临失学的危险,有的已经辍学。考虑到自己家中还有一个患有渐冻症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外孙王海龙,最后,夫妇俩带走了已经12岁、学习上实在耽误不起的汪海波,并当场替3个还没辍学的孩子交了学费。”

《面对面》主持人

“为什么是‘救?”

王宽

“那些孩子都失去了监护人、抚养人,只有救才有希望”

当采访中王宽说“我要收养这些孩子,必须要救他们”时,《面对面》主持人古兵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他追问:“为什么是‘救?”王宽回答:“那些孩子都失去了监护人、抚养人,有的已经辍学,只有救才有希望,我就想要救这些孩子。”

王宽回忆说,当时他们夫妇二人为三个孩子交了1500元的学费,孩子们哭着说“可有人救俺了,可有救星了”,这样的场面带给王宽夫妇很大的心灵触动,他意识到“只有救才有希望,我就想要救这些孩子”。

“那头,那脸,穿那衣服,补丁摞补丁,脸脏兮兮的,一见人不敢看,光哭,那个哭声,那个眼神,和平常的孩子完全不一样,他们都没有父母亲,那个情况发展下去,孩子能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前途太暗淡了。”

“虽说只是把汪海波带回了郑州,但王宽和王淑荣一直牵挂着身在淮阳的其他几个孩子。他们给每个孩子都买了一件乐器,找老师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学习,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有个一技之长,寒暑假也会把孩子们接到郑州。但这样的状态仅仅维持了1年多时间,2000年,留在淮阳的4个孤儿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彻底没人监护。”得知此消息,王宽、王淑荣决定把孩子们接到郑州,“这些孩子必须要救,你不真心实意地去救,半途而废,你救他们一年两年有啥意思,干脆弄到郑州,这些孩子也没希望了,没亲人,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面对面》主持人

曾经的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名家,为了救孤养孤,走上了茶楼卖唱的路

王宽

挣不到养孩子的钱,我骑个车子回家都没有劲,比打脸还难受

《面对面》解说:“王宽的家是一个104平方米的两居室。以前,王宽两口子、王宽的岳母以及外孙王海龙4个人一起住还过得去,但一下子又增加了5口人,房间顿时拥挤起来。”老两口决定让男女孩分开打地铺。住的问题勉强解决了,费用问题随之而来。加之王宽夫妇同时还资助着老家一个与外孙一样患有渐冻症的孩子,这么多孩子的吃、穿、看病、上学,仅靠王宽夫妇每月三四千元的退休金,实在无法维持。

王宽的夫人王淑荣说:“我们家那时候12口人,加上我母亲、外孙要看病,王海龙那时候吃中药,一个月最少就要三四千块钱,开销太大。”后来王宽决定出去挣钱。央视记者古兵说:“您在当地也是知名演员。”王宽接话:“什么知名不知名,什么团长不团长,什么艺术家不艺术家,当时我就把它抛在一边了'为了挣钱我就去唱。”

电视上采用现场采访与原景重现的方式再现了王宽“茶座卖唱”这段心酸的经历。“当时我想,自己是个名演员,演唱水平没问题。只要能把钱挣到手,我也不在乎什么面子不面子的了。”然而,令王宽始料未及的是,茶座有茶座的市场规律,老同志、老艺术家的戏少人问津。

“那时我几乎每天剃光头,坐冷板凳。”这个被常香玉评价为“一个难不倒的演员”的老艺术家,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郑州大大小小的戏曲茶楼,收获更多的却是冷落和白眼。

“我唱了一辈子叫得响的戏了,到这儿点不上戏,遭到冷落。时间一长人家看不起你啊,说这老家伙咋还不走哩,每天在这儿干啥哩,也点不上戏。那些冷嘲热讽听得太多了。”王宽说,那段时间,他骑个车子回家都没有劲,比打脸还难受。

电视的这段解说再现了当时王宽夫妇面临的窘境:“有时候,同样是著名豫剧演员的王淑荣也不得不走出去挣钱。”王淑荣说:“那个时候我们什么都干,就想着挣钱。有人来跟我说,白事你上不上?为了挣那20块钱,我说上,那时候也不知道羞耻了。”

《面对面》镜头显示

《郑州晚报》2001年4月12日率先宣传报道改变了王宽家的生活窘境

王宽

见报当天,我在茶楼的境遇马上发生了变化

为了让孩子们将来有一技之长,王宽和王淑荣经常带孩子们到郑州市金水河边练习乐器。有很多人就很好奇。渐渐的,王宽夫妇收养孤儿的事越传越开。《郑州晚报》率先用整版报道了他们的大爱故事。此时电视荧屏上出现了王宽珍藏15年的、2001年4月12日的《郑州晚报》,《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的大篇幅报道映入眼帘。

王宽告诉央视记者古兵,见报当天,自己在茶楼的境遇马上发生了变化:“当天好多同志握着我的手说,王老师你了不起,你太值得我们敬仰。还有的人说,王老师,从今天晚上起,只要我们在茶座就点你的戏。当天报道以后,有好心人就给了我500块钱,也没让我唱戏。”王宽表示,这样高的收入,以前从没有过。

压在王宽心头的,除了怎么能够挣到更多钱,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由于他们的户口不在郑州市,到哪里上学一直没有着落。一筹莫展之际,王宽找到了南阳路小学张进校长。“张校长说,前几天在《郑州晚报》上看到我的报道了'他免费接收了全部孩子。这么多年来,我们全家都—直很感谢他。”

《面对面》主持人

“在病重抢救之前,关于这些收养的孩子,你有没向老伴交代安排过什么?”

王宽

假如说我的病没治了,這些孩子无论如何不能抛弃,要坚持把孩子养大成人

媒体的宣传把王宽从困窘中解救出来。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媒体报道的效应也逐渐减弱。王宽在茶楼又开始出现点不上戏的情况。王宽意识到,自己必须出新。于是,2005年夏天,他跑到四川学习变脸技术,并对变脸技艺又进行了改良。

60多岁还去学艺,王宽夏练三伏,学了半年,终于出师。“我嗓子不错,啥唱腔都有,变啥唱啥,一出手就获得大家认可,好多电视台都请我去,那时候收入就比较可观了,心里也踏实多了。”

然而,长期的操劳,每天超负荷的演出,大大透支了王宽的体力。“17年来我被抢救了好几次,好几次都命在旦夕。”可即使是在紧要关头,王宽也牵挂着孩子们,也不忘交代王淑荣:“假如说我抢救不过来,这些孩子也不能抛弃。你一定要坚持下来,真不行了'咱有亲戚朋友,再不行了,可以求助于社会。我说一定要把孩子们养大成人,帮他们走向社会。”

王宽说,这一路走来遇到许多困难,但即使最难的时候也没想过要放弃孩子们。“不管遇到什么事,这么多年来,我和孩子相处在一块儿,不是血缘关系,但胜似有血缘关系。我抚养了他们17年,我们之间的感情是牢不可破的。”

《面对面》节目最后,再现了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现场上几个孩子为“爷爷”王宽伴奏演唱的温馨画面。17年风风雨雨走过来了,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这个总是在不断义演、不断播撒爱心的大家庭“王宽家”,仍在继续着他们的故事,仍在步伐铿锵地走着这条无尽头的爱心之路。

2月21日晚的《面对面》节目以独到、深刻的采访,更为翔实地把2015感动中国王宽的事迹进行了全面、完整的展现。精彩的对话和感人场面更好诠释了“王宽家”的大爱故事,让观众更清晰完整地了解了“君子抱仁义”的感动中国人物王宽,了解了来自郑州的这个温暖故事。

媒体记者回忆采访“王宽家”

“王宽家”的爱超越血缘触动人心

央视《热线12》栏目:“是爱,串起了一家无血缘的人”央视12套《热线12》栏目4次播出“王宽家”专题

2015年10月26日,央视12频道《热线12》栏目摄制组来到王宽家。摄制组导演告诉记者,郑州报业集团持续报道的“王宽家”的故事,令每天都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选题的她,看过之后就再也无法释怀。她在央视工作9年,采访过很多全国各地的爱心善举,但“王宽家”故事依然深深触动了她。

在拍摄采访中,有一个王宽练习书法的镜头。王宽老师写下的是“戏坛行者梨园耕夫”8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王宽说:“这是我的自勉。‘行者和‘耕夫就是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一定要沉下去,用心把戏演好,把爱心事业做好。”

央视12套社会与法频道《热线12》栏目,在2015年11月28日11点59分,播出了“王宽家”的第一期节目——《豫剧演员17年“收养”5个苦孩子》。

2016年1月1日中午12点,《热线12》元旦特别节目《热度故事》,又播出了《爷爷奶奶我的家》,继续讲述“王宽家”温馨感人的故事。

1月8日11点59分,《热线12》再次播出《河南郑州:豫剧名家茶楼跑场17年“收养”5个孩子》。

1月9日11点59分,《热线12》第4次播出“王宽家”专题:《河南郑州:王宽夫妇“收养”孩子已长大为报养育之恩助起圆梦》。央视记者:自从拍摄了“王宽家”,现在每天都听豫剧

央视12套的名牌栏目,连续4次播出同一个家庭的故事,在他们历年来播出的专题片中并不多见。《热线12》官方微信对“王宽家”节目的预告中深情写道:“爱是无私,让人不图回报;爱是奉献,让人彼此包容。他们都有不幸的童年,但因为有爱,才把这些没有血缘的人串联起来,正是那些充满了爱心的人,才让他们变得幸运,体会到家的温暖。”

而有过切身体会的央视记者,更是成了“王宽家”的忠实粉丝。她在微信中不断向朋友圈发布着“郑州好人”的消息。

当《热线12》栏目每次要播出“王宽家”的节目时,她都会提醒大家注意收看。

2015年12月29日,她转发了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的投票页面,并加注:“终于明白有些爱无所谓血缘。自从拍了这个豫剧家庭的故事,现在每天听一听豫剧选段已经成了习惯。”

2016年2月14日,她转发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当晚播出的预告页面,留言是“希望王宽老人能当选”。

2016&P2月14日2l1点49分,“王宽家”获奖的第一时间,她转发了“感动中国”给王宽的颁奖词,并感慨道:“王宽老人当选啦!真替他高兴,想想上次的采访,好像昨天的事!”

《北京晚报》记者:“老夫妻的故事”感动首都人民采访过程中,男记者忍不住热泪盈眶

2015年10月15日,《北京晚报》“温暖人生”版面,以《曾是豫剧名家,17年收养6个苦孩子——一对老夫妻的故事……》为题,向首都人民讲述了“王宽家”的故事。

虽然距离来郑州采访的时间已经过去了5個月,但记者采访时,当初被《北京晚报》总编辑特派到郑州采访的记者白更表示,王宽家给他带来的触动,依然时时涌上心头。他说:“这是德艺双馨、平凡又伟大的两位老人。他们向全国人民传达了一种无私的大爱,一种美丽的情怀。这种爱,应该被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2015年10月13日,白更风尘仆仆,从北京慕名来到王宽家采访。

来之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精读了能找到的所有关于“王宽家”的相关报道,对这对老夫妻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当他近距离了解了两位老人的故事,尤其是听到王老师讲述“收养的孩子越来越多,手里的钱开始不够用了。退休后,我和老伴的退休工资一共只有3000元,根本养活不起这一大家子人。而且,外孙王海龙也患上了‘渐冻症,让这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从未想过抛弃这些收养的孩子,而是决定重登舞台,给孩子们挣生活费,于是开始茶楼卖唱,一唱就是10年”的过程时,白更频频点头。他说,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他忍不住热泪盈眶。“王宽家”的故事感人肺腑,值得向北京读者讲述

因为有了触动心灵的采访经历,在《北京晚报》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宽家”的故事就像一首缓缓道来的歌曲,没有铿锵激昂,而是宛转悠扬,一咏三叹,令人欲罢不能。到最后,那种饱满的情感会触动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75岁的王宽和71岁的王淑荣,是河南郑州的一对老夫妻。他们有7个孙子、孙女,但只有两个是亲生的。其他的5个,都是夫妻俩17年来陆续收养的苦孩子。为了养大这些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王宽老先生退休以后,又到茶馆卖唱10年,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挣一口饭吃。

如今,年纪最小的老五汪欣已经大学毕业,进入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工作。5个收养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独立生活。孩子们没有忘记爷爷奶奶,每个周末,都有孩子来家里探望他们。

采访结束后,白更说,王宽家的故事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值得向北京读者讲述。他还感慨地说,为郑州报业发现和挖掘报道了王宽的故事点赞。他说:“郑州报业全媒体记者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值得学习!”

2015年10月15日,《北京晚报》A23版推出了郑州“王宽家”的故事。这个“大爱郑州”的故事,不仅在郑州、河南,也在北京、在全国传开。

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王宽家的无私大爱、积极向上,正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正能量“采访王宽老师时,他对着我们的镜头讲述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讲到情动处潸然泪下,我坐在他对面,也被他感动得泪流满面……”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制片助理泮宜飞回忆起在郑州采访王宽一家的情形,一幕幕如在眼前。他告诉记者,得知王宽老师入选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发出由衷感叹:“这是全社会对他们十几年付出的肯定和鼓励!”被王宽家的事迹深深打动

“去年12月底今年1月初,我从网上看到郑州报业集团刊发的《在郑州,有一种爱叫“王宽家”》这篇稿子,立即被深深打动了。”泮宜飞说,他所在的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正是一档关注人间大爱、父母亲情的电视节目,王宽家的故事非常适合节目的定位。

在他的策划、发起下,《天下父母》栏目组召开了一次选题策划会,“王宽家”这个选题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通过。随后,泮宜飞与王宽取得了联系。

“那段时间王宽老师非常忙,身体也不大舒服,他让我跟《郑州日报》的董黎主任联系,是她帮忙安排的采访时间。”提到郑州实地采访的经历,泮宜飞颇为感激地表示,从济南飞到郑州采访,郑州报业集团还专门安排了一位记者陪同前往王宽老师家采访。

“这是一位伟大的老人

三四天的采访时间一晃而过,而带来的情感冲击却一直延续下来。“王宽老师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到养育孩子的艰辛、唱茶楼的苦楚,他们一次次落泪,我也跟着一次次掉泪。”泮宜飞回忆,在感动的同时,他还深深感到这家人身上的一种乐观、一种向上的精神,“无论生病还是遭受误解,王宽老师一家人从来不觉得自己苦,反而一直说,‘我们很幸福、很知足,这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当拍到70多岁的王宽老师把一百五六十斤的王海龙艰难地抱到轮椅上时,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位伟大的老人。”说到这次采访,泮宜飞坦言有很多难忘的情感,“他们越觉得幸福,我们就越会被这一家人所感动!因为他们的无私大爱、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正能量!”

年前,讲述王宽一家故事的《天下父母》30分钟的纪录片在山东卫视播出,不少观众留言,表扬这期节目选题好、故事感人,弘扬人间大爱。“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去郑州拜访王宽老师,希望还能合作、邀请他们来上我们的节目!”

辽宁卫视《故事大王》栏目:天下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这样的爱“孩子们在王宽老师家不仅健康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他们

还拥有健康的心灵,一个个都很懂事、开朗、阳光,我觉得这是特别难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2月21日,曾专程从辽宁沈陽赶来郑州采访王宽夫妇的辽宁卫视记者荀颖与记者取得了联系,“王宽老师入选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特别开心,虽然他们的付出不是为了荣誉,但这毕竟是大家对他们的一种肯定!”

照顾孩子们不仅注重“养”,还注重“育”

作为辽宁卫视《故事大王》栏目的记者,荀颖坦言,自己也曾多次采访“大家庭”的大爱故事,但像王宽家这样特殊的,还是令她记忆犹新。

“我们从网上看到郑州报业集团对王宽一家的集中报道,当时就被这个题材吸引了。”荀颖说,她收集了很多郑州报业集团的报道文章进行学习研究,到郑州以后,看到这一家人的生活,也印证了报道中的很多细节故事,令她感到惊奇又温暖:“王宽老师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顾,还有心灵上的引导。他不仅注重‘养,还注重‘育,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引导、鼓励他,维护他们的自尊和个人感受,注重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这是我发现的与其他收养孤儿事例的最大不同。”

希望王宽夫妇养好身体,今后有机会再合作

在3天的拍摄过程中,荀颖观察发现,为了照顾好爷爷奶奶,几个孩子私下进行了分工。老二汪文胜不善言辞,周末回家,王淑荣总是为他准备好他喜欢的面食……“他们就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样,没有隔阂,特别‘亲。”荀颖说,她非常想把这个郑州温暖人心的故事告诉给辽宁乃至全国的观众,“除了物质,精神上的养育更加重要,天下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孩子也都需要这样的爱。”

节目播出后,观众的反馈令荀颖欣慰:“不少观众反映,这样无私、感人的故事,激发了人内心的善,大家都爱看、想看这样的节目!”

如今,荀颖一直与王宽夫妇保持着联系,还和王海龙、汪欣几个孩子互加了微信,“我们台还有一档节目叫《家的味道》,本来也联系了王宽老师,但那段时间王老师的活动很多,我也担心他们身体吃不消,这次采访就搁浅了。”荀颖说,希望王宽夫妇养好身体,今后有机会再在节目中合作,用他们的爱心故事感染更多人、鼓舞更多观众做好人、做好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