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任宏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
枇杷原产中国,栽种的历史非常悠久。《周礼·地官》东汉郑玄做注曰:“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珍异葡萄枇杷之属(郑注)。”说明早在汉代,人们已经认识到枇杷的珍贵食养价值。古代,枇杷又称卢橘、金丸、蜡丸等等,唐代诗仙李白有“卢橘为秦树,蒲桃出汉宫”的诗句。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也写道:“五月天热换葛衣,家家卢橘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空向林间飞。”读来妙趣横生。枇杷品种非常多,主要分为红沙枇杷和白沙枇杷两大类,红沙枇杷因果皮金黄被称为“金丸”,常用来制罐头;而白沙枇杷肉质白嫩,适于鲜食,被称为“蜡丸”。枇杷也是历代画家经常描摹的对象,宋徽宗赵佶皇帝的《枇杷山鸟图》册页,画中枇杷枝繁叶茂,果实丰硕,珠圆玉润,煞是可爱。
枇杷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还可以入药。《本草纲目》载其“止渴下气,利肺气”。那么,民间为什么会广为流传“枇杷黄,医生忙”这样的谚语呢?这个谚语最早的出处是在唐代《续世说新语》,原书是说“枇杷黄,医者忙”,这里要澄清一下,不是因为大家贪吃枇杷过多引起的消化不良,而是说在每年农历五六月份枇杷成熟的季节,正是各种消化道疾病特别是胃肠炎高发的时期。因为从枇杷开始挂果到果实成熟的这段时间,南方大部分省份降水普遍增多,阴雨连绵,环境相对温度湿度比较高,衣服、食物容易霉烂,细菌容易滋生,胃肠道传染病就容易流行。
同时,传统医学认为,湿邪易妨碍脾胃。因为脾主湿,其性喜燥恶湿,而“湿”为阴邪,其性粘腻,当人体饮食不慎,感受湿邪,湿阻中焦,则脾为湿困,就会出现脾胃运化失司的局面。因此,天气炎热的时候,人会胃口差,如果再加上连日阴雨,更加重胃肠的负担,这时人就容易出现食欲减退、困倦乏力等不适症状,特别是脾虚的人,更容易出现胃肠道不适,临床上可见纳呆、气虚、四肢乏力等,严重的还会腹泻、头昏。另外,潮湿闷热的天气非常适合霉菌生长,容易导致食物变质发霉,这也会诱发肠道疾病甚至食物中毒。湿热的天气,不但为真菌的滋生提供条件,一些蚊蝇害虫也大量滋生,这些为病菌的传播又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在国家卫生部门每年都会发出相应的预警,如对手足口病的防治,就是从每年的5月份开始,这也是我们平常常强调的,要严把病从口入关。
读者朋友们,既然现在是胃肠道等疾病的高发期,为了防病健身,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意顾护脾胃,增强自己的抗病能力,这就是我们中医所强调的“先安未受邪之地”。平常可以经常喝些健脾化湿的薏米粥,清热除湿的绿豆粥等等,注意饮食搭配,营养平衡,加强锻炼,特别注意食物卫生,不吃变质的食物,少吃冷饮、冰镇食物尤其是冰镇西瓜等。工作和居住的环境要经常通风,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用食醋或消毒水进行环境消毒。原本有脾虚症状的人,可以适当服些健脾化湿的药物,如藿香、佩兰、扁豆衣等等,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个“健脾方”:佩兰9克、陈皮6克、炙甘草3克、生姜1片(去皮),把这些药放在带盖的杯子里,开水冲泡,每天饮用,用来防治脾虚湿胜、口甜口腻等症状,效果非常好。
其实,医学谚语“枇杷黄,医生忙”后面还有两句:“橘子黄,医者藏。”同理可知,每年橘子成熟的时候,秋高气爽,天气转凉,谷物成熟,大地干燥,各种有害的飞虫基本消失不见,伤害人体的致病因素也相应减少了。
“枇杷黄,医生忙”和“橘子黄,医者藏”两句谚语很好地反映出,我们传统医学的“天人相应”思想,即通常所说的“顺时养生”。节气的更替反映出气候的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和影响也有不同的提示。我们身处在这个大环境,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顺时养生”,才能防病保健。就像《黄帝内经》中所指出“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顺应自然规律,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人与天地相应,防御外邪的侵袭,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样的话,即使枇杷黄的时候,也再不会让医生忙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