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时间:2024-05-11

本刊编辑部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在系统分类上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于王冠而得名。截至目前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人、鼠、猪、猫、犬、禽类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此次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就是新型冠状病毒,WHO命名为COVID- 19。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类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纳米。其基因特征与SARSr- CoV和MERSr- CoV有明显区别。目前研究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 SL- 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体外分离培养时,COVID- 19在96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而在Vero E6和Huh- 7细胞系中分离培养需约6天。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感染人的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患者。无症状的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飞沫一般认为是直径>5微米的含水颗粒。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在呼气、打喷嚏或咳嗽时,病毒经口鼻排出,易感者吸入后可引起感染。易感者直接或间接接触携带病毒的分泌物、血液、体液或排泄物以及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时,比如通过人体皮粘膜、口鼻等途径进入人体,有可能造成感染。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人群普遍易感。新冠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均可发,与接触病毒的量有一定关系。是否感染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并不是抵抗力强的人群感染的风险会更低。

新冠肺炎患者有哪些症状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咽痛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为主。重型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

发病早期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在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胸部影像学检查,早期肺部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哪些人是密切接触者

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是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出现症状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集前2天开始,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1米内)的人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不具备条件的可采取居家医学观察。那么怎样才算密切接触者呢?与病例(疑似和确诊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

●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到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时、朋友等)、或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共健康安全负责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

患了新冠肺炎怎么办

新冠肺炎患者确诊后,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场所。疑似及确诊病例应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应单人单间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可多人收治在同一病室。危重型病例会收入ICU治療。

轻中症患者的治疗

一般治疗:轻症患者接受一般治疗,如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

还会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RP、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必要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复查胸部影像学。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必要时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可试用a-干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500万单位,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毫升,每日2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200毫克/50毫克,每粒)每次2粒,每日二次。

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但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应用抗菌药物。

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治疗

对重危症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如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胸部影像学进展情况,酌情短期内(3~5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同时会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对于严重ARDS患者,进行肺复张,每天应当进行12小时以上的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效果不佳者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病情进展较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进行康复者血浆治疗。重、危症患者常存在焦虑恐惧情绪,此时医生会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患者出院后

患者出院后要保持与居住地基层医疗机构或者定点医院间的联系。患者出院后,因恢复期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感染其它病原体风险,建议应继续进行14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在出院后第2周、第4周到医院随访、复诊。

中医治疗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医学观察期:患者这个时期感觉乏力伴胃肠不适,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如有乏力伴发热,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

临床治疗期:初期寒湿郁肺,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推荐处方:苍术15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藿香10克、草果6克、生麻黄6克、羌活10克、生姜10克、槟郎10克。

中期疫毒闭肺:临床表现为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推荐处方: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瓜蒌30克、生大黄6克(后下)、生炙麻黄各6克、葶苈子10克、桃仁10克、草果6克、槟郎10克、苍术10克。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

重症期内闭外脱: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推荐处方:人参15克、黑顺片10克(先煎)、山茱萸15克,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恢复期肺脾气虚:临床表现为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推荐处方:法半夏9克、陈皮10克、党参15克、炙黄芪30克、茯苓15克、藿香10克、砂仁6克(后下)。

健康生活防疾病

冬春季传染病高发季节,读者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少外出,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加强锻炼,规律作息,不暴饮暴食,不熬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

科学安全饮食,不接触和食用野生动物。处理生食和熟食等切菜板、刀具和存放用具要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食物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蛋类要彻底煮熟后食用。

家庭内保持环境整洁,勤通风,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10~15分钟。

预防新冠肺炎

口罩不可少

合理佩戴口罩,可有效挡住飞沫,也就能阻断病毒直接进入人体内。因此,外出时全程佩戴口罩,可有效预防新冠肺炎,不一定非要戴KN95或N95口罩,一般的医用口罩也可阻挡大部分粘在飞沫上的病毒进入呼吸道。

如何选口罩

选择一:一次性医用口罩和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需遵循医用外科口罩的标准。护理口罩、棉布口罩、海绵口罩均不推荐。

选择二:N95医用防护口罩。防生物和雾霾的两种中,请选择防生物的1860或9132。

戴口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佩戴口罩前洗干净手,一定要贴合面部,正反面正确,形成密闭的环境,让通气经过口罩而不是四周的缝隙。

一次性医用口罩和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正确佩戴方法:

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下方带系于颈后。

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检查口罩边缘是否与面部貼合。

医用外科口罩佩戴口诀:鼻夹在上夹的牢,有色在外滤水忙,轻抚贴合密合紧,颗粒病原一起防。

①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

②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