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没有一颗“痘”是无辜的

时间:2024-05-11

文◎北京大学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副教授 苏静静

“大痘”:梅毒

新冠病毒还未走,猴痘病毒又来侵扰。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国家报告发现猴痘确诊病例,引发人们的各种担忧。痘病毒(Poxvirus)是已知的病毒粒子中基因组最大、最复杂,以及宿主范围最广和成员最多的病毒家族,其大部分成员又都能引起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据目前所知,猴痘、羊口疮、禽痘、鼠痘及羊痘都曾在国内外流行并产生危害,还有广为人知的“大痘”“小痘”“红痘”“鸡痘”等。有关痘病毒,我们都了解其哪些特性?它的家族成员中有哪些曾与人类“亲密接触”过?哪些又该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15世纪晚期,在战乱中的欧洲,梅毒不断侵扰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等,造成了非常惊人的后果。与梅毒相伴生的可怕症状,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和厌恶。它会让人全身长满难看的脓疮,侵蚀病人的骨骼,脸上的肌肉会不断减少,形如枯槁。没有人愿意为这种病负责,英国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称之为“高卢病”或“法国病”,法国人称之为“那不勒斯病”或“西班牙疮”,波兰人称之为“俄国病”。

对于15世纪末的欧洲人尤其是意大利人来说,“高卢病”无疑是多重灾难之一,当时法国入侵意大利,造成政治统治岌岌可危,生灵涂炭,这个名字因而很快就被人接受。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文艺复兴的高光时刻,堪称欧洲的文化霸主,“高卢病”的名号在欧洲广为传播。于是形成一个颇为诡异的局面:16世纪之后,在欧洲,“高卢病”或者“法国病”成为梅毒最主要的名称,在医学界和民间妇孺皆知。只有法国医生比较排斥这个名字,他们另辟蹊径,常用“大痘”这一名称来指称梅毒。从疾病症状的角度看,当然也不难理解。

16世纪中叶,梅毒被带到了南亚和东亚,印度人和日本人称之为“葡萄牙病”。17世纪,一个新的名字“性病”(Lues Venerea)开始在欧洲被广泛采用,与“高卢病”不相上下。到18世纪,其声势终于超过了“高卢病”。在18世纪中叶之前,欧洲几乎所有的医学学派一致认为,性病是由特异性病毒引起的单一病种。1750年以后的启蒙运动时期,病理学家致力于疾病分类学的研究,他们结合临床观察、病例解剖学分析,开始对性病是否是单一疾病产生了质疑。这个名字也开始逐渐淡化,不过直到19世纪它才完全消失。

梅毒(Syphilis)的名号来自于1530年意大利的吉罗拉莫·弗拉克斯特罗(Girolamo Fracastro)著名的诗篇——《西弗利斯或高卢病》(Syphilis,sive morbus Gallicus),诗中讲述了一个名叫西弗利斯(Syphilis)的猪倌,由于对太阳神阿波罗不敬遭到惩罚,身

上长满了散发恶臭的脓疮。这首诗后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直到19世纪,Syphilis 才开始被广泛使用。

“小痘”:天花

19世纪之前,医生们并不能有效地将不同的瘟疫区别开来,发热、出疹、食欲丧失、关节疼痛是至少6 种瘟疫共同的症状。都是天花,玛雅人称之为“Nokakil”,意为“大火”;欧洲人称之为“长着麻子的恶魔”。疾病面前,人人平等,不论王公贵胄、平民百姓,10%~15%的死亡都是由天花造成的。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最新研究通过从古人遗骸中分离出的病毒DNA 发现,北欧在7世纪已存在天花。

自16世纪开始,天花在欧洲被广泛地称为“Mallpox”,取代了原来的“Variola”,意为“斑点的”。“Pox”意为脓包、痘疹,来自古英文的“Pocc”。这个词在中世纪开始被应用,用来描述多种瘟疫,包括鼠疫、天花和其他会导致皮肤溃损的疾病。

天花之所以被称为“Smallpox”(小痘、小疮),也许是为了区别于“Greatpox”(大痘、大疮),即梅毒。这大概是因为天花的痘疤虽然多,但与梅毒病人全身让人害怕的脓胞相比,要小一些,也可能是指患病后的痛苦程度,天花病人要稍轻一点。

到20世纪70年代末,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运动保护了数百万人,疫苗接种虽然让他们的上臂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疤痕,但这一致命的祸害从地球上消除了。今天,唯一已知的天花病毒样本被锁在两个专门的政府实验室里,一个在美国,另一个在俄罗斯。如果没有发生灾难性的实验室事故、故意释放或对病毒进行基因再造,天花将永远不会再传播死亡和痛苦。

最初少数牛痘接种者,从经验上感受到了接种牛痘的好处,而后口耳相传。

1979年,在最后一个零星病例被记录下来的两年后,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在全世界消灭天花。从那时起,没有一个国家为其公民例行接种天花疫苗,只有美国在2001年9月11日遭受恐怖袭击后,开始为某些卫生人员和选定的武装部队成员接种天花疫苗。因此,整整一代人在成年时既没有接触到这种疾病,也没有接触到有时会引起严重副作用的疫苗。

“红痘”:麻疹

在历史上,天花和另一种疾病往往被混为一谈,那就是麻疹(Measles)。麻疹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通常被称为“拥挤病”或“文明病”。它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俗名。如在11世纪的日本,麻疹被叫做“红痘”或“红痘疹”,在欧洲也曾被称为“红疹”“红斑疹”“红天花”“硬疹”“九日疹”等。

1979年,在最后一个零星病例被记录下来的两年后,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在全世界消灭天花。

麻疹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典型的红色斑丘疹,伴咳嗽、鼻黏膜炎或结膜炎,主要发生于儿童。麻疹的流行需要一定的人群密度,一旦城市人口达到25 万左右,麻疹就会成为儿童的常见传染病;在规模较小的城市和农村,则可能屡次暴发,呈波状流行。

这是一幅15世纪的画作,图中教会的教友在天花诊疗场所做义工。

历史学家麦克尼尔(McNeil)曾指出,公元165—180年和251—266年席卷罗马帝国的两次“人口灾难”,标志着麻疹和天花的到来。在公元910年,波斯医生拉兹在《论天花和麻疹》中第一次比较了麻疹和天花,他用“Hasbah”来命名麻疹,认为是源自“不好的血液”,是比天花更为恐怖的疾病。在中世纪,麻疹在拉丁语中被叫做“Morbili”,意思是小病。至于“Measles”的名称是如何派生而来的,尚存在疑问,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拉丁文,原本是用来形容麻风病人的名词。可见,在中世纪,人们仍然搞不清楚麻疹、天花和其他出疹性疾病的区别。17世纪,托马斯·西登汉姆通过研究1670年和1674年的麻疹大流行,描述了麻疹的临床特点和并发症。

麻疹和天花还具有相似性的一点是,西班牙人把它从旧大陆带到了新大陆,“紧步天花的后尘,在1530—1531年席卷了整个墨西哥和秘鲁”,在一些缺乏支持治疗、营养不良的人群中造成了很高的病死率。麻疹是一种具有永久免疫性的疾病。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扩大免疫规划确立麻疹疫苗引入国家免疫规划,但在全球根除麻疹,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鸡痘”:水痘

2000 多年前,在古巴比伦就有关于一种类似水痘的疾病的描述。在公元800年左右,有人记录了关于水痘的一些最早的已知信息,并指出了麻疹和天花的区别。到1500年,乔万尼·菲利波(Giovanni Filippo)对水痘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

水痘的英文学名是“Varicella”,但日常用语中通常被称为“Chickenpox”(“鸡痘”)。“Varicella”来自于天花的拉丁文,意思是斑点、痘疹。欧洲各国语言中,对水痘的称呼五花八门,有“风痘”“痘痘”“酒痘”“羊痘”“烫伤的痘”等,其中有些或许与水痘通过空气传播的方式和极高的传染性有关。

实际上,我们并不确定“Chickenpox”(“鸡痘”)一词的起源。痘的部分很简单:它来自古英语“Pocc”,意思是“脓疱”或“水泡”。至于鸡的部分,有些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一说染病的儿童就像被鸡啄过一样。还有一说,“Chicken”与古英语中的瘙痒术语“Gican”相似。无论起源如何,这个词似乎早在17世纪就在英国被普遍使用了。同样地,直到19世纪,人们仍然无法明确地区分天花和水痘,水痘被认为是天花的一个温和版本。1767年,英国医生威廉·赫伯登成为第一个证明天花和水痘是不同疾病的人,并发现一旦感染了水痘病毒,人就会具有长期免疫力。

一种病毒仅仅因为容易传播,就一定会致命吗?事实上,科学家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痘病毒的危害程度差异如此之大。

1875年,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研究证明水痘感染具有传染性。1972年,高桥开发了一种减活的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疫苗来预防水痘,不过考虑到安全性和效率等问题,水痘疫苗并未纳入计划免疫之中。

其他各种痘病毒

痘病毒的历史提供了一些线索,让我们未来从天花的“亲属”那里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从历史上看,困扰人类的60%病原体,包括正痘病毒,都起源于其他脊椎动物的身体。分子分析表明,天花的进化祖先可能是从非洲的一种啮齿类动物开始的,这种动物可能现在已经灭绝了。同样,牛痘和猴痘,尽管它们有自己的名字,却存在于田鼠、松鼠或其他野生啮齿类动物身上。

圣路易斯大学的微生物学家马克·布勒说,当变种病毒的祖先第一次跳入人类时,它的传染性可能不强。他和其他研究人员推测,之后,在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变体,其传染性要高得多。这一关键变化使病毒能够通过被感染者的咳嗽、呼气或打喷嚏进行传播。同时,人与人的接触更密切,使病毒更容易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生物变化和环境改变的结合,给了这种新出现的病毒所需要的条件,使其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祸害。

然而,一种病毒仅仅因为容易传播,就一定会致命吗?事实上,科学家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痘病毒的危害程度差异如此之大。

在大多数人群中,牛痘、骆驼痘和浣熊痘的感染只是引发皮疹,充满病毒的脓疱会自行消退,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另一方面,猴痘的感染对人类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当然,也并非所有猴痘病毒都危险。在刚果盆地发现的最糟糕的亚型,约有10%的感染者死亡。而来自西非的另一种亚型,则很少导致死亡。

碰巧的是,2003年,西非病毒株在西半球引起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有记录的猴痘病例。这次暴发发生在美国的6 个州,导致19 人住院治疗,其中包括一名患脑炎的儿童和一名眼睛失明的妇女。调查人员追踪到,这种感染是从加纳进口的啮齿动物将病毒传给了宠物草原犬,而宠物草原犬又感染了它的主人。

一幅漫画作品描绘了疫苗接种先驱爱德华·琴纳 (Edward Jenner) 和两名同事(右)如何对抗接种疫苗的反对者。 本文图片源自《健康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