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松弛感”不是奢侈品

时间:2024-05-11

文◎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侯瑞鹤

“松弛感”成为热词,起源于一名博主的分享。在机场,这名博主观察到一个陌生家庭面对突发事件时,全家人没有出现同样情境下常见的生气、崩溃、互相指责等,而是重新安排行程后继续开心聊天。博主感慨,“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

一时间,“松弛感”被众多网友热捧,甚至奉为对理想生命存在状态的标准姿态。那么,从心理学角度该如何认识和理解“松弛感”呢?

“松弛感”为什么会被热捧

1.对缓解紧绷心理的渴望

“松弛感”受到热捧,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内在原因。一方面,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尤其近几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不确定性时时展现在人们面前。

另一方面,感知到的安全感和掌控感是人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当生活节奏较慢时,人们通常可以保持相对平衡。而生活节奏加快,不确定性增加,人们反而会更执拗地追求确定性以获取安全感。人们犹如赛道上的奔跑者,焦虑、紧张、疲惫,甚至不敢停下来歇息一下,“内卷”成为新常态,致使身心处在一种紧绷的状态。

在此背景下,“松弛感”成为“新晋网红”,反映了大众内心深处对缓解焦虑、从容淡定生活的集体渴望。

2.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接纳

“松弛感”的关键点并非只是外在的松弛,而是从内心深处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接纳,是面对困难时的从容。如果一个人生活顺心,其放松状态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松弛感”,若他在遇到困难时依然从容,才是真正的“松弛感”。

3.有觉知的选择

“松弛感”并非天天开心,心态平和,而是情绪时常保持有觉知的选择。焦虑、崩溃往往是无意识、自动化反应的结果。觉知是指我们能够对自己内外情绪的发生保持觉察。比如,当别人攻击我时,我很生气。我不是无意识地在愤怒情绪的驱使下进行反击或者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带有觉察地知道自己处在生气中,从而就有可能做出理性的处理。

当然,如果你认为需要通过生气来实现目的,在觉知的情况下运用生气,同样是“松弛感”的呈现,因为有的情境可能只有个体表现出生气的样子,对方才会认真做事。

松弛不是松懈

在“内卷”背景下,当提到“松弛感”时,有人容易把它和松懈、不思进取联系起来。事实上,“松弛感”最本质的是带有觉知的内在平和状态,在此基础上,更智慧、更理性地行动。

“松弛感”是“内卷”和“躺平”两难之下的第三条道路。在现实生活的洪流中,人们被裹挟着前行,疲惫时想歇一歇,但看着身边忙碌的人群,担心落后的焦虑更让人难以承受。然而,毕竟人不是机器,紧绷太久了,就如同橡皮筋,身心会自然地松懈以获得补偿。“内卷”和“躺平”,像钟摆一样交替出现,使人迷茫无助。因此,当“松弛感”这个概念出现的时候,人们对它热捧又何尝不是因为它是追寻突围的第三条道路呢?

“松弛感”超越了产生摇摆状态的认知层面,而是在有觉知的状态下创造了一个内在的心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处理相关的情绪和认知,达到心闲的状态,从而才有可能在行动层面上更有智慧,做到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做到三点,提升“松弛感”

人们渴望拥有“松弛感”,然而它却不是想有就可以有。一味要求自己松弛,那就是对自己新的苛责,反而与“松弛感”背道而驰。

1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提升生活中的容错率。

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生活中有自然的挫败,才有可能在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时,从容地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更何况,那些所谓的错误和歪路,何尝不是生活的另一种馈赠呢!

2 在直面痛苦的经历中,得到自信和接纳。

真正的“松弛感”是繁华过后的内在淡定和从容,是经历痛苦、超越痛苦之后的自信和接纳。

因此,提升“松弛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一次次直面痛苦甚至绝望,并从中站起来。那么,每一次这样的经历就是一次提升的机会。

3 坚持正念练习,提升觉知力和情绪稳定性。

正念练习实际上是一种心智训练,可以帮助我们跳出思维和情绪相互叠加的循环,从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去看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帮助我们从这种惯性又无知无觉的状态中醒过来,从而能触及生活里自觉与不自觉的所有可能性,为自己做出智慧而负责任的选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