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有一种饿叫“姥姥觉得宝宝饿”

时间:2024-05-11

王艳

家长最希望看到孩子狼吞虎咽,尤其是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长,对于孩子是否吃饱了,总有点“心里没谱”。而隔代亲是中国特色的养育方式,所以中国宝宝总是面临一种饿,叫做“姥姥觉得宝宝饿”。但如果婴幼儿长期按照家长的心愿,处于供大于求的饮食状态,很容易演变成过度喂养。

厌食 孩子明明已经吃饱了,依然勉强进食,久而久之,孩子的胃肠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便会导致厌食。

肥胖 超负荷喂养会让孩子的胃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胃会被撑大,每顿饭习惯性多吃,日积月累,造成营养过剩,就会发胖。儿童肥胖的危害不用多说,延续到成年期,还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影响 饭桌上总是因为吃饭问题被家长指责和要求,孩子的进食兴趣就会容易受到影响,甚至形成反感情绪,对吃饭留下心理阴影,把吃饭看作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喂養是一种互动行为,对于婴幼儿,我们提倡回应性喂养。

家长要及时识别婴幼儿发出的饥饿与进食信号,立即、合理回应婴幼儿的进食需求,并逐步让他学会独立进食。同时,也一定要识别出拒绝进食的信号,如闭嘴、吐出食物、躲避和推开食物、语言拒绝、哭闹拒绝、离开座位等。这些时候,家长也要给予合适回应,判断孩子是否已经七八分饱了,那就不必再使用各种招式继续鼓励进食。

孩子营养的关键不在食量大小,而要看是否全面、均衡。全面均衡的营养,宝宝才能充分吸收。每个孩子食量大小不同,这和个人的身体因素有关。判断宝宝的食量是否正常,应以生长发育数据是否标准为依据,而不是和别的孩子做比较。

请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了解孩子的生长状况如何、生长速度是否合适、体型是否匀称。如果超过正常范围,就要注意是否有过度喂养。

吃得好不好不仅跟摄入的营养有关,跟孩子的进食技能也有密切的关系,而进食技能和行为的发展依托健康状况、运动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受家长的引导方法、榜样作用、提供的学习进食机会、家庭食物环境的影响。

如果进食技能没有充分发展,“填鸭式”喂养结果只能是物极必反。

吃饭前先坐下,坐下后再进食。这一点很重要。最好让宝宝坐在固定的餐椅上,而不是追着喂!

提供帮助进食的餐具。给宝宝戴上围嘴,将勺子、小碗小盘准备好。让宝宝进食有一种仪式感,帮助他更认真地对待吃饭这件事。

体验饥饿,获得饱感。限制两餐之间的零食,两餐之间要间隔一定的时间,一般在3小时左右。

专心进食。培养宝宝对食物的兴趣,规定进食时间。不要让宝宝一边玩玩具一边进食,也不要一边讲故事一边进食。

本栏目特约上海儿童营养中心专家支持。上海儿童营养中心由我国著名儿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儿童营养学创始人、中国第一所儿童医院创始人、中国第一所儿童营养研究室创始人苏祖斐创办,联合国“每个妇女每个儿童”中国合作伙伴网络成员,李先念亲笔题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