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铜娃娃”变身记

时间:2024-05-11

余运西 余昊

“已经在谷底了,现在的每一步都是向上……”小龚最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更新了自己的“状态”。

对她来说,这个“向上”的转折点就是2021年7月,她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那一刻。

小龚正值青春妙龄,却是一位罕见病患者。她的病叫做肝豆状核变性。这种病的患者通常被称为“铜娃娃”。这种根植于基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会让过多的铜沉积在肝、脑、肾及角膜等组织,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边缘铜盐沉着环(K—F环)等。

来到浙大二院前,小龚已是肝硬化晚期,伴有大量腹水。医生告诉她的家人,“不做手术,活不了多久”。小龚的母亲兜里揣着仅有的5万元钱,心里想着就算卖掉房子,也要给孩子做手术。

“做手术前,我已经对人生不抱任何希望,甚至多次私下跟医生说,我不想做手术,我已经太痛苦了,死掉就好了……把钱留给妈妈,不要浪费在我的身上。”但是,小龚的妈妈不愿意放弃,听医生说肝移植是肝豆状核变性的有效治疗手段,她马上到医院跟女儿做了配型。

做母亲的还流着泪开导小龚:“没有你,留着房子有什么意思?这个家只剩我们两个人了,只要我们好好的在哪儿都是家!”

多数人的青春期,是青涩而美好的,但小龚的整个青春期,却被一团挥之不去的阴霾紧紧笼罩着。大概在14岁的年纪,她发病了。手抖,痉挛变形,骨痛,一夜一夜睡不着觉。严重的时候,她下肢瘫痪就是一个月,连上学都成为奢望。一家人突逢变故,不知所措,四处求医,最终在家乡的省会福州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

这种病对女孩的摧残,是彻底而令人绝望的。一旦发作,肢体僵硬、表情怪异,说起话来咿呀不清,口水不停地流,甚至整个人痛得倒在地上不停扭动。受不了同学们的各种议论,小龚只好辍学在家。这时,她又发现自己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吃饭连碗都端不住,手抖拿不住筷子,连洗澡穿衣都需要别人帮忙。

“那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个废物。后来确诊了,又听说肝豆状核变性根本就治不好……我是一个没有未来的人,于是对人冷漠,也不爱自己。”小龚回忆说。

在负面情绪支配下,小龚几乎走上了绝路。在福州看病一个月,家里的经济状况已是捉襟见肘。尽管母亲有意回避在她面前提钱,但她也知道排铜药青霉胺很难买,价格还很贵……

屋漏偏逢连夜雨,2021年6月,小龚的父亲和奶奶先后过世。他们临终前留下5万元钱,叮嘱小龚的叔叔一定要带孩子去把病看好。恰好此时,一位病友提到杭州有专门看肝豆状核变性的门诊,叔叔便带着她直奔过去。

看的是浙大二院神经内科吴志英教授的门诊,但那天小龚没能亲眼见到吴教授。当时的她,正处于绝望之中,屏蔽外界一切接触……

“还好挺过来了!真没想到做完手术感觉会这么好!我现在身体恢复得不错,罩在头上的阴霾也散开了。在医院,我认识了很多护士姐姐,她们特意给我送来水果。还有病友,他们会关心你,理解你,让我感觉跟人接触也不那么可怕了。”肝移植手术解决了小龚的困境,她兴奋地向记者描述了术后的变化。

同室的病友都说小龚聪明、勇敢,他们总是提起小龚刚出手术室那会儿的事。撤掉镇痛泵后,一方面疼痛难忍,另一方面又担心打多了止痛针不利于恢复。于是,小龚在白天即便再痛也硬是忍着,等到晚上再打一针好好睡个觉。邻床的叔叔晚上痛得忍不住“哎呦哎呦”直叫唤,但小龚再痛也只是发抖,一声都没喊出来。

生活中的小龚,其实就是一个聪明、勇敢的美少女。她坚持在网上写小说已经多年,特别喜欢画画,偶尔还有稿约不期而至。

现在的她,终于有心气计划未来了:“我要把之前没能完成的事情继续做完!以前是有心无力,太疲惫了,一本小说写了6年也没有完成,追文的粉丝大学毕业都生娃了,还在跟我‘讨债’。”她还报了美术教育课程,想要补上之前错过的专业知识。

“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10月30日是小龚重整旗鼓的日子,她在即将离开的病房一隅留影,发朋友圈时附上了这样一行文字。发病后的这些年里,有挣扎,也有放弃,但她终于没被命运扼住咽喉,终于有机会再为自己活一回。

而第二天,2021年11月1日,浙大二院挂牌成立了罕见病诊治中心这样一個专业的独立科室。从神经内科一个专门收治罕见病患者的病区,到针对罕见病专门成立这样一个医学遗传科,中心负责人吴志英教授一语道破其中原因:“绝大多数罕见病与遗传基因密不可分,治疗突破也依赖于遗传手段的干预,我们希望更多罕见病患者都能得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亲自接诊过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吴志英教授理解小龚这样的患者有多难。但吴志英告诉小龚,她其实是一名“幸运儿”。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肝豆状核变性虽为罕见病,却是少之又少“可治疗”的罕见病。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持续治疗,患者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早在30年前,吴志英还是住院医师时,就接诊过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患者痛苦的表情让我印象深刻,记得当时家属说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也是这种怪病,已经去世了。”从那一刻起,吴志英就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罕见病探究之旅。在吴志英牵头下,《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出台。2020年9月2日,肝豆状核变性多学科诊治(MDT)团队就在浙大二院成立了。

吴志英说:“铜会累及多个脏器,影响到人体内多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多学科团队的组建和讨论,目的是群策群力,使患者得到专业规范的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及长期综合管理。”

在吳志英看来,罕见病还有很多未知,很多工作在等着她去做。数据显示,在已知的7000多种罕见病中,仅有不到5%存在有效治疗方法;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囊括的121种疾病中,也仅有约60%“有药可治”,不少罕见病的治疗当前仍是空白。

吴志英,主任医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组长,中国罕见病联盟浙江省协作组主任委员,中国罕见病联盟神经系统罕见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神经遗传病和疑难罕见病的精准诊治。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病,父母不患病,但各自可能会将有害的基因传给下一代,让孩子不幸患病。这样的家庭,每生育一个孩子,患病概率为1/4。

该病的致病基因为“ATP7B”,新生儿的发病率为1/10000~1/30000,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30000~1/100000。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比女性稍多,如不恰当治疗,将会致残甚至死亡。

患者由于排铜功能障碍,导致铜在体内多个脏器沉积,从而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异常的症状。根据铜沉积的位置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会表现在身体不同部位。当铜沉积在肝脏里,会出现肝硬化、腹水,最终导致肝衰竭;铜沉积在大脑里,会出现手脚抖动或僵直、讲话口齿不清、流口水、冲动易怒、精神行为异常等表现;铜沉积在角膜上,会在病人的眼睛上看到一个特殊的棕绿色环状物,医学上称之为“角膜K—F环(Kayser-Fleische环)”。

肝豆状核变性是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早期及时治疗效果较好。若神经症状出现时间长,则难以完全逆转。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