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对情志疾病,中医办法不少

时间:2024-05-11

吕建明 任雪松 倪丽伟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导致很多人心理压力增大,产生过分的紧张和焦虑,情志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实,生活中很多疾病都与个人的不良情绪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因生气、忧郁等情绪产生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受情绪影响严重时,人会出现头晕、恶心、出汗、腹泻、便秘、尿频、睡眠障碍等与植物神经、内分泌等相关的一些症状表现。

七情太过,气血失调而致病

在中医理论里,我们把老百姓讲的情绪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人有七情六欲,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对喜、怒、忧、思、悲、恐、惊也早有深刻认识,并且与人体五脏相关。《素问·举痛论》中记载:“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情感的产生与人的家庭、工作、社会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若七情太过,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或加重疾病。而情志病就是指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

心神合一,调阴阳平脏腑

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的诊疗体系在情志病治疗中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尤其在和现代精神科诊疗模式相配合中,发挥了减毒增效,甚至逐步替代的作用,中医的心身合一思想理论对情志相关疾病的治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早发现、早干预,尤其是运用传统的针灸、中药、中医心理学等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减轻患者的痛苦。

七情过激的变化,气机失调,波及于血,影响脏腑,它具有先伤神、后伤脏,先伤气、后伤形的发病特点。针灸治疗情志病见效较好,也是从调“神”方面入手,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使之恢复正常。祖国医学认为,“神”是生命的主宰,气血是机体的基本物质,受着“神”的支配,“神”受损,调节机能失常,则发疾病,所以防病治病要先调“神”。针灸对情志病的治疗,可调神益智、安神定志、调神解郁等,对失眠、癔病、焦虑、头痛、中风后抑郁、神经官能症等疗效较好。

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还可以通过中药来帮助调节改善,如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和解除郁法、补肾强精法、通腑安脏法等,以达到调节阴阳、脏腑平衡的目的。通俗地讲,就是尽快消除不良情绪,从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

修身养性,赶走有害情志

不良情緒的宣泄,有诸多方式,有的人觉得压力过大选择用吸烟消愁,有人有愁闷情绪选择饮酒解忧,有的人悲伤选择暴饮暴食,有的甚至以暴力来宣泄等。这些都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疏导情绪方式,也是我们应该避免的。清代学者提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由此看来,当出现心境不遂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修身养性、陶冶情志的方式来缓解,如听音乐、练书法、绘画等怡情易性。

针对因情志过极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可根据情志与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从而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中医经典理论认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怒伤肝,悲胜怒。比如有人情绪过度愤怒,可适当告知他一些悲伤的事,怒则气上,悲则气消,以此来调畅气机;悲伤之人,多了解一些喜事,喜笑颜开则悲伤自除。

有名老中医提出“修德、静心、寡欲、常笑”的养生之法:厚德者可载物,静心者可平怒,寡欲者常知足,常笑者有好运。而且养生者,需动形以达郁,所以对于烦躁不安的人可以让他适当增加运动量。运动一方面可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可疏通气机且可泄郁火,除烦躁。年长者可以适当练习太极拳、八段锦、导引术等调理形体,来疏通气机从而消除不良情绪,维护身心健康。通过全身推拿按摩可疏通经络、活血行气,对于肝气气机不舒引起的失眠、烦躁、抑郁等有帮助。全身或足部药浴的方法也可以起到安定心神之目的。

从情志疾病的治疗角度来讲,除了治病还要治人。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是病人本身,还要适当地了解病人的家庭成员、亲属情况,以及生活和工作背景等,只有找到产生情绪变化的病因,解除致病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受目前医学科技水平的限制,对于一些可能会产生后遗症状的疾病或很多常见的慢性病只有有限的治疗手段,从医疗工作者角度讲我们更希望让患者及其家属都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在此过程中,医者要时时关注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和情志变化,减少患者思想顾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