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到老年的应对疾病之道

时间:2024-05-11

闵青

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当年老体弱的您面对疾病侵袭,是无奈等待疾病消磨健康,还是慌了手脚病急乱投医?二者都不可取,有一个正确的应对态度最重要。

82岁的李玉珍(化名)多年前曾因患高血压、糖尿病到北京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开了2种降压药,再加上降糖药,治疗效果一直很好,血压和血糖也一直很稳定。直到有一天,李大爷听到身边的朋友告诉他,吃一种中药可以治好糖尿病、高血压,不用吃西药,也可以使血压和血糖降下来。

“太好了,我一直想找一种这样的药,疗效好,还没有副作用。”李大爷停掉了所有的西药,买了朋友推荐的那款中药,吃完后发现,确实血压也不高了,血糖也不高了。但是十几年下来,李大爷患了肝癌。医生发现,他的肝癌与普通的肝癌不一样,进展得很慢但是多发,找不到原因。于是为他做了进一步化验分析,发现李大爷体内含铁非常多,因此考慮是铁在肝脏沉积,导致的肝细胞异常,从而出现的肝癌。

医生又进一步寻找铁的来源,经询问知道李大爷在长期吃一种中药。于是医生把这份中药拿来做药检,结果发现这份中药里面有大量的铁元素。除此之外,中药里面还有西药的降压药、降糖药……

直到这时,李大爷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被骗了。懊悔的李大爷被抬进了手术室,医生为他进行了肝癌手术……

面对疾病,很多老年人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对于自身健康过于轻视,不重视检查和治疗;要么过度重视身体疾病,整天担忧焦虑,郁郁寡欢,或者病急乱投医。这两种极端的心态都容易对自身生活形成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身心健康。那么,老年人到底应该树立怎样的疾病观?我们邀请了两位老年科的专家为您把把关。

错误心态一:讳疾忌医

——解读专家: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齐海梅

老年人机能下降,最容易患上各种疾病。但是很多老人不够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不重视疾病的发病、检查、治疗,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错误1:不重视症状

老年人很多疾病的症状体征都是不典型的,如果自己再不重视,就容易忽略很多问题。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最容易被忽略,而这类疾病一旦患上,严重的要么致残,要么致死,对老年人的危害非常大。那么对于老人来说,有哪些症状或疾病,是老人自己容易忽略、不易发现的?

冠心病心绞痛

“不要认为心脏不痛就没事,其实当出现胸闷、按压痛、勒脖感等症状时,都可能是心绞痛的表现。”齐海梅说。严重状态的心绞痛还会出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对于一些不典型的心绞痛,会出现阵发的心脏区后背痛。心梗之前还可能有一些表现,例如走路乏力、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下降等。齐海梅说,对于一些心梗的早期症状,很多老人不认为这是心脏病所致,而是认为没吃好或者着凉了,从而耽误了疾病的发现。

脑血管疾病

当老年人出现偏瘫嗜睡,一过性的嘴歪、流口水,说话吐字不清、含糊,一过性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一过性的腿脚不利落、用筷子夹不稳东西等,都可能是脑中风的前兆。“老年人对于这些症状往往不够重视,误认为是人体自然的老化。”齐海梅说。

消化系统疾病

近几年国际上的研究表明,肠道功能破坏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全身状态过快衰老,从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很多老年人发现自己不爱吃东西了、吃得少了、体重下降,并不把它当回事,任其发展,从而导致腹胀、打嗝、便秘,情绪认知不好,反应淡漠,走路缓慢等现象,这在医学上叫做衰弱。一旦衰弱,老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摔倒,摔倒后若发生感染,则会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齐海梅说。同时,衰弱过程中还包括脑衰弱,会使老年人反应迟钝。因此,如果老人出现了吃不下饭、消瘦等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老人平时要多吃蔬菜、水果,必要时到医院做肠道微生态维护,维护肠道功能。

关节疾病

很多老年人平时腰痛、走不了路,出现了找不到原因的头痛,并不重视。很多老人总认为,人老了关节不好是正常的,腿疼就敷点膏药、吃点止痛药,其实这样是不对的。“腿痛症状需要考虑是否是腰椎的问题,如果确实疼痛来自腰椎,也不一定就得手术,还有很多早期功能维护,如局部微创治疗等,都能让老人缓解症状,回归生活。但很多老年人不重视,任其发展,最后只能坐轮椅、卧床了。”齐海梅说。另外,还有些老年人不管患有多严重的关节疾病,还要做很长时间的运动,这些都是误区。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早期即使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如能吃能喝,尿多,体重下降等,但容易被忽略。当糖尿病患者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等明显疾病及症状时,往往代表疾病已经很严重了。

高血压

有的高血压患者已经出现了头痛、睡不好觉的症状,但往往不太重视。还有的老人血压明明已经很高了,却不太关注自己的血压。每个老年人都该准备一个电子血压计,定期给自己量量血压。

神经系统问题

有些70岁以上的老年人性格会发生变化,突然变得爱发脾气,不考虑别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或者出现失眠、烦躁、焦虑、抑郁、语言错乱、患得患失等,都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精神系统表现,但往往不被重视,被很多家属认为是人老后性格的自然改变。如果在这时去医院进行早期干预,吃抗焦虑药,哪怕是很小的药物剂量,就能让老人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状态。“一个已经出现神经系统障碍的老年人,如果不进行干预,可能会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但很多人一听说去看精神科医生,就觉得不好,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齐海梅说。

错误2:不重视检查

很多老人出现疾病或症状时,往往是先忍着,忍到不行时才去医院检查。这其中,也有几种心态的原因。“一是有些老年人抱有侥幸心理,觉得原来不体检时什么病都没有,一体检什么病都出来了。二是有些老年人怕麻烦家里人,怕麻烦儿女请假带自己看病。三是老年人一身多病,需要去多个专科看病、多挂号、多跑动、多排队,有些老年人吃不消,觉得看一次病像得一次病,于是实在忍到不行才去看病。还有些老人嫌麻烦、怕花钱等,这些都是老年人不爱看病的原因。”齐海梅说。

其实,老人需要充分认识到体检的意义。对于老人来说,体检主要有三方面的益处。

好处1——体检可以发现危险因素

很多老人觉得身体不痛不痒,就不需要体检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体检的意义是对全身状态的基本情况做一检查,看看血压高不高、心率快不快、肝功有没有不好,血脂有没有增高等。在检查这些基本情况的过程中,能发现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方便对疾病进行预防,进行纠正和控制。

好处2——体检可以帮助管理慢病

慢病患者为了控制病情稳定,也需要定期做体检,进行慢病管理。很多老年人的慢病是跟随一辈子的,需要长期治疗,若不治疗就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因此,慢病患者需要进行稳定的管理,通过体检来看一看血脂是否达标,钾钠浓度是不是太低,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措施,进行慢病维护。另外,体检可以看看目前的治疗是否安全和有效。举例来说,高血压病人用药过程中有没有副作用,就可以通过体检来发现,一旦发现就要及时纠正。对于很多老年人的疾病来说,一次治疗不能解决长期问题,可能需要逐渐调整治疗方案,综合治疗。

好处3——体检可以帮助疾病康复

对于偏瘫或脑血栓等患者来说,更需要定期复查,以判断康复过程中是否是有效康复。有些老年患者住院了7天到10天,出院后距离完全健康的这个阶段叫做过渡恢复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来复查,可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通过体检复查,把康复做好了,可以更好地减少疾病发生,尽快恢复功能,回归社会生活。

错误3:不重视吃药

61岁的吴秀玲(化名)是北京医院之前接诊的一位病人,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前几年,吴阿姨退休后去海南居住休养。海南天气好,空气又好,吴阿姨开始注意“养生”,经常注意锻炼身体。过了几天,吴阿姨把降压药、降糖药全部都停了,晚上不吃饭,每天只吃2顿素食。结果吴阿姨一天比一天瘦,直到有一天走不动路了,气喘吁吁地回北京看病。医生一看才知道,吴阿姨发生了动脉瓣严重脱垂。

“动脉瓣严重脱垂?”吴阿姨的老伴一脸不解。

“意思就是动脉瓣掉下来了。主动脉瓣是靠脂肪合成的,功能有点像窗户一样,控制着血流的开关。窗户掉下来了,大量血就漏出来了,可能发生心衰,需要急诊,开胸做换瓣手术。”医生说。

于是,吴阿姨去了北京一家有名的心血管医院,准备做换瓣手术。结果医生给她做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吴阿姨依然有着严重的动脉血管严重病变。也就是说,吴阿姨并没有因为“吃素”,就把斑块“化掉”。

由于吴阿姨不满足做支架手术的条件,医生为吴阿姨做了搭桥手术,为她换了瓣膜。然而,由于是两个手术在一起进行,时间太长,吴阿姨出现了术后并发症,依然在抢救中。

“现在很多老年人容易听信周围人的说法,随便把药停掉。这位吴阿姨61岁,本身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不吃药的话,对血管损害是非常严重的。再加上只吃素食,不注意营养,把心脏瓣膜搞坏了,才会发生瓣膜脱垂、缺血、心衰,就算抢救成功,也成植物人了。这个代價多大?”齐海梅感叹道。

很多老年人查出疾病后,不按医嘱进行治疗,经常不吃药,或者吃吃停停,导致病情反复。“现在老年人看病是以专科为主去治疗,一个大夫只看一个病,比如一位老人患有3个病,可能医生给开了15种药。这样一来,老人回到家里容易困惑:是药三分毒,这么多药到底该不该吃?我可不可以挑几种吃?你想,医生看完病之后,病人自己再去凭自己的判断决定吃不吃药,这肯定是不对的。”齐海梅说。基于这个现实因素,老年人用药依从性差的问题普遍存在。

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为什么老年人不爱吃药?“一是怕一旦吃药就停不下来了。很多高血压的老人觉得没什么症状,不痛不痒,就认为没必要吃药,而且也怕一旦吃上就需要终身吃药了。二是担心药物副作用:万一吃药把我的肝肾吃坏了怎么办?于是拒绝西药而对中药、‘特效药偏爱。三是怕花钱。四是觉得药太多太乱了,搞不清楚该吃什么。”齐海梅说。

其实,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加,机体功能退化,慢性病往往会伴随终身,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骨关节病、肿瘤等。如果不治疗,不吃药,并发症会慢慢出现,导致生活痛苦,甚至致残致死。

对于开出来的药物,不必对副作用过于担心,因为医生在开药时已经帮您考虑这些问题了。慢性疾病的药是长期终身吃的药,这些药在上市前都会做严格的评估,最后被批准上市的药都是没有太多副作用的药物,其肝肾副作用微乎其微,发生率很低。即使发生也是“芝麻”,而疾病带来的问题是“西瓜”。不能为了捡个芝麻丢了西瓜,不能为了保肾保肝,把心脏等最重要的器官给伤害了。

不要以为中药就没有副作用

很多老人觉得“中药”没有副作用,这是大错特错的。我们之所以可以在西药的药盒上看到关于副作用的注释,是因为西药的副作用比较好测算。而中药的副作用并不是没有,只是未知而已。据部分数据统计,前几年的肾病肾衰患者中,长期服用中药引起的肾衰占到50%以上。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于中药的新规定,例如停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中药虽然好,但如果要做进一步研究才更好。齐海梅建议,如果没有感觉身体有明显不适,不要随便吃中药“调理”身体。对于非正规的“特效药”更不能偏听偏信,像我们开头提到的李大爷,就是吃了这个亏,最后导致肝癌的发生。

慢性病危害就像“钝刀子割肉”

有些老人服药时吃吃停停、不按时服药,只有想起来时才吃药。事实上,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稳定的治疗。不重视吃药到底有什么样的危害?我们来看看高血压、糖尿病是怎样危害机体健康的。

高血压——让血管内伸出“爪子”,形成血栓

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凶手。高血压患者血流对动脉的压力增高,血管弹性下降,内皮容易损伤,发生炎症。血流里面有血小板,是形成血栓主要的激活因子。当内皮发生损伤时,血小板被激活,伸出很多“爪子”,黏附在血管壁上。随着血里面的血脂沉积,网状斑块就会附着在血管内皮上,形成血栓,造成脑血栓、冠心病、心梗、肾衰等。

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需要将血压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如果不按时吃降压药,血压忽高忽低,一天之内血压会波动很大,血管内血流对血管的压力忽高忽低,这样更容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久而久之,容易变成血栓。血栓发生在脑内,就是脑血栓;发生在心脏,就是心梗。因此,我们需要平稳降压。没有合并过多疾病的老人,高压控制在150以内就行,低压不要低于60。

怎么保证血压平稳?就需要把药吃好。一定要长期吃,不要突然减药换药。不要轻信他人的建议而换药,适合别人的药未必就适合你。更不要自行停药,一旦停药,血压的反弹会加重内皮损伤,增加形成血栓的可能。因此,要平稳降压,按时吃药,让血压浓度维持在最好的状态,慢慢起效,缓慢降压。一般,降压药在2周之后能达到一半的降压效果,4周之后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一个治疗方案往往要在一个月左右才能见效,如果中途换药停药,会造成很大问题。

糖尿病——慢慢破坏全身血管

很多患糖尿病的老人早期没症状,不痛不痒,医生却让吃好几种药,因此好多老人不能理解,不爱吃药,直到全身出现并发症才来看病:血管出现严重病变了,出现偏瘫了,眼睛看不见了……这时为时已晚。

糖尿病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它是引起全身血管破坏而致病的主要凶手。它可以破坏脑血管,形成脑卒中;破坏心血管,形成心绞痛、心梗;破坏下肢血管,形成血管阻塞;破坏肾血管,引起肾衰;引起组织坏死,如糖尿病足;引起骨质疏松;引起视力下降、失明;增加患肿瘤机会……

糖尿病危害很多,是个隐形杀手,一定要重视起来,积极治疗。不仅要控制空腹血糖,还要控制餐后血糖。很多患者不爱吃药,殊不知不吃药带来的危害,比吃药带来的副作用要大得多。

血糖高是如何引起血管病变的?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在体内是有比例的,50%~60%是碳水化合物,20%~30%是脂肪,10%~20%是蛋白质。当血糖过高时,代谢失调,而机体还需要能量,于是体内脂肪便被分解,提供能量,以满足日常生活和细胞的需要。在分解脂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毒的代谢产物,例如酮酸,造成血管破坏;过多的血糖还会造成血液黏稠,血脂紊乱,使血脂进一步沉积。糖尿病的异常代谢引起体内炎症反应,激活血栓,导致了血栓的发生。

齐海梅介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健康问题和生活方式容易被老年人忽略,例如吸烟。有些老人呼吸系统已经出现了慢性炎症,肺气肿,咳嗽、咯痰、嗓子哑、哮喘,还在吸烟。而吸烟会引起全身从头到脚的炎症,加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概率。又例如睡眠,很多老年人晚上睡觉时打呼噜被憋醒,是因为发生了睡眠呼吸暂停,造成缺氧。一晚上在缺氧状态下睡觉,会加重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使得脑细胞功能退化,出现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等,还对老年男性的前列腺和膀胱造成影响。这种情况应该及时带呼吸机,戴上呼吸面罩睡觉,效果就会非常好,第二天脑子会比较清醒,生活质量会提高,冠心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都能得到改善。

错誤心态二:忧虑过度

——解读专家: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 曲璇

老人应该关注自身健康,但是现在很多老人担忧自身健康“过了头”。有些老人整天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虚假养生信息;有些老人整天担心自己是否得了癌症,就算做完检查没事,回家后还是紧张害怕;有些老人过分关心自己的血压,在家中整天抱着血压计,只要血压表上的数字一高,就觉得头昏难受……其实,这样反而不利于自身健康。

错误1:反复检查

忧虑过度可能是疑病症

有些老年人总是觉得这里难受、那里难受,反复就医;或是自己在“百度”等网站上对照症状,判断自己是某种疾病,结果去查了以后发现没有大问题。这些可能是“疑病症”的表现。据曲璇介绍,有时会碰到老年患者看了好长时间的病,拿着厚厚一大摞病历就诊,这样的病人可能需要去做情绪心理方面的评估。无论是疑病症还是焦虑、抑郁,医生都要根据他的情况,进行正性心理疏导。进行疏导后有些老年人会感到释然,有些人仍不放心,这时可能要多加干预。“情绪方面的异常在老年科很常见,需要药物干预,有些严重焦虑或是有自杀倾向的,需要转诊到心理科。”曲璇说。

查不出病因,可能是“老年综合征”

“很多老年人的高血压、糖尿病都控制得很好,但特别担心自己有问题而去就医,其实他们可能并没有特别的疾病,而只是功能下降,这在临床上叫做老年综合征,是由很多原因共同构成的一组症候群。”曲璇说。例如,同样是头晕,可能是由于高血压导致的,也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的,也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的,原因很复杂。很多老年人便秘、睡眠不好、痴呆、容易跌倒等,都是老年综合征的表现。有些老人小便不好,反复起夜,造成第二天早上血压、血糖出现波动,因此老人的健康问题不单单是靠降压药、降糖药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综合解决。

过度检查不可取

“有些老人一年要做好几次胃镜、肠镜,只是因为有点慢性胃炎、小息肉,不放心就来检查了,甚至有人一年来做个七八次,”曲璇说,“50岁以上人群可以做消化道筛查,有些状态不太好的建议一年左右查一次,大多数老人5年到10年查一次就够了。但我们在门诊经常看到有的老人一年做了七八次,可能意义都不大。比如,如果老人功能状态很差,又处于痴呆晚期,这时再做胃肠镜,对他来说就获益不大。做任何一项检查,都要想到后续能不能治疗,否则做检查只是增加负担。过度检查对老年人来说会造成心理恐慌,反复就医也耽误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浪费了医疗资源。”

“另外,我们做所有检查、治疗都是要从病人整体情况出发而定的,需要全面评估整体状况。”曲璇说。对于老年人来说,做任何一项检查都要跟着相对应的治疗手段。“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八九十岁的老人想做肿瘤筛查,这时我们会反问病人和家属,如果真发现肿瘤了,你们打算治疗吗?很多家属会说不一定治疗。那么这时,我们就建议大家,不要为了检查而检查。”曲璇说。好多检查如CT、造影剂对于身体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不建议盲目检查。

错误2:过度恐慌

很多老年人对于自己的身体状态过度担忧,整天怀疑自己患上癌症;或者有一些查出癌症的老年人,过度担心害怕,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其实,随着医疗科技手段的进步,像一些胃肠道肿瘤的病人,经过放化疗,可以带瘤生存很长时间,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很多,与每个人的功能状态有关,因此肿瘤患者也要调整好心态,正确应对疾病。

老年人中有情绪障碍的人群,比年轻人要多。“老年人一退休,社会角色就会发生变化,以前叱咤风云,现在没事可做,难免产生心理落差;再加上有些老人,随着年龄增长,一下子得了很多疾病,吃也吃不下,走也走不动,身上疼痛难受,加上没有很好的社会支持,因此出现了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放大到躯体表现上就是不舒服,比如胃肠道不适等,这些老人不见得都有基础疾病。”曲璇说。

“年轻人情绪不好一眼能看出来,而老年人不是。当老年人出现各种不舒服来就医时,不仅要考虑他们有可能是冠心病、消化道问题,还要考虑是否有情绪障碍,”曲璇说,“在老年人中,很多疾病都是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和躯体因素没有办法完全分开,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错误3:迷信网络

很多有些知识的老人来看病时,总是拿着手机告诉大夫:我在网上查到了我的病是XXX,可不可以给我做个XX检查?

“现在很多老人喜欢自己在网上查病,但是你所查的网络信息来源,可信性到底有多高?人是很复杂的个体,不是靠输入几个数字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医生帮你判断整体功能状态,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曲璇说。就算是同一个病,医生也有不同的选择。“当然,自己从网上查阅疾病,表示您起码关注和在意自身健康,这是个好事,但是如果关注过度,或者是总以自己的想法左右大夫的想法,指挥大夫去帮你查这个、查那个,就不对了。因为在医生看来,可能完全建议您做另外一套检查。”曲璇说。医生毕竟经历过专科培训,每个医生在上岗前都经过了大量的读书、实习、不断更新知识,而老人单纯从网上查到的信息不一定正确,可信程度不高。建议老人要信任医生,这样疾病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

错误4:偏听偏信

很多老人对于自身健康很关注,他们会对大夫这样说:“我听邻居老王说,这个药好,能不能给我换这种药?”其实,不一样的疾病用药不同,即使是一样的疾病,每个人的用药也不尽相同。“可能某个药对80%的人有效,对剩下的百分之二三十的人都没有效果,有可能您就在这里面。很多人对于传言和偏方盲从,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曲璇说。

很多老年人对于社会上流传的保健品、偏方验方,颇为信服。究其原因,是老人容易与社会脱节,容易被商家的噱头欺骗。“其中不乏一些相当有文化的老年人,即使是清华北大的教授也会被骗,买了好几千的保健品回来,一检测发现就是淀粉。其实,很多老年人还是对医生缺乏信任。很多老人喜欢让医生多开点药,而老年人真正的用药应该是做减法的,并不是药物越多越好。”曲璇说。

那么,老年人应该树立怎样的疾病和健康观念?

首先,老年人要重视身体健康,这是无可厚非的。饮食上保持清淡,少吃油膩食物,同时注重营养。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健康,早睡早起,不要熬夜,情绪保持平和,坚持适当的身体锻炼,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老年人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检查,而不是自己上网查疾病,自己给自己诊断。老年人若想了解自己的整体功能状况,需要到医院老年科做一个整体评估。

另外,老年人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也要靠全社会的努力,对于电视广播里的健康养生类节目、微信里的养生文章等,政府应该加强监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