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范爱玉呵护“星星的孩子”

时间:2024-04-24

文/梁梦婷

范爱玉和中心里的孩子在一起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是范爱玉的工作使命和梦想,循着这一方向,她用耐心、包容与专业,带领着一群怀有相同理想抱负的特教老师们,用爱温暖着每一个“星星的孩子”。

01

教学场地宽敞,教学设备完善,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有序地进行课程训练;老师们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开展针对性教育培养,随处可见灿烂的笑脸……这是如今三明市三元区心语星特殊教育中心的日常场景。

而这看似普通的场景,在曾经的范爱玉眼中,却是遥不可及、难以实现的。

1999年,范爱玉还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她的外甥正好在其所任教的幼儿园就读小班。她发现,这个孩子不但不喜欢参与集体游戏,还时常对老师和家长的呼唤没有反应,似乎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经过医生的诊断,她的外甥被确诊为孤独症。

孤独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病症?孤独症孩子的闪光点怎样才能被更多人发现?他们如何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融入社会?……在和外甥的相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疑问在范爱玉的脑海中浮现。一颗想要走进孤独症孩子内心的种子在她的心底生根发芽。

2006年,范爱玉经过慎重考虑,辞去了幼儿园老师的工作,转入孤独症儿童教育领域。经过近4年的学习打磨,她于2010年在三明创办了心语自闭症儿童教育中心。

02

有的孩子对课程训练拒不配合,有的孩子会突然手舞足蹈并尖叫,有的孩子连基本生活自理都成问题……这是范爱玉在开展孤独症儿童教育时面临的挑战。曾有人问她,整天面对这些孤独症儿童,有什么幸福和快乐可言?

范爱玉细细回想着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个瞬间:也许是课堂上孩子们充满惊喜的发问让她耳目一新,也许是孩子们生活中不经意的举动给她带来温暖,也许是孩子们在学习中取得的微小进步使她成就感满满。在她看来,孤独症孩子的“不同”恰恰是个体个性的凸显,是有别于他人的,独属于自己的宝藏。

小霏(化名)刚来中心时,环境适应能力差,语言理解能力弱,不愿进入教室上课,情绪化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抓人行为。知晓孩子情况的范爱玉,在与小霏及其家长面对面沟通了解后,立即召集多位老师,综合讨论分析,决定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干预。在随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小霏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今他已经进入普通学校正常学习。

03

“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孤独症孩子最好的学习环境,而这种环境是父母与特殊学校无法给予的。”范爱玉认为。

为此,范爱玉积极对接相关医疗资源,先后推动心语星教育中心与三明市台江医院、三明三元劲松康复医院合作,建立医教结合康复模式。在社区打造医教双向评估,通过持续深化的协同合作、综合干预,逐步完善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服务体系。

她的团队致力于帮助家长从照护任务中解放出来,减少压力,缓解焦虑,并提升康复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为孤独症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那时的工作很难很辛苦,但看见孩子们的成长,心里很欣慰。也正是有了他们,让我觉得人生是多姿多彩且富有意义的。”回忆起当时的情境,范爱玉心中感慨万分。

如今,心语星教育中心的教学场地从居民住所搬迁到市残联办公大楼,接纳的孤独症孩子由起初的2名增加到76名,教师队伍由原先的3位扩充到24位,并在2022年正式更名为三元区心语星特殊教育中心。范爱玉用自己的坚持与执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可能。

用爱与责任守护“星星的孩子”,范爱玉的团队一直在砥砺前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