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种常见又容易误诊的妇科病

时间:2024-05-11

王建军

盆腔瘀血综合征的症状多种多样,其中以慢性下腹部疼痛,低位腰痛,易于疲劳感,白带过多和痛经为最常见。

梁女士,50多岁,近5年来经常下腹部疼痛,尤其是劳累后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即尿频、尿急和尿疼),伴有会阴部和肛门部位的坠痛,休息后好转。血液生化和常规检查、尿液和大便检查均无异常,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

患病初期,梁女士先是在当地的个体诊所诊治,医生不做任何检查,就诊断为子宫下垂,并神秘的说用祖传秘方,50副中药包治愈,结果吃了120副中药,病情还是时轻时重。

第二年,梁女士听人介绍,在当地的厂矿医院就医,经过全面的血液、尿液、大便、胸腹部B超和X线等检查,确诊为慢性膀胱炎,采用口服、肌注和静脉输液等“陆海空”式的治疗两周。治疗期间症状有所好转,停药一段时间,症状又卷土重来。

第三年,她的疑难病症惊动了左邻右舍,好心人建议她去县医院治疗。在县医院除做了全血、尿、便、腹部B超检查之外,还做了肠镜检查、输卵管造影、最终否定子宫下垂、膀胱炎的诊断,诊断为附件炎。除了口服和各种注射治疗,每天还要坚持腹部得频谱、震动、加热等各种理疗以及针灸,依然是久治无效。

第四年,无奈之下她赶赴省城三家医院就医。在省医院除了又重复做了县医院的哪些检查项目外,还做了盆腔加强CT检查,结果还是未发现异常,医生判断为心理疾病。

数年来四处求医,每次检查治疗,少则数百元,多者数千元,本来就收入不多的农民工,入不敷出,因病致贫。

万般无奈之下,去年她来北京医院求治。卫生部北京医院妇产科张毅主任根据梁女士的病史、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诊断为“盆腔淤血综合征”。经过三个月的治疗,症状由重减轻,逐渐消失。

张主任的治疗秘笈,既不吃药,也不打针,更不需要输液,而是体位治疗:晚上睡觉时尽量避免仰卧,改侧卧位;每天做2-3次膝胸卧位,每次20-30分钟;经常提肛收复,每天做肛门保健操2-3次,每次收缩舒张肛门100-200次。经过三个多月的体位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盆腔淤血综合征又称卵巢静脉综合征,是引起妇科盆腔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自觉症状与体征常与慢性盆腔炎相混淆。

盆腔静脉瘀血女性发病率较高,这与女性盆腔解剖特点密切相关。女性盆腔静脉数量多、构造薄弱。仅卵巢静脉就多达5~6条,形成蔓状静脉丛,在子宫、输卵管、卵巢静脉间,形成许多吻合支,并形成环状的静脉循环;盆腔静脉较身体其他部位的静脉壁薄,缺乏由筋膜组成的外鞘,没有瓣膜,缺乏弹性,穿行在盆腔疏松的结缔组织之中,因而容易扩张和形成众多弯曲的静脉丛。由于这些解剖学特点,容易成盆腔瘀血综合征。

盆腔瘀血综合征的形成有多重因素。体质因素。有些病人由于血管壁组织显著薄弱,弹力纤维少,弹性差;工作性质。长期从事站立或坐着工作者,盆腔静脉压力持续增高;婚姻生育。早婚、早育及孕产频繁,因大量雄、孕激素的影响,加上增大的宫体对子宫周围静脉的压迫,导致子宫周围静脉扩张;便秘影响。直肠的静脉回流,痔丛充血必然引起子宫阴道丛充血;此外,阔韧带裂伤,输卵管结扎术,植物神经紊乱,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宫颈糜烂等,均易形成盆腔静脉血流瘀滞和静脉曲张,导致盆腔静脉瘀血。

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其中以慢性下腹部疼痛,低位腰痛,易于疲劳感,白带过多和痛经为最常见。此外,病人还常有月经过多,经前期乳房胀痛,经前期排便痛,膀胱刺激症状及阴道坠痛,肛门坠痛等。这些症状在下午、晚上或站立后加重,性交后或月经临来前更甚。

盆腔淤血综合征预防。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改变体位和加强锻炼。

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一般健康情况;

改变体位。长期从事站立或坐位工作者,有可能时应开展工间操及适当的活动。休息或睡眠时避免仰卧位,提倡两侧交替侧卧位;

防止便秘。保持大便排泄通常、松软;

保健操。每日中午、晚上,坚持认真地依次做20余分钟的膝胸卧位。经常提肛收复,并坚持每日做两次肛门保健操,每次收缩肛门一二百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