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朱子在晋安

时间:2024-04-24

文/十九先生 李善旺

留存于鼓山的朱熹手书“寿”字摩崖石刻

福州市晋安区山水相依,辖内鼓山、凤丘山、莲花峰等名山鼎立,文风兴盛。据不完全统计,朱子在晋安游历讲学史迹多达十余处,极大地推动了福州文教的发展与繁荣,对“闽都文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闽山第一亭

闽山第一亭是鼓山登山古道的起点,原名“通霄亭”,意为由此通往高耸霄汉之绝顶。后朱子题匾“闽山第一”,遂称闽山第一亭,简称“第一亭”,为鼓山“七里七亭”之首。

鼓山集峻拔挺秀的山水景观和丰富深厚的人文景观于一体,自古乃是文人志士抒情感怀之圣地。今存宋至近代摩崖石刻600多段,被称为“东南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源洞

鼓山灵源洞蹴鳌桥下西壁上有朱子“寿”字摩崖榜书,东向。楷书,纵2行,字高4.15米,宽3.05米。字迹刚劲敦厚,是鼓山单字最大的摩崖石刻,也是福建省内罕见的巨字摩崖榜书。

先秦《尚书·洪范》列举“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寿者,五福之首。灵源洞“寿”字藏在桥下,“藏寿”谐音“长寿”,寓意美好。

水云亭

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正月,因受谤而隐晦多年的朱子,辞去江西提刑职务。在赴莆田吊陈俊卿途中,经过福州,本想拜访知州赵汝愚,不料其已于一年前调任四川制置使。于是,朱子便率门人王子合、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四人,登鼓山拜谒赵汝愚礼请来主持涌泉寺的元嗣方丈。又登水云亭,在亭外朱子见到赵汝愚调离闽都前的题刻,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于是,在灵源洞观音阁东边石门附近的岩壁上留下一段行书题刻:“淳熙丁末,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逐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字迹一气呵成、潇洒飘逸,表达了强烈的思友之情。

三年后,赵汝愚再度入闽知福州。次年他又登鼓山,看到朱子留下的题刻,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到远方的挚友和已逝世的元嗣禅师,思绪万千,遂在朱子题刻旁留下自己的诗文:“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人生祗如此,危栏独倚更裴回。”

今水云亭内东壁正中镶有一块青石,上面阴刻朱子对镜自画像,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闽都名士魏杰捐资重修时敬刊,是为数不多留存于世的朱子自画像。故水云亭也被称为“朱子亭”。

绝顶峰

宋绍熙元年(1190年)十一月,朱子赴知漳州,途经福州,携黄榦等人游历鼓山。看到自己题刻旁边有赵汝愚的新诗,心潮如海,就从“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诗句中,题写“天风海涛”四字,后镌刻于鼓山绝顶峰,题款特别注明“晦翁为子直书”。赵汝愚,字子直。朱子的“天风海涛”题词,被认为是描绘石鼓名山最有气势的佳句。

岳峰浦下

黄榦(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福州东门外浦下村人,祖籍长乐。

黄榦是朱子“四大门生”之一,也是其女婿。他继承朱子理学并积极传播和推广,为朱子理学的盛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万历中,黄榦与朱子、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张栻同祀石鼓书院,世称“石鼓七贤”。

朱子曾十余次来榕,尝居浦下黄榦家中。相传宋淳熙十年(1183年),朱子前来访婿,适逢黄榦外出未归。女儿朱兑留父亲在家里吃饭,因家里太穷,一时又拿不出好吃的,只得端出葱汤和麦饭,父亲难得来一趟,女儿觉得很过意不去。朱子见女儿面露不安之色,丝毫没有责怪,挥笔写下名诗《葱汤麦饭》:“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竹林书院

竹林书院位于今岳峰镇竹屿村。宋庆元二年(1196年),朱子避“伪学”之乱曾居于东门外浦下,受高徒和女婿黄榦之托,讲学于竹屿。

明代,晋安诗派代表人物邓原岳在书院旧址上改建“竹林精舍”,与谢肇淛、曹学佺、徐熥等七人在此结社吟咏,被誉为“竹林后七贤”。后人又将精舍扩建为“东野竹林书院”,附设“名师祠”,祀朱子、陈孔硕、叶向高、翁正春四人。时竹林又有八景,皆朱子命名,御史邓秉修各系以诗。

凤丘山

凤丘山又名凤邱山,今称牛岗山。在竹屿东北。明万历《福州府志》载:“赵汝愚守福州,时熹避伪学禁入福州,名山胜迹,杖履殆遍,若鼓山、方山、乌石、凤丘诸处,皆有题刻,至今存焉。”朱子讲学竹林期间,曾登凤丘山,书“凤丘”“鹤林”四字,刻于岩壁。字迹清晰,笔法遒劲。“凤丘鹤林”摩崖题刻为福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有福州市人才公寓建于其前,寓意筑巢引凤。

康山

康山位于浦下村东面,是拱卫古代福州东门的屏障,是兵家必夺之地。清《闽县乡土志》载:“康山,有天香台,为古孝子进香祝亲处。旁刻朱子所书‘康’字,山因此名。”

相传,朱子居城东时,多游于东禅寺一带。一日走在乡间小路上,只见两只狗相对狂吠,他心里不禁一沉:两犬争言是为“狱”,不祥之兆!于是,急步直上东禅寺西南小山坡“秉兰堂”,舒缓紧张的心情。友人见朱子到,不明就里呈上纸墨请其题字,朱子有感而发,疾笔书写个“康”字,以祈求安康,避凶趋吉。从此,这座小山得名“康山”。

紫阳

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汪应宸知福州,招朱子至福州,拟由福建帅司差遣,未能如愿。隆兴二年(1164年)二月,朱子到延平吊祭老师李侗后赴榕向汪应宸问安。同年四月,汪应宸特地派兵丁到崇安延请朱子到福州商讨政事。因滞留较长时间,朱子得以在福州东郊创办“紫阳讲堂”。他亲自讲学,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听讲,盛况空前。因朱子号“紫阳先生”,为表敬意,人们将其讲学之地称为“紫阳”。

今王庄街道紫阳村讲堂路旁有“讲堂胜境”,正殿有联:“东周孔子创儒家学派;南宋朱熹成理学大师。”包括萨镇冰等许多名人,都曾来此祭拜过朱子。

庖羲谷

庖羲谷位于寿山乡江南竹村,亦称庖牺谷。庖羲,即中华人文先始伏羲。此地山环水绕,一谷天成。宋庆元三年(1197年)七月,黄榦母亲病逝,朱子参加吊丧,并以太极为理,亲自为其定穴。黄榦门生郑元肃等录编的《勉斋先生黄文肃公年谱》有载:“八月,改扦御史公墓合葬叶宜人于长箕山之庖羲谷。朱子至,为定穴,今墓是也。”

莲花峰

莲花峰位于大、小北岭古驿道之间,“山形高峻,上锐下圆,若菡萏然”,故名,又名永福山。朱子讲学北峰期间,曾游于此,赋有《题莲花峰》一诗:“群峰相接连,断处秋云起。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流云绕空山,绝壁上苍翠。应有采芝人,相期烟雨外。”

历代以来,莲花峰被视作福州城的“主山”,守护着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包括朱子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亦如一座高峰,指引着有福之州更好地造福于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