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陈海平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应激事件,觉得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应对时,便会产生焦虑。它具有积极的一面:适度的焦虑可提高人的兴奋性,使人在遇到危险时更好地躲避危险,激发人在工作、学习时的干劲。心理医生有时故意激发病人的焦虑以调动其与疾病做斗争的积极性。但是,过分强烈的、持续时间过久的焦虑,甚至恐怖则会造成难以忍受的痛苦,并妨碍当事人发挥其正常功能,即成为医学上所说的病态。
今年以来,有些地方出现了非典恐惧症。有的人由于害怕非典传染,整天疑神疑鬼,最终不敢上街、不敢与人接触、一听到咳嗽声就心惊肉跳;有的人担心传染就反复洗手,最终变成了强迫症;还有的人由于怀疑自己已经患上了非典而惶惶不可终日。据媒体报道,今年四月香港一位退休的李先生担心患非典而终日忧心忡忡,尽管医生告诉他未感染非典,但他仍不能解脱,最终自杀。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年一季度深圳有些市民防非典过度,服用药物过量而导致胃出血;一些心血管病患者因长时间戴口罩而胸闷气促,病情加重,甚至导致心脏病复发。由此可见,恐慌造成的异常心理不利预防非典,只会使当事人将自己击倒。
那么,恐惧心理是怎样产生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会无意识地夸大事件的可能性,从而对消极负面的事情产生不必要的过多担心。
心理学家对人如何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作过许多的研究。比如预测致死病因,列出心脏病、癌症、其他自然原因三种情况,结果被测试者对发生这三种情况的概率加起来远远超过了1(概率等于1表示事情必然会发生)。换句话说,人们对自然原因致死的可能性大大高估了。
深入地研究发现,有几种原因会造成甚至加大这种倾向。首先是事件被提到时估计的发生概率高于没有被提到时,而没有被提到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则会被低估,甚至完全被忽视。心理学家用“激活”理论对此加以解释,即被提到的事件在人的头脑中被激活,激活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所估计的概率高低。提到一件事就在我们的头脑中激活这件事,事件本身鲜明生动,激活程度就高,反复提到就反复激活,从而导致估计的发生概率偏高。
其次,相容证据(可以理解为旁证)也会大大提高人对事件可能性的判断。比方一个人担心自己染上某种传染病,比方说非典吧,听说自己昨天去过的医院接诊了一位SARS病人,感觉自己患这种病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进而想到自己去时没戴口罩,当时患者比较多,没洗手就剥过口香糖吃等等事情,就会越想越害怕,越认为自己得上了这种病。这里,没戴口罩、患者多、不洁进食等行为起到一种旁证的作用,增大了对事件可能性的判断。其实,医院很大,去的人非常多,你与那位病人密切接触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毫无疑问,防非典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大事,媒体在一段时间内突出疫情的报道是很自然的事情。正因社会、集体、家庭和个人都重视了,感染SARS的可能性大大减少。我们在战术上高度重视的同时,战略上要藐视非典,完全不必弄得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自己吓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性对待非典,减少以上分析的心理误区,使自己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才有利于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通过抗击非典,我们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学会用良好的心态面对挑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