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程英升:同济医科的追梦人

时间:2024-05-11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程英升简介:

上海市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亚太介入放射学会国际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兼介入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委、上海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医院协会常务理事等。获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医学领军人才。

承载了同济百年医学梦想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在历史的见证下奋力拼搏,攀登上了一座座医学的高峰。

1900年,中德双方出资,由德国人宝隆在上海开办了一家仅有20张床位的医院,取名“同济医院”。7年后,宝隆在这家医院的基础上,又创建了德文医学堂,正是同济大学的前身。“先有医院,后有高校”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办医办学方法,时至今日也实属罕见。也正因如此,短短二三十年后,同济医院便赢得了“北协和、南同济”的美誉。

1951—1959年,正值同济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医学院被整体搬迁到了湖北武汉,半个世纪的美誉随之消散,“北协和、南湘雅”取而代之。彼时开始,一代代同济人都在追逐同一个梦——复兴同济医科。

1991年,承载着重振同济医科责任与使命的上海甘泉医院建成。2000年,甘泉医院在新世纪伊始汇入同济大学,更名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同济医院”这个名字再一次矗立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开始了崭新的征程。

作为普陀区唯一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同济医院连续24年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并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以济人济世之心传医者之道,将同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洒满大地。

精细管理抗击疫情

在新时代,国家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过去的规模扩张到当前的提质增效,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公立医院如何在变革中保持核心竞争力,这是对管理者的一大考验。

对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程英升来说,尽管从2021年11月30日担任该院院长至今仅一年半,但过往丰富的学习和就职经历,使其在医院管理中游刃有余。医学硕士、工学博士、工商管理学博士后;科室处长、副院长、常务副书记、院长……程英升坦言,过往经历对日后的管理工作大有助益。

程英升履新之初,恰逢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能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圆满完成疫情防控工作,不仅展现了同济医院的责任担当,也体现出程英升的管理才能。

同济医院位于上海人口密集程度较高的普陀区。疫情肆虐,急诊患者骤增,现有的空间无法容纳大量的就诊患者,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有序完成救治工作,还要保障医患不被感染?

在程英升的带领下,经过反复研究与可行性论证,同济医院通过集装箱和搭建临时帐篷的方式开设了第二急诊,有效解决了诊疗空间不足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该院的负压病房是上海市唯一一家可拆卸病房,真正做到了“平战结合”。同时,医院通过优化就诊流程,分流留观患者,增设急诊住院病区,将疑似阳性患者送入急诊缓冲区,将阳性患者送至负压隔离留观病房等多种举措有效解决了医患安全就诊的问题。

因院内人流量较大,门诊也成为疫情防控期间医院管理的重点区域。同济医院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从门诊入口开始,通过健康码、场所码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式,做到精准分流、精细化管理。对于住院患者,通过医院门口、楼宇口、病房门口三道门的硬隔离,对患者家属、陪护人员进行强化管理,并要求病房区域全员进行24小时核酸检测,帮助医院及时监测疫情变化。

在抗击疫情中,同济医院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落实落细各项措施,通过科学精准地防控,在“上海保卫战”中为人民群众守住了病毒传播的最后一道防线。

程英升认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在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经验的同时,还要具备战略思维和较强的把控能力。作为医院管理者,首先要有宏观战略思维,对医院有清晰的认知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引领。其次,并非成为临床医学专家,就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医院管理者。医疗机构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管理者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具备多方面才能,充分积累管理知识和经验,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带领医院行稳致远。

Authoritytalk

院长说

作为医院管理者,首先要有宏观战略思维,对医院有清晰的认知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引领。其次,并非成为临床医学专家,就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医院管理者。

临床科研协同发展

目前,上海正致力于建设亚洲医学中心。面对越来越高的要求,程英升指出,公立医院需要更多关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以人才和学科双轮驱动,使临床科研协同发展。

为了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同济医院对相关制度进行了重新梳理修订,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博士后、中青年骨干等高端人才;从政策和绩效上作出倾斜,鼓励院内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技能培训,提升综合实力;为医护人员搭建一站式科研平台,对所有科研项目进行全流程管理,由医院层面帮助科研成果转化,对国家级课题加大个人奖励。

在学科建设方面,程英升认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于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同济医院通过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做引领,由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血液内科等特色学科做支撑,同时普通学科协同发展的策略,在医教研全面推动下,医院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例如,在临床建设方面,医院开设了日间诊疗中心,专门设置了管理及运营团队、手术医师团队、麻醉医师团队、护理团队等,引进了一体化手术室、4K高清、3D打印等技术提质增效,做到了“小病门诊治,大病住院治”的分级诊疗;又如,在学科建设方面,骨科近年来在脊柱外科技术研究、临床应用和转化方面开展创新探索,建有“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精神医学一并成为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重点学科,获得国家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同时,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相关研究的论文,在临床转化方面取得了优秀成绩。

临床是保障,科研是未来。程英升介绍,2022年,同济医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方面,取得了诸多的成绩,获批重大重点项目6项;首次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连续在国际顶级期刊Lancet子刊和Blood发表原创的临床研究;梁爱斌教授参与的“CAR-T细胞治疗B淋巴细胞肿瘤的创新性设计”入选2022年度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

和无数同济人一样,程英升也有一个“同济医科复兴梦”,而且更为强烈。他表示,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历史品牌的现代化医院,如今同济之魂再一次觉醒。同济医院在未来将继续坚持公益性的办院方向,全院上下将继续传承同济大学“医源文化”,弘扬“同舟济世、博医精诚”精神,共同推动医院向“创新型、研究型、智慧型医院”快速转型。站在新的起点上,科学谋划,创新实干,努力将同济医院打造成一所与同济大学影响力匹配的附属医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