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23 年春招中的现实与思考

时间:2024-05-11

文/本刊记者 黄柳

“医学生放眼长远、脚踏实地地在一家口碑好的医院,从具体的临床岗位干起,总会迎来收获!”

入职大医院,学历、论文、临床经验等各方面越来越“卷”已经成为客观现实。

“招聘会我们都会派工作人员去参加,本地的,外地的,都会去。”浙江一家省级的三甲专科医院人事处处长告诉《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该院今年春季的招聘指标实际上是2022年未完成的指标和额度,“至3月底,我们基本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

经历世纪疫情,乍暖还寒的2023年早春,各家医院中最为忙碌的科室中可能要将人事科列入其中了。记者在2月份的采访中,几乎走到任何一家医院,医院领导在介绍发展规划、新一年的工作时,都会表示,“人事科科长正带队出差招聘……”

招聘为长线工作

尽管有些医院招聘任务不重、名额指标不多,但招聘会确实也没少走。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原桂洲医院、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张晓斌3月底接到记者采访询问时就表示,自己刚带队从东三省的春季医学生招聘会回到广东,“长春、哈尔滨、沈阳三地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会我们这次都去了,简历收到挺多的,接下来人事部门会仔细筛选。”

谈及招聘工作的目标,张晓斌表示,今年医院确定的进人指标并不多,从春节到3、4月份,广东省内和周边省份的招聘会医院也都派人去参加了,“我们希望是严把关,招到既优秀,也能在医院长期干下去的临床型人才……需要求职者和医院有比较多的契合点。”他继而坦言,现在综合条件不错的硕士还是比较容易招到的,这些综合条件包括其毕业院校的序列、在校成绩、实习经历等,但博士就比较难招了,招收到符合医院发展需求的博士生,这是现在医院人事部门的重点工作。当记者问到今年是否会特别招聘感控科、公共卫生科的人员,张晓斌则回应表示,前几年因抗疫防疫的需要,通过院内转岗等途径使得相关科室人员配置达到了政府要求,近两年不会开放类似的岗位编制了。

作为医院招聘领域的知名第三方平台,“丁香人才”以线上优势和品牌优势在疫情期间颇受医院和求职者的倚重。原负责人、在疫情期间全面主持“丁香人才”运营工作的帅玉环女士就向记者表示,疫情对医院运营构成的冲击不小,尽管有多院区开建或开业等利好因素,但人力成本是每家医院都不可不考虑的重要支出,因此很多医院都在缩减对应届生的招聘名额。

“进一个正式员工,不论是临床还是护理、医务等岗位,每年最起码的支出就在20万元。”位于一线城市的一家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应届生大多数需要培养,需要适应环境,还可能面临婚育、脱产深造甚至选择搬迁到其他城市,医院承担的风险其实不小。

不同医院不同生态

众所周知,医院的招聘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发展战略的反映。随着青岛西海岸肿瘤医院在今年正式投入运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正式进入“一院六区”的运行状态。“医院在专科领域的强化布局,医院向研究型医疗机构的转型发展等,这些都对人才储备、人才梯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院长蒋光峰在2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介绍,在国家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医院在繁忙的抗疫、实施医疗救治业务的同时就展开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工作,“春节后,我们已经招聘到近百名各大知名医学院的博士,通过线上面试等形式签订了三方合约。”与此同时,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还陆续出台了针对青年人才培养的规章与方案,势必让优秀人才的效用得以有效发挥、持续发挥。

而文章开头提及的浙江省级的妇产专科医院,位于全国同类机构中的第一序列,临床与科研成绩均排名全国前5位,该院人事处朱处长就表示,近年来的招聘名额中的确呈现出越来越看重高层次人才、科研人才的倾向,但优秀的临床人才同样是招聘重点,“任何时候,临床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拥有30余年的医院招聘经验,曾经长期在浙江大学妇产医院人事处工作,后调任位于义乌的浙江大学第四医院人事处原处长的吴女士告诉记者,在自己长期的一线招聘工作经历中,“对于招聘医生来说,我们比较侧重毕业学校、专业成绩以及面试时候的沟通表现等综合素质;招聘护士,除了成绩、学校,作为人事处处长,我个人比较关注外表、语言表达能力,面部表情,包括是否有自然的微笑流露,笑容中是否透着热情等,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筛选简历以及面试阶段考察的重点。”

尽管没有青岛、杭州等沿海城市、长三角城市的综合吸引力,不少县级医院在招聘中同样希望可以在有意向的、条件匹配的求职者中挑选到最优秀的人才。东海县人民医院院长孙润锋曾经向记者介绍,医院在五六年前搬迁新院区、科室扩充时就面临了临床人员招聘难的问题,在争取县政府各方面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医院决心把这项工作本地化、长线化,“我们与县里高招办建立联系,如果有本地生源考上医学院,医院人事部门就会主动与其本人或家人取得联系,在校期间我们持续给予关怀和帮助,培养感情,本科毕业时争取他们返回县医院就职。”孙院长表示,现在在县医院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甚至博士的,都能得到医院乃至县政府很多的优惠待遇,也可以让年轻医生免除很多的后顾之忧。

县域非龙头医院则面临更难得招聘的处境,洪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姚道德向记者表示,对应自己所在医院的定位,每次在招聘会能与统招的5年制临床本科生达成意向,大家的工作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了,但他转而感慨,“实话说,后续真正签约的,以及入职之后能工作到3年以上的确实比例很低。”

避免“高不成低不就”

在我国,省级医院基本只招博士、硕士,地市级医院要求至少硕士起步。部分硕士、本科毕业生还可以去二甲医院,但专科毕业生就只能去县级以下的医院了。因此,应届的本科毕业生大多首选继续考研,考上的进大医院,没考上的也不愿意去县级小医院,最后只能被迫转行。

跨出医学院的大门,走入医院的门槛,医学生们面临的挑战多多。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大医院竞争太激烈,小医院招不满的尴尬处境,“高不成低不就”在医学生就业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医学生的就业选择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多,考公务员、事业编,对应医学专业的岗位比例不高,且他们在笔试中不如法学、中文、社会学等专业有优势。”在一位业内专家看来,如果考虑专业偏向,医学生转行做医药代表绝对不是最优选,选择入职大型公立医院,如果可以入编,这才是最优选,“但现在情况是本校的博士都进不了本校直属的三甲医院了。”

资深医院招聘专家帅玉环就向记者表示,她在疫情中还在负责“丁香人才”的日常运营工作,平台同时对接求职者和医院,十分了解当前的状态,“一方面,疫情中医院编制收得很紧,不多的编制大部分留给高层次的人才,当然这里高层次对应的也是医院的定位,在每家医院有不同的内涵。”

另一方面,从求职人群来看,疫情期间,包括疫情之前,“确实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非常普遍,医学生文凭教育和在职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和专业,具有特殊性,的确是周期长、成本高,入职到了大型的医疗机构,忙碌程度也非比寻常,家庭与工作很难平衡……如果总是和从事其他专业的同龄人比,那心理落差要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

当然,在大医院,有学习的平台和空间,还会有在国内外领先机构学习交流的机会,成名成家的可能性大。尤其是对坚定了从医的决心、除了临床不考虑其他工作选择的医学生来说,大家削尖了脑袋想去大医院一定也是有充分理由的。

“大型医院的应聘入职只会是越来越卷!”帅玉环就告诉记者,自己在抖音账号中经常回复医学生的求职咨询,她建议医学生放眼长远、脚踏实地从一家口碑好的医院,从某一个具体的岗位干起,“总会迎来收获!”

医学生受挫后更理性

“知名大学附属医院中,本校实习生到岗率不到30%,到岗的也向带教老师表示自己以后未必做医生。”疫后元年,2023年春招中,关注医学生就业的新闻屡见报端,大多数充满了不解、感慨和遗憾。

渲染情绪之外,在这些新闻中,有一条真实发生的求职案例反而能给出很多理性的参考与指引。

这是一位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毕业当年,他去了苏州本地3家医院面试。然而,3家医院都没有录取他。

求职之路不顺利,但他内心清楚“学医之路一旦踏进去就出不来了”,于是毅然选择回到老家新疆考研,也顺利考上了。今年研究生毕业,疫情结束刚好春招开始了,“从乌鲁木齐市的大医院到各个地州、县城的小医院,我都投了简历报了名。在最终签约的这家医院,我笔试面试分数排第1,最后和排第2名的应聘者进入了为期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试工环节。”

在他入职的这家医院,试工成绩占了总成绩的40%(其中还包括不计入总分的心理测试),笔试成绩与面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0%。且试工考核是由求职者报考科室的主任打分,经过前期大幅筛选,基本上可以排除科主任与求职者的利益关联。

“我和第2名读的都是专硕,但我在读期间发表了2篇SCI文章和2篇中文论文,而他没有文章,最终我被录取。”这位医学生表示,如果是研究生的话,临床的基本知识都要掌握,在大医院竞争较强,有一些科研成果会占优势。

同等学历条件择优录取,任何医院概莫能外,而如何挑选出最优秀、最适合的毕业生,医院势必也在持续细化可评价的指标体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