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陈莉明:遇见过去和未来

时间:2024-05-11

从过去到现在,个人命运始终与医院命运紧密交织,未来她仍将与医院并肩同行。

从同安道66号到环瑞北路6号,从代谢病医院到朱宪彝纪念医院,22年间,陈莉明一路追随,从未停下脚步。

她眼看着一家医院从无到有,从不为人知到一床难求;她眼看着新址高楼拔地而起,从此迈上崭新的征程。自始至终,她都不只是一个见证者,而是深度参与者、建设者。

当前,陈莉明领导的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以下简称“朱宪彝纪念医院”)正处在转型发展的起步阶段,她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接受采访的节点,但实际上,从布局到方向,从策略到路径,朱宪彝纪念医院现在和未来的路都已清晰可见。

同时,她也一再强调,医院的发展是她和领导班子及所有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非她一人之功,但透过她的成长经历和所思所想,仍能异常明晰地观察到一家医院在变革时代的迭代与奋进。

二次发展

2019年前,朱宪彝纪念医院像是一个被困住手脚的武士,空有一身本事,却无法施展拳脚。

彼时,天津市和平区同安道66号狭小的空间内,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老院区,每日要接待4000人次门诊患者,而其最初设计的日均门诊量仅为400人次。诊室不够,医生就在格子间接诊;病床不够,就在楼道加床。如此情形下,医生超负荷工作,患者满意度徘徊不前。

“医院发展到了瓶颈期,达到峰值,再也没有上升的空间了。”医院面临的困境,陈莉明心里明镜儿似的,未来走哪条路,她早已成竹在胸。

同大多数公立医院一样,朱宪彝纪念医院打破发展瓶颈也是从突破空间开始的。经过5年的建设期,2019年6月,医院整体搬迁至现址天津市北辰区环瑞北路6号。新院占地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200张。

全新院区和足够的物理空间为朱宪彝纪念医院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陈莉明看来,医院迎来了二次发展和重新创业的历史时机。

一切才刚刚开始,而一切也早已开始。

实现迁址新建和医疗硬件跨越升级的同时,朱宪彝纪念医院早已在为战略转型做软实力上的积蓄。

朱宪彝纪念医院建于1998年,是全国首批以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为主的现代化专科医院。上任伊始,陈莉明就清晰地意识到,医院初创时的前瞻性、引领性已逐渐被时代超越,要重回领先者地位就必须另辟蹊径,实现新的突破。转型发展的念头时常在她心头萦绕。

2012年任院长后,她和领导班子一方面推动医院新院区项目落地,一方面明确提出推动医院实现从专科医院到以代谢病为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大学医院的转型。

2012年,医改尚处于探索阶段,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刚刚启动,远未到波及一家专科医院的程度。作为天津市糖尿病门特病定点医院,患者源源不断,仅靠惯性就可以毫无压力地生存和发展。

因此,当陈莉明提出建设新院区时,不少老员工持反对态度。“日子过得好好的,折腾什么?”他们担心建新院会使医院负债,奖金受影响,上班交通不方便。

但陈莉明已下定决心跳出舒适区。作为管理者,她必须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眼光。

日后的事实一再证明,陈莉明的决定正确无比。传统内科型医院无论从功能还是覆盖的疾病谱,都日渐无法满足患者多重疾病诊治的需求。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需要眼科,糖尿病足治疗需要骨科,等等。

与此同时,随着药品加成的取消,以内科为主的医院发展受到极大影响;而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慢病首诊在基层,三级医院必须要承担符合功能定位的患者救治。

种种因素影响之下,无论是自身生存发展还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朱宪彝纪念医院都必须要转型发展。

然而转型不可能在朝夕间完成,需要漫长的过程。近年来,朱宪彝纪念医院早就在人才储备和学科建设方面狠下功夫。

如医院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有关政策和制度保障,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加强对学术领军人才及团队的培育,推进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国家级人才的引进。同时,优化和完善适于人才成长的管理和考核机制,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探索医院转型期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2018年,医院突破人才引进瓶颈,获批“人员控制数”单位,引进呼吸内科、神经内科、麻醉科等临床学科带头人6名。2019年,引进重症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8个相关学科高级职称人才10名。此外,还加大基础科研人才的引培力度,落实高级人才年薪制和科研配套经费等相关管理政策,从美国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

有了人才做基础,医院依托大学医院平台优势,陆续开设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普通外科、骨科、妇产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麻醉科、营养科等科室,手术中心、血管介入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内窥镜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也陆续投入运行。

同时,医院不断强化现有学科优势,推进专科纵深发展与横向联合,提升以代谢性疾病为学科优势的综合服务能力。医院通过加强内分泌代谢病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MDT诊疗新模式。如在妇产学科下组建“妇科、产科及生殖内分泌”亚专科团队,逐步实现以点(内分泌代谢病重点专科)带面(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发展目标。

综合医院的学科架构初现端倪,陈莉明仍不满足。

昔日老校长朱宪彝教授带领的天津内分泌在全国叱咤风云,今天辉煌不再,前面的路还很远。“没什么可抱怨的,你只有奋起直追。基础、临床、学科人才方面都是短板,都要去弥补。”她直言不讳。

朱宪彝精神

没有放弃,是因为她始终未敢忘却。

朱宪彝是我国内分泌学科创始人之一、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的缔造者、钙磷代谢之父。他创建的天津医科大学是我国最早实行八年制教学模式的两所院校之一。

陈莉明1985年进入天津医科大学就读时,前三年在南开大学生物系学习,而后在天津医科大学学习。1993年毕业后,她进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进行为期两年的大内科轮转培训。那是陈莉明从医生涯至关重要的两年,“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内科基础,包括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彼时,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2018年“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成为第一名称)刚刚奠基,是中日两国政府合作项目,主要医疗设备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助,天津市政府配套投资了基础建设。

1998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正式开诊,也是在那一年,陈莉明作为其中一员,从此命运与共,再也没有一刻分离。

那个年代,代谢病还是新鲜名词,创建者本想取名糖尿病医院,但糖尿病被认为是富贵病,从意识形态上和当时中国发展形势不符,最后取名代谢病医院。陈莉明认为,创建者很有先见之明,预见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糖尿病一定会成为流行疾病。

但那时,糖尿病患病率远无现在这般高,老百姓对糖尿病不了解,对这家新开业的医院更是一头雾水。那是游医“不打针,不吃药,治疗糖尿病”广告满天飞的时代,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们主打患者教育,从慢病患教起步,教大家如何科学防治糖尿病。

医院刚刚起步,正是用人之际,陈莉明也处在巩固医学知识的阶段,投入其中如鱼得水。“医院给了我一个非常大的平台,你有多努力,就有多大的发挥空间。”

1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院长陈莉明正在与患者细心交谈。

2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举办新院区开业典礼活动。

3 疫情暴发后,朱宪彝纪念医院医护人员积极报名、自愿请战。

4 2019年6月,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整体搬迁至现址天津市北辰区环瑞北路6 号。

她的付出得到回报,晋升没有指标限制,从住院医到主治医,再到副教授、教授,一路畅通无阻。

年轻人有干劲,肯为患者付出,医院有了知名度,科室一层一层开展了起来。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病、糖尿病心脏病等以糖尿病并发症命名的科室一一建立。这在国内属于较早的理念,“我们希望通过高科技、高起点去管控疾病。”陈莉明说。

与此同时,命运的另一个考验也在向她招手。

2005年,作为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一员,她到祖国大西北的甘肃省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从肾病科副主任到一家省级医院的副院长,这样的转变,对她而言是极大的挑战,之前在干部行政管理学院学到的理论知识,这次要实践检验了。

在甘肃省人民医院任职的一年,她受到重用,分管门急诊、科教、医保等工作。在急诊科,她遇到化工实验室爆炸受伤者的救治;在科教科,她参与了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在医保科,她了解了各级医保的管理;此外,还包括院周会的部署与检查,省医新大楼的设计与招标。

这些于她而言都是全新的体验,拥有3000名职工的大型综合医院如何管理,她第一次有了全新的认知。这将让她在此后的管理中受益无穷。

2010年在副院长任上,陈莉明又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进修,在大洋彼岸的8个月中,她完全打开了国际视野,从实验室管理到基础与临床转化,她感受和了解到了最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

从西部基层贫困县区到世界顶尖学府,她经历的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角色转变打下了恰如其分的伏笔。

2012年5月,她被任命为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院长。

如前文所述,那是医院发展最好的年代。但她敏锐地意识到了危机的到来。于是新院区建设启航,转型发展提上日程。

新院建设敏感,是烫手的山芋,陈莉明接过了它。医院没有一个人建过医院,她从最基础的做起,钻研,学习。她跑遍了天津市三年内在建和已建的医院,去上海、广州,逢人便问“建院过程中,你最遗憾的是什么”。女性院长的细腻和谨慎体现得淋漓尽致,水电、钢筋、水泥、电梯等她都一一研究、过问,由此,医院建设避开了大量雷区,节约了大量成本。

医院建成,需要文化内核驱动发展,她想到的自然是朱宪彝老校长。多年来,朱宪彝精神一直激励着她。朱宪彝教授生前留下“四献”遗嘱:献出全部存款建立“朱宪彝奖学金”;献出全部珍藏图书和他的10万多张读书卡片;献出自己的一座私人住宅楼,供学校使用;献出自己的遗体,用于解剖课教学。

作为以内分泌学科立院的公立医院,传承和发扬朱宪彝精神责无旁贷。为彰显、继承、发扬朱宪彝精神,医院从朱宪彝笔记中凝练出“尚德 精研”作为院训,并完善院徽、院色和整体医院标识系统;将医院文化渗透进医院建筑,打造朱宪彝塑像和有象征意义的背景墙,设计完成了纪念医院发展历史的院内水池景观。

在征求各方意见及家人同意后,医院正式以朱宪彝命名,将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作为第一名称。

“以老校长名字命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也是提醒后来者传承他的大医精诚精神。”陈莉明说。

奋战大时代

朱宪彝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员工。

疫情最严重的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内来自朱宪彝纪念医院的护士肖婷在不停地忙碌——打针、喂药、搬运氧气瓶,她虽是年龄最小的队员,却深受队友和患者信赖。

天有不测风云,在后方,肖婷的父亲突发脑梗被送入医院抢救,不幸辞世。母亲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她,因为她的精神状况不仅关系自己的安全,更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几日后,多方紧急商议,医院把其父病逝的消息告知了肖婷。她悲痛万分,眼含热泪写下了继续留在武汉战斗的请战书。

陈莉明讲述着整个事件,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她一定对很多人讲起过这个故事,因为它代表着医院的精神,也代表着医院的未来。

疫情暴发后,朱宪彝纪念医院医护人员积极报名、自愿请战,医院先后组建4批次援鄂、援海河医院预备方队,共派出10名护理人员和3名医生奔赴抗疫一线,支援武汉和海河医院医疗救治工作,并组建2批次发热门诊医疗队伍,全力守护人民健康。同时,选派院内专家参与海河医院确诊病例会诊任务。

抗疫充分体现了医院的责任和担当,在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大时代背景下,朱宪彝纪念医院也在彰显着时代赋予的使命。

为给患者提供全程、个性化、贴心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陈莉明近年来着力打造具有自己医院特色的“三一照护”糖尿病诊疗模式。

具体来讲,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医疗大数据技术,将院内院外、线上线下、三甲社区有效结合,通过医生、患教师、营养师以及运动教练的团队协作,对患者血糖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院长语录

没什么可抱怨的,你只有奋起直追。基础、临床、学科人才方面都是短板,都要去弥补。

医院给了我一个非常大的平台,你有多努力,就有多大的发挥空间。

以老校长名字命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也是提醒后来者传承他的大医精诚精神。

“三一照护”模式中,各方分工协作,以医生为核心的糖尿病照护团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和照护计划,解决疑难杂症;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照护师团队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其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指导;提供全天候支持、服务与追踪的院外健康照护师团队通过与糖APP帮助患者解读相关问题,及时发现患者血糖异常,跟踪患者病情。

除了团队通力合作,完整的诊疗流程也形成了有效闭环。诊前患者使用智能血糖仪和与糖患者端APP进行血糖自测,可以上传自己的饮食运动情况,并进行复诊预约;诊中医生使用与糖医护端查看患者自测数据和化验结果,给予患者个性化的诊疗方案,照护师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诊后患者与照护团队的连接由院内延伸至院外,使用与糖患者端APP进行问医,并在APP发现板块观看患者教育多媒体视频和文章。

事实证明,“三一照护”模式可以显著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12个月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三一照护”后,控制率由基线的35.8%提升到72.3%,空腹血糖由基线的8.34mmol/L降低为6.8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由基线的11.14mmol/L降低为8.29mmol/L,与常规治疗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对朱宪彝纪念医院而言,“三一照护”模式价值远不止于此。慢病全程管理新模式在增加患者依从性、提高看诊效率、打造医生科室品牌、助力科研学术等方面都带来了积极影响。

此外,医院还落实长处方等政策,方便慢性病患者。2020年,医院完成互联网医院营业执照申请、功能建设、云服务调研、安全评级等工作,获批天津市首批互联网医院,在持续探索互联网诊疗服务新模式方面,医院将迈出更大的步伐。

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朱宪彝纪念医院位列全国专科医院(无手术组)第三名,面对这一优异成绩,陈莉明直言其仅代表过去,医院当前在向综合医院转型,新的考核中,成绩一定会有很大变化。

她透露,“十四五”时期,医院的目标是打造区域临床中心。“没有人下达过这个任务,这是我们的愿望。”

回望过去,朱宪彝精神熠熠发光,展望未来,新的蓝图清晰可见。从过去到现在,陈莉明个人命运始终与医院命运紧密交织,未来她仍将与医院并肩同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