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才是互联网医疗征途的星辰大海,只有借助智能化技术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互联网医疗在当今市场上博足了眼球。引爆于新冠肺炎,沸腾于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医保”及“互联网医疗+首诊”,再伴随近期互联网医疗第一股大换血,互联网医疗接着是要亡于“低频+商业模式”,还是“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近期,左手医生通过对各大合作方的高密度走访,与众多行业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我们深深觉得,只有智能化应用和分级诊疗才能真正助力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探索从最初在线咨询到复诊续方,整体已有七八年的历程。受益于互联网医疗政策的放开,第三方平台率先尝试建设互联网医院。伴随智慧医疗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推动,公立医院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目前,各种互联网医疗的医保支付等利好政策,对公立型互联网医院及第三方平台型互联网医院都利好吗?
答案显而易见,即对公立医院利好,对第三方平台中短期利空,但未来长期对生存下来的第三方平台利好。
依托于自身实体机构带来的医疗资源(医生、品牌、医保等),公立医院在政策借力上会更有优势。在医保属地化管理的约束下,第三方平台基于互联网特征去服务全国患者,短期内很难有突破性进展。
从医保支付方角度讲,他们对公立医院的信任程度在整体上是要高于第三方平台的。医保支付方真正关心的不是线上线下问题,而是支付给谁更放心的问题。如果第三方平台想在支付上获得突破性进展,一定要在“省钱”方面拿出切实有效的证据来获得信任。而切实有效的证据,一定是基于互联网特征的智能化应用的推进,通过AI能力来降本增效,进而达到“省钱”的目的。
不难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大量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将会由“质优价廉”的公立医院提供。全国2万多家公立医院在建设互联网医院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开业大酬宾”的形式源源不断地注入“质优价廉”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也给承建互联网医院的信息化厂商带来一定收入。
依靠互联网医疗努力做商业化的第三方平台,不仅会在资本环境严峻的情况下面临公立医院的冲击性竞争,还有可能遇到公立医院限制其医生在第三方平台执业的“釜底抽薪式打压”。这些冲击对互联网医疗本身来讲,仅仅是开始。
现实中,不少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建设起来之后转到医务部,并没有很好运营起来,面临着线上、线下反差极大的尴尬局面:相比每天线下七八千门诊量,线上问诊量仅有七八十人次。
究其原因,一是现有互联网医疗效率极低,医生在线接诊,需要花费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进行文字沟通,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诊中、诊后服务脱节,没有培养患者就医习惯,没有用户黏性,“用完即走”是患者典型行为;三是大多数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的医生是免费线上接诊,缺乏动力。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的本质还是要回归医疗,互联网只是一种连接方式,各参与方要做的是,针对这种方式扬长避短,围绕医疗本质,利用智能化技术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复制。
我们提供了互联网医院定位的新思路和新方案,得到很多医院的共鸣。以提升医生的在线接诊效率为例,医生和患者面对面线下沟通的效率远高于线上图文或视频交流。如果使用左手医生的智能预问诊系统,可以大幅度提升医生在线接诊效率。该智能化应用可以在医生和患者直接沟通之前,由AI医生先接诊,AI医生会采集患者主诉及病情描述,引导患者拍照上传历史病历报告,整理分析后汇总给真人医生。此举可以帮助医生在线接诊时至少降低60%的劳动量。不仅如此,预问诊系统在患者发出需求时即刻响应,在医生阅读患者报告时,还可以智能化推荐医学患教内容给等待中的患者,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提升患者的满足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智能预问诊系统成功地帮助武汉市同济医院、301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等众多医院,极大提升了医生的线上接诊效率。
针对患者黏性方面,国家政策也在持续引导医院为离院患者提供健康促进服务。在院外服务过程中,一方面通过院外干预提升患者康复效果,同时也以采集患者结局报告(Patient Report Outcome, PRO)来支持医院临床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化应用是最成功的解决办法之一。
互联网医院在初期一定是从服务入手,对门诊患者进行延续性的诊后康复指导、用药指导、患者教育、随访管理、复诊、复查等服务,让患者体验提升的同时把互联网医院最大化地使用起来。
图1 诊后引入AI 医生以标准化方案持续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医生服务效率
通过诊后的健康管理闭环设计,把在线问诊、在线续方等融入进来,完成线上使用闭环,患者无形中被引导,培养成线上使用习惯。如此一来,互联网医院通过诊后服务的延续性,获取私域流量(线下门诊量)的线上转移,积累第一批巨量的种子用户。
诊后管理服务,通过人工肯定无法达到理想状况,因为需要大量人力成本和培训管理成本。我们提出引入AI能力,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医院,让AI医生来承接这项工作。AI医生可以一对多、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对患者进行诊后的个性化康复指导、用药指导等一系列诊后服务,有效增强患者黏性,达到盘活互联网医院的目的。
但是在现有体制下,我国现阶段医保只支付医疗,不支付健康管理。所以诊后患者管理环节一定要让患者有显著性获益,进而提升患者及医保支付意愿,获得持续发展动力。
另外,提升医生在互联网医院上接诊的积极性,这是公立医院绕不开的挑战,也给第三方平台一些机会。对于提升医生积极性,引入市场定价机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如果能通过智能化应用,让医生接诊过程只须动动手指,判断机器给患者的答复对不对就可以完成接诊,在“价廉物美”的要求下,不会影响医生的诊疗动力。
抛开互联网医院的类型,我们认为互联网医院未来的真正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帮助实体医院更好地优化线下诊疗流程。在国办发〔2016〕33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在国卫办医函〔2019〕236号文件中,更是将此以“智慧服务建设”的方式写进政策中。
我们认为,虽然目前流行的智能导诊、在线挂缴查、信息推送宣教、在线咨询等服务是整个智慧服务的建设核心,但其本质上还是把相关服务从线下照搬到线上,并不能真正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
互联网的特点在于在时间上前置和空间上并发。在左手医生的合作医院内,我们已经感受到,结合互联网医院,智能化应用给医院带来运营上的高效提升。比如我们去帮助医院优化就诊流程:患者线上挂号后即可收到AI医生的预诊行为,快速采集患者的病情信息;传到医院端,交给科室的值班医生,由值班医生和AI协同给患者提供就医指导,甚至给患者开具最基础的检验检查;患者就医前,手机上已经生成一个完整的就医指导甚至就医步骤,他到医院后可选择先去自助机上刷卡缴费,做过基础检验检查后再去见医生。
据统计分析,上述优化流程不仅仅可以提升患者就诊效率,医生资源也可以节省1/3以上。在传统医疗行为中,医生见到患者之前由于不知患者病情是无法下达处方的。借助互联网的时空效应和智能化技术,医生在见到患者之前是可以获得患者病情的。这种优势可以极大地帮助医院做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还比如,左手医生正在建设中的一个项目,将要帮助某区域更好地优化医疗资源分配。虽然现在该区域已经建立了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方便了患者在线挂号,由于现有号源是靠抢的,并没有实现价值最大化。对此,左手医生建议平台拿出10%的医疗资源,按需分配给真正有需要的患者。在有些患者没有挂到目标号时,他可以申请绿色通道,按要求把病情及历史报告提交给AI医生,AI医生经过分析判断,对比绿通要求给患者分配号源。
再进一步延伸,我们认为目前以“向上转诊”为手段的“分级诊疗”是无法有效开展的,原因在于医疗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基层医生很难精确地把患者转到合适的上级。在欧美国家,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无论是看专科医生,还是全科医生,诊疗方案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我们现有医疗环境下,这还是有些距离。但在未来,智能化应用是可以实现的。患者需要就医时,他只需要把自己的病情告诉AI医生,AI医生即可精准给出就医建议。这不仅可以避免患者“升级打怪”般就医,还可以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在未来一段时间,大量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将会由“质优价廉”的公立医院提供。
第二,承载诊后的健康促进业务。健康管理的赛道近十年几经波折,一直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原因可能有:首先,针对健康人群,反人性的健康管理是没有市场的;其次,对第三方健康管理机构而言,获客难,获得患者的信任更难;再次,健康管理的手段仍以督促咨询教育为主,不能产生实质价值;另外,现阶段医保仅为医疗行为买单,还不会为健康促进行为买单。
伴随着互联网医院的兴起,这一局面或将有所改观,尤其是针对诊后人群的院外指导依从性整体会好一些。患者离开医院后即刻衔接院外管理任务,可以获得医生的指导和处方,获得感更强。在支付层面,借助药险互动也给互联网医疗商业化带来一些机遇。在这个环节中,智能化应用的目的是提升医生效率,提升患者黏性。
在诊后管理环节,左手医生通过疾病管理这个产品,同头部三甲医院的重点科室合作,已陆续在胃癌切除术后管理、痛风管理、哮喘管理、关节置换管理等场景获得很好的反馈。
智能化技术除了在服务内容上能达到一个质的变化,在服务流程中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如何便捷地把患者从线下拉到线上,如何更好地衔接线上线下的医疗服务,这些问题值得持续探讨。
第三,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始终贯穿在各项医疗政策的关切中。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人立刻想到,把智能化应用投入到基层,给基层医生配上人工智能设备,提升他们的能力,进而缓解医疗资源紧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我们的探索经验来看,这条路可能并不是最优的路径,有可能仅在某些地区或者场景适用。
从数字上看,中国的三级医院医生通过高强度的执业劳动解决了超过50%的门诊需求,整体医疗资源并不缺。对于就医群众来讲,他们缺少的并不是普通医疗资源,而是优质医疗资源。
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未来可以真正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优质的医疗资源是稀缺的,只有通过智能化应用来复制专家经验,加大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政策放开,让“互联网+首诊”变为现实。
如何去管控互联网医疗首诊的风险,这也是需要智能化应用的推进。比如,针对部分病种先放开,让其医疗风险无限接近于线下、让AI医生参与风险管控等。左手医生后续会进一步介绍,如何利用AI医生来保证互联网首诊的低风险甚至零风险。
作为一家医疗AI创业团队,左手医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医疗创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模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于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去复制优质医疗资源,增大医疗资源供给,进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互联网医院,恰好是技术创新最佳的孵化场所。
智能化应用好比是生产力,其本质是促进线下医疗资源在线上更高效地服务患者。互联网医疗的使命并不是简单地方便患者就医,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才是其征途的星辰大海。不管哪个方面,依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无法健康推进,只有借助智能化技术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