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医共体疫情“大考”

时间:2024-05-11

面对县域疫情防控,医共体究竟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又暴露出了怎样的困境?

旨在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县乡村一体化服务体系的医共体,第一次迎来全面的严峻考验。

众所周知,医共体建设初衷和思路非常明确: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服务对象从患者转向辖区全体居民,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很显然,这样的功能定位与疫情联防联控的思路高度契合。因此,疫情发生后,医共体在战“疫”中的表现就颇受关注。

县域疫情防控对医共体建设无疑是场“大考”。医共体究竟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又暴露出了怎样的困境?

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当全国目光聚焦武汉时,广大县域和农村地区正承受着巨大压力:乡村群众缺乏防疫经验,节后留守儿童和老人比例增加;返城务工人员流量加大,流动人员管理难度增加;很多乡镇卫生院和村医不具备开展预检分诊、筛检和隔离的能力,防控工作强度和压力极大。

一句话总结,乡镇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线,但能力不足。

危急关头,定位促进医疗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共同提升的县域医共体被县级党委和政府赋予重要使命,成为县域内疫情防控的最主要抓手。作为医共体总院长和法人,县级医院管理者被委以重任。

一位不愿具名的县级医院管理者告诉记者,传统模式下,县级医院院长只管理一家医疗机构,只考虑前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医共体模式下,尤其是此次疫情防控中,县级医院主导的医共体要对全县居民健康负责。“总院长在医共体内扮演着卫健部门负责人的角色,很多时候直接听命于党委和政府。”

非常时期的非常规举措,显示出医共体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基层防控形势的严峻。

非常时期的非常规举措,显示出医共体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基层防控形势的严峻。

“医共体单位和县级医院处在同一条战线,工作出现纰漏,会产生严重后果。”长兴县人民医院执行院长、医共体集团院长马岳峰直言,他最担心和关心的是成员单位的防控意识和防控能力,因此疫情发生后,医院第一时间派出8名副院长,分赴8家成员单位(乡镇卫生院)和84个站点对疫情防控进行全面督查。他自己也花费了大量精力指导、督查基层工作,年前跑遍了每一个成员单位,年后又跑了一遍。

基层防控意识和能力薄弱,整合资源、分工协作、培训指导等就成了医共体推进联防联控的重要举措。

疫情发生后,浙江省德清县医共体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成员单位人财物资源,确保一线医护人员和重点岗位得到有效防护。出现确诊病例后,疫情防控任务陡然增加,储备物资迅速消耗,当天医共体就紧急调配N95口罩、防护服、防护面罩、消毒液等物资到发热门诊、住院观察点和隔离病房,确保有3天用量。

在贵州锦屏,在对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转运过程中,全县所有120车辆由县医共体120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和调度,确保不因转运产生二次感染。资源的有力整合,为隔离观察和医疗救治提供了保障。医共体集中3家县级医院最强业务骨干组成医疗救治专家组,调配3家县级医院最新医疗设备到县人民医院ICU备用。同时,用3天时间改造中医医院区,建成72张床位的临时隔离病区。医共体指导、督查所有县乡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流行病学入村入户调查等工作有序落实到位,改变了以往医疗机构各自为政、行动迟缓、工作落实不到位等现象。

1 加入医共体后,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得到提升。

2 基层防控意识和能力薄弱,整合资源、分工协作、培训指导等就成了医共体推进联防联控的重要举措。

在山东兖州,兖州区中医医院接到政府命令后,36小时内将医共体漕河院区改造为具有50张床位的隔离留观医院,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区疫情防控的压力。“36个小时,所有人员、物资全部到位。”兖州区中医医院院长孔庆民介绍,病区改造时,中医院院感、护理、医务科相关科室精锐全部到场,参与谋划和流程设计。同时,后方医院进行人员培训和实战演练,36小时后,20多名呼吸、重症、男护等精干力量集结到位,投入工作。

“紧密型医共体好协调、好共享,遇到大疫等突发事件,总院长一声令下,上下都能全力以赴。若是两个独立单位,我们就属于增援,要对方院长协调,效率不高。”孔庆民如此总结。

事实上,漕河院区过硬的软硬件实力也为承担隔离留观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医共体牵头单位,2013年以来,兖州区中医医院为所辖漕河院区购置了CT、DR、彩超等设备,建立了实验室,各种检查、检验项目一应俱全,所有诊疗业务由中区医院统一管理,医疗服务能力极大提升。

山西省介休市医疗集团理事长樊金荣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撰文称,由人民医院院长担任集团的理事长,可以自主调动整个集团的医疗资源,包括村服务室。全国启动疫情防控以来,山西县域不少医疗集团职能统筹划分,整体联动;人员统一调配,物资统一协调;并推演出了一个县级医疗集团可以承接500到1000名新冠肺炎病人的能力。

构建上下联动防护网

从各地实践来看,通过建立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疫情防护网,实现对发热患者的分级诊疗和全员动员参与,成为医共体内推进疫情防控的主要形式。

医共体内各级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合作、分级诊疗,最终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县域疫情防控链。

如河南省郸城县实行分级隔离,确诊、疑似和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由县级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隔离观察和救治;确诊、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由各乡级隔离点负责集中隔离观察;无发热等症状人员由村医负责协助政府做好居家隔离观察,日测体温2次,家庭消毒1次。

诊疗层面,村医对辖区发热患者进行排查。普通发热患者根据情况选择居家观察或到医疗机构就诊;对武汉返乡发热患者,村医电话通知乡镇卫生院专人专车接患者就诊,并由县级下派专家协助诊断。诊断为普通发热患者,留在卫生院治疗;可疑发热患者,由卫生院专人专车转运患者至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德清县采取了类似的举措,该县卫生健康局局长马建根强调了医共体的专业优势。据他介绍,德清县医共体实行业务垂直化管理,医务、院感等职能部门将业务管理垂直延伸到基层成员单位,统一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服务流程,在抗击疫情中加强标准管控、科学救治,发挥了其专业优势。

3 医共体内各级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合作、分级诊疗,最终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县域疫情防控链。

同时,医共体对各成员单位开展诊疗方案、防护用品穿戴等培训和操作考核,累计培训考核7376 人次。

“2月中下旬已经转入到疫情防控第二阶段,不再是严防严控,而是转变为精密智控。”马建根介绍,目前医共体、疾控等82名专业人员组建服务企业开复工专家组、督查组和指导组,主动下沉到企业,指导帮助企业严格落实健康监测、隔离观察、环境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尽早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中,医共体各级医疗机构承担的人员培训、信息排查、核酸筛查、隔离观察、对象护送、医疗救治等全流程形成全县一盘棋,落实过程由县医共体医院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统一标准、统一指导、统一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

长兴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最早“报告人”就是来自医共体内的基层管理者。

1月23日晚,从武汉探亲归来的杨某乘坐高铁返回长兴,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龙山分院副院长陈志光跟进了解了其基本情况。1月26日,在对杨某的电话随访中,得知其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陈志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刻通过微信向其发送了相关注意事项,并第一时间将杨某的发病情况,以报告形式向医共体集团专家组发出会诊请求,不久杨某被转运至长兴县人民医院接受检查。此后,他被确诊为长兴县首例新冠肺炎病例。

杨某被确诊后,陈志光立即安排人员,全力配合小区消毒工作,一直持续到凌晨1点30分。清晨6点多,他又主动承担起给隔离区居民送早餐的任务……正是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警觉与细致工作,有效阻止了疫情的扩散。

自1月23日以来,陈志光和他的公共卫生团队累计排查来长兴人员400余人,坚持每日两次随访,合计发出20余份病情速报,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医防融合难题待解

此次疫情防控中,不少医共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县域内存在的县级医院能力不强、基层普遍缺乏防控能力、医疗公卫两张皮等问题也异常突出。

近年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强调的是家庭医生签约和慢病管理,而忽视了急性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建设。慢病防治方法显然无法应用到急性传染病的防控中,疫情暴发后基层医疗机构“手足无措”就在所难免。

疫情防控中,尽管医共体内各单位可以有效整合资源,但传染病防控专业机构疾控中心却并未在其中,双方各自为政。各地举措中,疾控系统与医疗系统的交集主要为前者指导乡镇卫生院等工作,基层医疗机构则开展消杀和密切接触者的体温检测等工作。

郸城县提供了双方更紧密合作的样板。疫情发生后,该县疾控中心分别向四家医疗集团派驻疾控专职副院长,指导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疾控副院长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集团医院、乡镇卫生院预防知识的普及、为卫生院人员和村医的培训、指导、疾病流调、消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这样的合作样本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并不多见。有鉴于此,专家建议将区域医疗中心与区域疾控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合到同一个责任共同体和服务共同体,同时将预防、医疗、健康教育等医疗卫生方面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整合起来,进行集约化管理,根据业务需要组建“大团队”方阵。

樊金荣也对医防护融合提出了建议,他认为要借鉴县级妇幼保健院保健和临床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建立防疫与临床相结合、战时与平时工作相结合的模式,在疾控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县级传染病院,成为抗击较大疫情的人才和资源蓄水池。县级疾控中心应该真正成为县域医共体的一员,依靠县域医共体丰富的人力和设备资源,才能有更强的实力应对复杂疫情。同时,调整疾控中心的业务项目,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交给县级人民医院,真正做到防治结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医防融合的目的最终是要回答医共体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应该怎样发挥作用,以及从科学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出发,应该具备怎样的结构和功能。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服务体系研究部副主任黄二丹在一次公开视频会议中做了梳理和总结。

一是利用医共体政策转承县域卫生治理、整合县域卫生资源。此次疫情防控中,不少县域健全医共体疫情防控组织保障,如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领导小组;完善组织架构,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组、护理救治组、院感防控组、院前急救转运组、流行性病学调查组、药械保障组、保卫保障组等专组;发挥医共体资源整合作用,做好疫情防控所需的医用口罩、隔离防护服、药品、器械、耗材、销毒制剂等物资储备,确保防控物资合理分配,保障基层一线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医疗物资需要。

二是建立医共体公共卫生部,逐步规范县域防疫工作。在医共体层面成立公共卫生部;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的牵头作用,强化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和指导职能,同时对防控力量薄弱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安排支援力量,充实基层防控能力;通过“以战练兵”,促进医共体内部成员单位协同有序地开展工作,切实有效提高县域医共体的整体综合疫情防控能力。

三是整合县域信息系统,作为医防结合的关键点。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县域卫生信息结合起来;完善本次疫情重点人群的监控信息,逐步为老年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医养护一体化服务。

四是在医共体架构下提出县域健康服务现代化的可行机制。包括疫情防控的信息化管理;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网协作模式:发布指南、网上培训、辅助诊断、第三方检验等;慢病患者居家管理。

五是在医共体架构下提出疫情期间医保支付新方案。主要为有效推进整体按人头打包支付;创新慢病管理患者的支付方式;医保经费向疫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倾斜。

各地亮点经验盘点

1 福建省三明市

三明市成立“医防融合办公室”,使疾控中心真正成为医共体的一员,能有效助力疾控中心与医院功能互补、资源整合。疫情防控中,医疗机构发挥发现病例的前哨阵地作用,负责发热病例排查、识别疑似病例工作;疾控机构强化对医疗机构监测预警的指导,规范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的监测报告,双方联合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2 安徽省阜南县

阜南县利用前期医共体改革构建起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网络,从疫情防控经费财务统一预算,到药耗物资统一调配,从县、乡、村医护通过医共体信息化远程统一培训,再到疫情整体作战、系统监测督导,充分发挥“人、财、物、信息、管理”等统一优势,调动包括疾控、县卫生健康综合执法大队等整个卫生健康系统协同作战,展开县域医共体立体化疫情防控,构建了村医排查、乡镇监测、预检分诊,县医院留观诊治、转诊有序的分级防控工作格局。

3 湖北省秭归县

秭归县人民医院呼吸、感染、儿科、放射、检验等科室组成专家组,通过远程平台协助乡镇卫生院排查病例,通过互联网有效解决基层院诊疗技术、人力资源紧缺等问题,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的确诊速度。

4 山西省怀仁市

怀仁市医疗集团通过紧急征用乡镇卫生院,配属发热定点医院作为定点隔离病区,并由集团出资进行施工改造,保证了医疗疫情防控需要。

5 广东省高州市

高州市医疗远程会诊中心通过网络联结全市26 家乡镇卫生院、5 家卫生服务中心、439 个行政村卫生站建立了“村医通”,覆盖高州40 万人口。“村医通”负责指导镇村医疗机构诊疗,缓解县级医院压力,避免交叉感染。有439 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村医通”,分别由2 家“三甲”医院的党员医务人员任群主,免费答疑,引导群众做好防控工作。现已推送新冠肺炎防控指引和相关知识50余篇,解答疑难问题1600 多个,收到很好的效果,切实增强了基层防控能力,做到了“小程序、大能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