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定位名科名院,一切为了区域百姓健康,做实县域医联医共体,未来才更为可期。
2019年6月30日,随着最后一位患者安全转移,有着70年历史的安徽省灵壁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灵壁人民医院”),顺利完成整体搬迁。
在老院区大门前,灵壁人民医院院长王浩和站好了最后一班岗的员工们合了一张影;下午,在新院区大门前,他又召集更多医护人员再次合了一张影。
这两张照片,将成为医院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一所医院的顺利迁址,实现诊疗安全和平稳过渡,首先反映的是医院班子的管理能力,全员上下的协同合作能力,也代表着过去的文化积淀,更预示着医院未来的发展前景。”忆及近一年前的一幕幕,王浩感慨。
在他看来,从搬入新院区的第一天起,甚至在搬迁的前几年,医院各级管理者身上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应预见医院未来发展内涵,不断创新。“尤其是县级龙头医院,应该深刻体会健康中国战略,应地方政府之所盼、地方民众医疗福祉之所需,建好智慧化、人性化、未来化的新型医院。”
站在灵壁人民医院正门前,浓厚的徽派人文气息迎面而来。
这座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农业大县的龙头医院新院区“场面”恢弘:穿过院前广场,正对高大的门诊楼,其两翼分别为行政楼和后勤楼,门诊楼后医技楼两侧,旁支分出感染和儿科大楼,最后方则是病房楼。多栋围合建筑之间,绿树掩映,花草芬芳。院区后方,是穿城而过的潼河。
“园林景观与传统建筑文化融合,园林景观与医院建筑融合,园林景观与地质地貌融合,园林景观与人文医疗文化融合。”王浩介绍,这是医院最初设计时“定的调”,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很早预想到了为区域百姓提供更为美观和人性化的医疗场所:借用徽派园林典范来处理现代建筑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依功能性、视觉愉悦和空间性原则,设计了独立景观,各诊疗区域之间互通快捷,又不互相干扰,人与环境达到相融和谐的境界。“尊重了医院原有地形,将规划范围内的潼河打造成景观河,为医院增加了滨水景观亮点。”
2017年3月前,王浩是县里一家乡镇医院的院长。是年3月29日,进入现医院老院区,任副院长,主持工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新院区的规划和主体建设是医院此前领导和地方政府努力的结晶。”王浩的话语中透着感激。
王浩也栽树。2018年,在他提倡下,医院多个区域栽种了多片红树林、香樟林和竹林。新院区西北角有一个小土山,王浩号召医院每名员工种上一棵树。“目的是让员工更有向心力和团结精神。”将潼河流段纳入医院整体景观的一部分,是王浩争取来的。“有山有水,可看春树发芽,秋叶落下,草坪一片葱绿,香樟大道静谧。这才是医疗与人文关怀融合的感觉。”
“园林式现代化智慧医院”,这是医院最初的目标,也是接过指挥棒后,王浩两年多以来努力的方向。
搬到新院区办公之后,王浩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必定抽时间在各诊疗区走一走。“要看看哪里做得不到位,哪里有漏洞。”他要看的,是有哪些患者来医院,都想做什么,各科室门前有多少人。“院长,要抓大事,小细节也要敏感捕捉,及时应对。”
医院门诊楼和急诊楼在一起,分隔科学。一楼大厅前方,有一个容纳800多平方米的学术报告厅,一个健康体检中心。“从以前的以医疗为中心,到现在的以健康为中心,这是新型院区布局的战略调整方向。”
资料显示,灵壁人民医院新院区总投资9.8亿元,占地面积267亩,17.5万平方米。一期床位1350张,二期450张——二期是那栋儿科楼。
灵壁人民医院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成立时,医院占地50亩,“危房”存量8000平方米,整个院区面积小,ICU、产房在一处,流程不科学,内外环境差,交通不便。“政府、社会、医生都不满意。”这成为县政府力推新院区建设的重要原因。“老院区之前的神经内科诊区都是平板房,有省里的领导来看过,说走过全国都没见过这样的‘战备’医院。”
2009年,医院新院区建设立项,于2012年开工,2016年封项。“医院建设借力新医改东风,但因建设时期较长,相关国家适用标准不断变化,急诊、消防、环评等评定标准影响下,项目中间也经历了多轮次的整改。”
在王浩看来,设计精准化、布局合理化、设备高端化、设施标准化和建设集成化,是现代化新型医院和新院区建设的主要理念。而在这些规划理念下,各方必须积累海量数据,因地制宜。“相对基础建筑专业,医疗专项更为复杂,涉及大量医疗设施知识和定位。”
幸好,在老院区,王浩和院领导班子守住了这一战线。“改善患者体验,提效率降成本,这是无论在老院区还是在新院区都必须坚持的底线和重要考量。”
17.5 9.8 1350 450万平方米亿元张张灵壁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总投资占地面积一期床位二期床位
采访过程中,王浩将多达300余页的一本“搬迁方案”摆放于记者面前。
1 工作推进会成为灵壁县人民医院搬迁前的常规操作。
2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留影。
1 搬迁前,部分员工在老院区门诊楼前合影。
2 搬迁后,医院部分工作人员和指导搬迁专家组成员在新院区合影。
一所医院从老院区搬到新院区,不只是物质资源的异地调动,更是全员工作理念更新的好时机。
灵壁县人民医院的整体搬迁过程,历时三个多月。“中间首要考虑的是住院患者安全和常规患者的诊疗方便,再加之员工因之而动,各项工作模式和方式的转变,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
为此,医院提前成立了多个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全体员工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病区搬迁安全,有序进行。
先搬的是门诊和若干“风险较小”的科室,“先小科后大科,先轻后重”,深入评估,力求患者在看完门诊后,在新院区可“无缝对接”。为此,医院租用了两辆大巴车及时接送;设备先搬,宣传先行。保障患者“知情”,设备及时应用;前期准备工作做足后,后期的急诊和住院患者的诊疗已有了充足保障。
“县委县政府在这一阶段的支持至关重要。”王浩表示,搬迁过程中,新院区各科室必要的“空转”期内,氧气、水、电、车辆等资源的投入巨大,此过程中,县委县政府派出副县长牵头,重点协调各方资源。
“三个月间,新院区设备经历了五次空转,只为医患安全。”王浩感慨,此前他考察过,相对于灵壁县所属的宿州市友院新院搬迁过程,此次新院区整体搬迁更快。
最令他感慨的是,院区搬迁后,医院门诊和急诊患者几乎未见减少;最令他欣慰的是,医院有了三大转变。一是搬迁过程中,医院各科室主任成为“总设计师”,科室管理职能经历了重大转变;二是在同步进行的“6S”管理战略下,各科室清洁、安全、规范等质量明显提升;三是各科室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得以蜕变。
“工作更规范,才能让差错更少,成本也控制得更好。”自2017年3月至今,王浩每天保持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早上六点半到医院,梳理完之前一天的工作,吃过早餐后,召开职能科室例会。2019年,此类会议召开多达50余次,几乎每周一次。
搬入新院区后,王浩最关心的是相比在老院区,各员工新的工作风貌和态度。毕竟,“在新家,要有新规矩”。如何在新的智慧建筑里,做实新的智慧医疗,成为他的新关注点。“新院区的新设备,要第一时间学会使用;新的信息化系统,要第一时间掌握。”
在原有规划下,王浩强化了新院区各功能楼的一体化效应:以人为本,为使患者方便,整体化设计多诊区与病区的病房与管井门,以徽派水墨画内容提升医院整体品位与人文氛围;在各病区设立家属休息区和衣物晾晒区,方便患者家属的同时,为医院建筑整体外立面提升整洁美观效果;病房内,实现病床标准化、输液椅标准化、自助设备标准化和分诊叫号设施标准化。
“智慧型医院,最终目标是实现管理信息化、流程最优化、楼宇智能化、服务高效化和医疗智慧化。”医院在引进最新的磁共振和直线加速器等国内高端设备和流水线后,还从信息化管理角度出发,努力实现以上目标。
2019年,医院还联动上海长征医院等,建立了县域心脑血管慢病全程管理,烛光妈妈APP电子信息管理和患者教育机器人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区域医疗数据的整合和标准化建设。
“利用相关技术做好慢病管理,这是灵壁的特色和品牌。”近年来,王浩在全国多个医院管理和专科论坛上,介绍了医院经验。“作为县级医院,心脑血管、肾病、消化内科相关疾病的诊疗和病案管理,正成为我院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在王浩看来,当下及未来,“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最为体现县级医院的水平和工作成色。”
搬到新院区不久,王浩请到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的王一方教授为全体员工上了一堂课。
课上,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一所“新医院”如何成为适应未来的医院、有温度的医院。“新院区内,不只是有大楼和钢筋,更要有情怀。”
未来怎么做?要不碰红线,守底线,做强医共体。
王浩认为,以适应未来需求为中心,医院将持续拥抱技术,进行前置预防,提供主动的健康管理;通过云计算,实现医疗诊断的精准化和个性化,也要响应政策,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目标。
他表示,未来两年,医院将建设急救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六大中心,努力实现两年内创三级综合医院的奋斗目标。
“当然,并非有了梧桐树,就一定能引来金凤凰。”在王浩看来,一所位于中部的县级医院,要吸引优势学科资源和人才并非一蹴而就。有压力,就要做强内功,建立更为完善的院内绩效机制。唯此,才能吸引更高层次人才前来。
医院当下的目标,是打造一到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七个市级重点学科。“任务很重,但只要遵循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因地制宜,做好自己,就可预见未来。”
2020年1月22日至今,灵壁县人民医院共接诊发热患者近4000例,打造了“患者零死亡、密接人员零扩散、医护人员零感染、院内感染零发生”的县级医院疫情防控新范本。
“定位名科名院,一切为了区域百姓健康,做实县域医共体,医院未来可期。”王浩最后表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