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练科研内功 诊科研顽疾

时间:2024-05-11

医院的综合发展好比“习武”,而科研则是医院练就“独门武学”的一门内功。

青海省人民医院始建于1927年,是青藏高原上成立时间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和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在青海省委、省政府领导及省卫生健康委指导下,医院立足高原、转变思路、创新发展提出“科技强院”的战略目标,以建设高原转化医学中心(高原精准医学中心)为平台、以开展“菁英讲坛”为突破、以开设科研“门诊”为契机助力医院科技创新。

近年来,医院先后获得科研成果383项,其中国际领先2项、国际先进18项、国内领先131项、国内先进168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45项。承担国家第27届(共计六届)南极科考任务,获国家海洋总局嘉奖。

2005年,医院高原病专家参与制定了慢性高原病(CMS)诊断标准——青海标准,由国际高山医学协会(ISMM)向全世界正式发布;2012年,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高原缺氧预处理提高脑储备力的研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杂志封底以《青藏高原排名第一的现代化大型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专题报道了医院;2014年,医院参加在意大利举办的第十届国际高原医学会议,医院专家代表中国做了《青藏高原医学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医院高原医学临床研究成果受到世界高原医学界的瞩目。

多管齐下培育人才

在青海省人民医院院长张强看来,医院的综合发展好比“习武”,而科研则是医院练就“独门武学”的一门内功。所谓内功即是不依赖外界,靠自身发出强大的爆发劲,习武强身如此,医院发展亦是如此。因而,培育高端科研人才,才是医院长足发展的源动力。

医院多方调研、不断学习、出台政策、总结经验凝练出“培育科研思维、释放创新活力”的工作思路,同时注重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前瞻性、群众性、实效性、动态性,实行医教协同、医研一体的发展模式。在科研人才梯队建设上,青海省人民医院按“四步走”层层递进、不断优化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和科研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文化层面,青海省人民医院特色文化折射“严谨求实、仁爱奉献”的精神。

二是政策层面,为提高临床医务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积极性,医院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出台科研基金、科研奖励、经费匹配、项目管理等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奖励奖金的引导性优势效用。

三是平台层面,医院成立中国工程院吴天一院士工作站、青海学者赵生秀专家工作站,站在“巨人”之肩助力学术科研,发挥榜样优势带动创新创优。此外邀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苏州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等国内外院校知名专家,举办专业面广、形式内容丰富、学科交叉融合的菁英讲坛、护理学术周、院长校长论坛、如何撰写国自然项目标书等系列专题讲座。

四是协同创新层面,医院成立“青年医学人才”联合会,通过科研思维启迪、转化医学训练营、演说训练等活动,为医院中青年医学人才搭建“学术交流、经验分享、思维拓展、科研基本功训练”平台,并与法国卫生部、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法国亚眠医院、德国马格德堡大学附属医院开展友好协作,定期选派医院骨干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学习前沿理念及专业技术。

通过“四步走”理念,医院逐步把握学科前沿、加强研究学习、提升科研能力、增强科研团队凝聚力,稳步推进工作开展助力科研攻关。

1 科研门诊“望闻问切”助力科研攻关。

2 医务人员赴法国培训。

张强告诉记者,医院利用“PPP”公私合营模式,经青海省卫生健康委批准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该中心重点建设标准化高原临床生物样本库、临床资源深度分析与挖掘平台、生物标记物与药物研发及新药创制平台、诊断试剂与仪器开发平台、分子病理与影像技术研究平台和数字医学平台。围绕肿瘤(包括血液肿瘤)、心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这三大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重大科学问题,各平台相互协作,开展大规模临床转化医学研究,实现基础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为科研人才栽种“梧桐树”,为吸引高端医学人才搭建“栖息地”,共同支撑大科学设施有效运行。

“科研门诊”助力攻关

西部地域辽阔,气候差别明显,动植物种类繁多,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绚丽多姿、富有魅力,形成了极具医学研究价值的天然试验场。但正是由于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为西部医学及科研开展带来挑战。西部地区地质复杂,人口稀少,交通较为闭塞,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如何打破环境劣势,打造西部科研品牌,成为一道困扰所有西部医学工作者、科研工作者的“难题”。

为梳理科研思路,明确研究方向,针对科研中棘手、共性“顽疾”靶向施药,青海省人民医院率先面向全院范围开设科研专家门诊(试点)。科研门诊以“利用高原优势,培育科研人才”为初衷,以“当面问诊—点名出诊—定期随诊—愈后复诊”为基本流程,以“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闻”报表设计、数据收集;“问”统计学、数据库建立;“切”科研脉络、研究思路为基本诊断方法,以“引领创新,面向全省”为目标。

张强介绍,该门诊的接诊专家为中组部第二十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借助外来专家研究视野、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策略来打破本省科研工作人员思维桎梏,凭借省外专家科研优势搭建“跨地区学科融合,异海拔科研探讨”交流平台,学习一、二线城市三甲医院科研管理经验,弥补中西部地区科研发展短板。医院充分利用好科研门诊这一有利抓手,解决“讳疾忌医”科研工作申报难、执行难、转化难的恶性循环模式,打造“专家精准施药、打通科研痛点、治愈科研杂症”省内精品科研门诊品牌,积累“青海经验”,为助力“健康青海”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张强认为,四十年来,一批批西部医院从小做大,从大做强,但目前来看,西部地区各医疗机构在科研工作中仍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与其他地区高校建立友好协作联系,形成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为西部医学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实现了人才的“自我造血”;二是利用地理环境特色,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区特色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并逐步建设具有商业价值的细胞库和微生物库;三是将单纯的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协同创新为方式,形成跨专业、多领域、多学科、多维度的科研合作模式;四是利用“互联网+医疗”模式,建立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科研信息化是科研与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医院科技竞争力和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