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华大师 灿若星河

时间:2024-05-11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铭记过往,延续大师风骨,创更鲜活未来。

从最初的儿科精英荟萃,到现今的学科多点开花,时光如白驹过隙,60年后,一朝梦圆。

60载耕耘至今,新华医院培育出众多国内外驰名、在中国临床医学发展史上留下深刻印痕的医学大家。曹裕丰、高镜朗、郭迪、丁文祥、佘亚雄等身先示范的长者,以及沈晓明、孙锟、潘曙明、刘颖斌等学界精英,曾经,也正在规划并践行新华医院的下一个60年。

习史志以警过往,知现今以昭未来。

曹裕丰:创“新华”先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以下简称“新华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南部,以儿科起家,完全由我国政府规划并创建的综合型医院。其建设过程中,曹裕丰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名字。

1957年9月4日,时任上海仁济医院院长的曹裕丰受上海市政府委托,成为新华医院首任院长,至今被誉为“新华之父”。

曹裕丰生于1912年,医学世家,193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进修泌尿外科,获硕士学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救护工作,协助创办上海第二伤兵医院,主持行政和医疗工作。后在上海开业行医,兼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部泌尿外科教师,上海美国难民医院、同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上海红十字会第二医院院长兼泌尿外科主任。

主持创建一所综合型医院,难度可想而知。

首先是创建资金。

史志记载,经历医院最初捉襟见肘的建设,资金仍然告急。在一次院系联席会议临散会时,曹裕丰表示:“我们讨论了多次,也拿不出好办法,我这院长实在太穷了,我们是全国重点儿科系,可否向卫生部申请,请中央支持?”

曹裕丰新华医院首任院长

一周后,第一个报告由曹裕丰签发并上报上海第二医学院,再由上海第二医学院向原卫生部、高教部写了报告。经原卫生部和高教部派人实地调查,批准从卫生基建统筹经费中拨款260万元,投资建设10600多平方米的儿科大楼及成人病房楼。

而这一笔款项,最大限度缓解了新华医院最初儿科门急诊拥挤不堪的困境。

曹裕丰是我国泌尿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从1939年开始从事磺胺类药物治疗肾脏的研究,曾集中总结磺胺类药物治疗引起肾并发症和一例肾并发症死亡病例尸体解剖情况,这也是国际上第一篇关于磺胺类药物治疗导致晶体在肾收集系统内沉淀造成尿路梗阻死亡的报告。该文刊登在美国医学权威杂志《JAMA》上,曾在当时引发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

在新华医院发展史上,曹裕丰最大的功绩,并非学科能力,而在于奠基延续数十年的学科实力。曾立于历史交汇点,行广纳贤才之实,是带头人的胸怀。

“得人才者得天下”。在他的人才攻略之下,远离市中心,位于上海“下只角”的新华医院,陆续引入了广慈医院的儿科主任高镜朗、儿科副主任郭迪、小儿外科主任杨小康、中医科主任丁济南、放射科主任朱大成;仁济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何尚志、心胸外科主任梁其琛、眼科主任曹福康、五官科主任毛承樾;来自第九人民医院的内科主任李丕光、第二人民医院的肺科兼放射科主任朱尔梅等在各自领域大名鼎鼎的专家。

在投身这片热土的专家支撑下,医院“门面”被迅速壮大——大医们带来的精湛医术和人文情怀衍射至今。

“野无遗贤,各遂其志”。曹裕丰曾引用的这一名言,亦成为新华医院接下来几十年引才用人的重要指针。

高镜朗:“泰斗”丰骨

走过一个甲子历程的新华医院,曾经是,亦仍为中国儿科的“黄埔军校”。

自20世纪70年代起,新华医院小儿心血管内科和小儿心胸外科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为北京儿童医院、浙大儿童医院和南京儿童医院等全国数十家知名儿童心脏诊治中心进行专业人才培训,为全国各地公立医院培养了一大批儿科专家,也为我国儿科医学界培育出一片“人才森林”。

在新华医院数十年发展史上,高镜朗成为最知名的一个“符号”。

“南有高镜朗,北有诸福棠。”这句圈中传言,也并非一个传说。

新华医院院区内有一个“镜馨园”,其中立有一尊雕像,是医院儿科先驱高镜朗的塑像。

现今,在新华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都有一座高镜朗教授的雕像。在现海南省省长、儿科医学专家沈晓明看来,新华医院有大师,也有精神传承,院中雕像正代表了新华医院栉风沐雨数十年孵化后的丰硕成果。

高镜朗是新华医院首任儿科主任。1921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校之后,高镜朗来到上海,与颜福庆等先驱一起主持了上海医学院儿科教育,后又赴欧美学习考察多年。1949年后,他出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儿科主任,并参加筹建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与新华医院结缘。

在国家百废待兴的日子里,创建新中国儿科教学事业,这份创业的艰难和坎坷可想而知。

在回忆里,几乎所有新华医院现任领导班子成员和学科带头人均认为高镜朗是儿科医学界的一代宗师。“高主任对患儿的安危时刻关注。在遇到病情比较复杂的患儿时,他的体贴和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高镜朗著名儿科学专家

沈晓明著名儿科学专家现任海南省省长

在现新华医院大儿内科主任张拥军看来,高镜朗等专家,在建院之初,就为医院的儿科事业发展立下了基调。“在高镜朗、郭迪和佘亚雄等老一辈创业者的努力下,《小儿内科学》《小儿外科学》《基础而科学》《小儿传染病学》,这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儿科教材都是新华医院编写的。”

1978年10月,上海市儿科研究所成立,高镜朗担任第一任所长。除此之外,高镜朗牵头成立了生化、血液、免疫研究室和病毒(细菌)实验室,为保障新华医院小儿临床的领先地位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

沈晓明:创儿童健康福祉

很多人知道沈晓明是现海南省省长,但不知道的是,他曾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现新华医院)院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是中国儿童环境医学、发育与行为儿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有关儿童铅中毒的研究,推动了我国汽油无铅化的进程;他有关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研究,使得中国“十聋九哑”的医学难题成为历史。

2000年,由沈晓明领衔的“铅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及其预防的系列研究”课题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课题历时十年,在环境污染对儿童健康影响的基础与临床领域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研究工作,并在全国首创了微量末梢血纸片法儿童血铅水平筛查方法。

他在国内首次将铅对儿童发育影响研究对象的年龄由以往的学龄儿童和学龄前儿童拓展至对铅中毒更为敏感的胎儿。“课题历时十年,可知功夫之深。”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沈晓明的这一研究,为我国儿童的保健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2006年,由沈晓明领衔开展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干预”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他自6年前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再次获得该项殊荣。

这一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操作性强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和干预模式,在上海及全国部分省区市进行推广应用后,显著提高了听力筛查和干预的效果,使大量先天性聋哑儿童能够及早被发现和治疗,显著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医院要始终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敞开奉献至爱的大门。”这是2001年年初,沈晓明在上海市“蓝天下的至爱——爱心全天大放送”慈善系列活动序幕上的宣言。

“那时候,国家很缺训练有素的儿科医生,我只能承担起双倍的工作量,确保每个等候着的病人当日能看完。我一天大约要看100来个病人,苦苦支撑,筋疲力尽”。此前,沈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我半辈子只做了三件事:儿童铅中毒防治研究、新生儿听力筛查研究和儿童睡眠研究。”

在更多人看来,沈晓明的另一重要成绩,则在于推动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创建与发展。2017年年初,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联合成立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

孙锟:打造“千天计划”

进入新世纪以来,历经五十余年的创业,新华医院的儿科在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泰斗”指引和关怀下,已然腾飞,多个亚学科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与此同时,受人才“分流”至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因素影响,新华医院各学科得到了更大发展。

“翻开历史,从希波克拉底到李时珍,崇尚医学、尊重大夫是古今中外渊源不断的民情民意。应该说,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历来具有在大义面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有虚怀若谷、忍辱负重和勇于奉献的品格;有在科学的路上坚韧顽强、兼容并蓄和挑战禁区的优良作风。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好医生’。”近年来,在新华医院“大师课”上,现任新华医院院长孙锟和医院党委书记唐国瑶如此劝诫“入院新丁”。

2018年7月18日,新华医院开展了一项特殊、全国仅有的手术,操刀人之一,正是孙锟。手术对象为一位孕妇,医生要穿透孕妇的腹壁、子宫,直达孩子那颗还没鸽子蛋大的小心脏。“查阅文献可发现,这是亚洲首例单中心独立完成的胎儿先天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宫内球囊扩张手术,可写进医院发展史册。”孙锟告诉记者。

孙锟现任新华医院院长

这一手术,与新华医院数十年来的深厚积淀有关,也与孙锟和更多新华医院人的自我要求和对未来的信心有关。

家族传承,似乎冥冥中注定了孙锟的从医人生。少年时,受长辈影响,孙锟心中便有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气质。在很多人眼中,孙锟果敢干练,思维敏捷,做事踏实的基础上,“喜欢折腾”。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孙锟看来,现在的新华医院领导班子和普通员工,继承了前辈身上的勤奋和创新精神。采访之前,孙锟刚刚结束一次学科答辩。在他看来,未来数年内,新华医院应成为一所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泛长三角区域医学中心,立足上海、辐射全国,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两年前,新华医院启动了“生命早期千天计划”。在孙锟看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了一项惊人的关联:许多儿童疾病和成人慢性病,比如心血管疾病、老年高血压、糖尿病,都可追溯到生命早期,即胎儿至2岁以前。而“千天计划”,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人类重大发育源性疾病的起源,并建立早期干预模式。“这对于提高国家人口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2018年年初,孙锟及团队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研究成果被国际顶尖学术杂志《Science》以E-letter形式报道,该团队首次发现:妊娠有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孕妇血中ELABELA浓度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的是,ELABELA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显著相关。这一成果,引发外界普遍关注。

再一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聚科研精英之力,实现专业领域突破一直是新华人的志愿。创新,是医院的灵魂;创新,也是一所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如孙锟所言:“Change for Better”(改变,向更好的方面发展)。新华医院曾经也正在一如既往地在创新中求突破,在改变中谋未来,尤其是那些前人没来得及涉足的临床医学禁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