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安贞ECMO:百炼成金

时间:2024-05-11

从安贞医院ECMO金奖看我国ECMO的发展,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简称ECMO)是指将血液由体内引出,经人工氧合器(又称膜肺)氧合后,再回输体内的生命支持技术,属广义体外生命支持(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support,简称ECLS)方式的一种。ECMO主要由氧合器、驱动泵、人工管路和体内血管插管构成,可全部或部分替代心肺功能,维持患者全身氧供和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为等待恢复或进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

2018年6月7日,在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CSECLS)年会开幕式上,国际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授予北京安贞医院ELSO-ECMO卓越中心金奖(Center of excellence,gold level),这是国际ELSO首次将该奖项授予中国内地的医疗机构。ELSO-ECMO卓越中心金奖的获得,意味着北京安贞医院在ECMO领域达到了业界最高水平。

国际ELSO主席Dr.McMullan在颁奖辞中说道,安贞医院在ECMO领域有三大亮点:一是在推进ELSO的使命和拓展ELSO的影响方面表现卓越;二是在ECMO患者管理方面表现卓越,通过使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最高水平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流程,来优化患者管理;三是在培训、教育、交流和合作方面表现卓越,为患者、家庭和医护人员创造了一个非常优质的诊疗环境。

从一个人到专业团队

我国ECMO开展得较晚,2004年,北京安贞医院首次将ECMO应用于心脏手术,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国际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授予北京安贞医院ELSO-ECMO卓越中心金奖。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危重症中心主任侯晓彤告诉记者,刚开始做ECMO时,仅靠他一人单打独斗。当时受经济条件限制,不能出国学习技术,也不能请国外专家来院讲课,只受过一个简单培训的侯晓彤,每天下班后都在图书馆泡着,从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学习ECMO技术。

“ECMO对患者凝血系统有影响,再加上做手术,患者全身出血点特别多,当时仅凭我一个人确实很困难,所以刚开展ECMO时,患者死亡率比较高。”侯晓彤坦言,为了降低死亡率,每做一例ECMO,他就得三五天不能回家,一直守在患者身边。

“辛苦倒没什么,关键是ECMO那么多相关技术,一个人根本无法施展。”在坚持了三年后,侯晓彤决定组建ECMO团队,为此,他专程去美国学习了一年。

2009年,在侯晓彤的组织下,安贞医院成立了一个ECMO小组,体外循环科几乎所有人都报名加入,将近有20人,极大地改善了“一个人在战斗”的窘境。然而,在2013年左右,这个ECMO小组遇到了新的问题,接受ECMO的患者接二连三地出现了感染和并发症。面对十分被动的局面,侯晓彤认为,ECMO不能仅限于一个专业,而需要多学科的支撑。

2014年,一个由体外循环科、急诊科、感控科、呼吸科等科室组成的多学科ECMO团队成功组建。该团队共有8名成员,专门负责ECMO相关工作。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建立了ECMO操作流程、院感预警、随访数据库等,极大地提高了ECMO的成功率。2017年,安贞医院ECMO团队开展了94例ECMO技术,生存率在37%左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使ECMO水平不断提高,安贞医院对每一个新入职员工都要进行ECMO的理论授课、模拟训练和临床实践。ECMO团队成员每周一开晨会,进行相关文献解读,每半个月进行一次ECMO技术科研交流,每月定期对死亡病例召开讨论会,每季度举行一次大规模培训讲座。此外,遇到特殊病例,ECMO成员随时召集其他学科进行会诊。在持续的学习中不断改进。

侯晓彤表示,由于安贞医院床位十分紧张,所以目前在医院做ECMO的患者,做完之后还会送回相应的科室。希望将来可以成立ECMO治疗中心,拥有几张床位,使ECMO患者能够集中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我国医院管理者来说,开展ECMO无疑是不错的发展机遇。北京安贞医院ECMO团队成员、CSECLS秘书处秘书江瑜告诉记者,2012年,我国共计完成399例ECMO辅助,而到2017年,我国共有233家医疗机构,开展了2836例ECMO辅助。在追逐ECMO的浪潮中,难免有技术水平参差不一的情况,为此,安贞医院在三年前就开始了ECMO的推广培训工作。

据江瑜介绍,ECMO研修班最开始每期仅接收5名学员,后来逐渐扩招至每期12~14人,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授课、床旁见习、技能操作、主任查房、实践汇报等多个方面,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员掌握要领。截至目前,ECMO研修班已开展十二期,共有105人圆满完成进修学业并通过考核。学员来自全国33家不同的医院,大多是三甲医院。

侯晓彤认为,我国ECMO起步较晚,所以勤奋学习,积极和业内同行交流是保证我国ECMO进步的基础。此外,还有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ECMO的发展,各家医疗机构在开展ECMO的时候应予以重视。

首先是费用问题。ECMO并不在医保报销范围,患者做一次ECMO的费用在30万~40万元之间,而后续治疗则更加昂贵,比如放一个支架要20万元左右,在监护室待个十来天平均也需要10万元左右。高额费用一方面导致不少患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使东西部ECMO发展差异凸显。去年,西北地区一共才做了两例ECMO,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难以从临床中获得实战经验。

其次是医生理念问题。尽管医院管理者对ECMO趋之若鹜,但有些医生不会积极向患者建议使用ECMO。一方面对自己技术缺乏信心,另一方面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不少医生抱着消极的态度,认为“如果使用ECMO辅助,患者死亡就会赖医院,如果不告知患者,那么则和自己无关”。这是我国ECMO目前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再次是ECMO归属管理的问题。在一些医院,呼吸科、心外科、ICU等多个科室都开展了ECMO,但却因为归属问题,很难统一组织起来开展多学科合作。如果医院管理者为了避免争抢患者,而把患者平均分配到不同科室做ECMO,则会整体降低ECMO专业人员的熟练度。

最后是ECMO网络布局问题。ECMO盲目跟风现象严重,一部分二级医院,甚至一级医院也开展了ECMO。即使这些基层医院可以独立完成ECMO,但做完后还是需要及时将患者转移到三级医院进行后续治疗,不利于患者安全。我国应该向欧美等国家学习,在国内建立ECMO区域中心,形成网络覆盖,按照层级有序开展ECMO和转诊工作。

江瑜表示,作为一项新技术,ECMO机遇和挑战并存,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也不可坐失良机。不仅要制定ECMO操作标准和管理规范,更要在学术上奋起直追,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