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笔墨说

时间:2024-05-11

□彭先诚

中国画的要害不在于题材,而在于善用笔墨。笔墨入胜境,必定超越自然。齐白石知天命那年,就已看清他晚年要追求的境界。其精彩语录大有深意。其一:“四百年来画山水者,余独喜玄宰、阿长,余尝以匠家目之”;其二:“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语道出齐白石的美学判断和笔墨认识,具有高度的自觉。

笔墨取决于天赋、才情、修养,综合体现画家的个性品质。有什么个性,就有什么笔墨。当然,要细心读古画,找准几位先辈,痛下工夫研究,转化为自己的笔墨。总之,要来自古人,超越古人。然而刻意寻求笔墨出路,容易滑入因袭。所以,我运用笔墨从书法中求灵感。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真书、草书,充满笔墨玄机。但并非字写得好看,笔墨就会好,而是从书法的笔形和笔法介入,寻求用笔用墨的微妙转化,主动上升到书法空间构成的境界,进而不着痕迹地融入绘画。这些年我反复斟酌八大山人的成就,书法与绘画在他的笔下完全是通融的,写字如画画,画画如写字,无法间隔。

《秋中图》齐白石

我注重笔墨表达的“运腕”,追求运腕的自由度。中锋固然是运笔之“本”,其中的自由度往往得自“八面来锋”,调动笔锋的每一部分功能,笔尖、笔肚、笔根,都出效果。我画水墨人物,充分利用笔和腕部的微妙功能传达动势、阴阳、转折,归根结底,是在调理笔墨之间的无穷关系。我最享受与宣纸“肉搏”的过程,大有解衣盘礴之势,处处着眼于笔端的“八面来锋”,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神交。因为我不是为了表现给别人看,而是全身心享受绘画的快感。

当今中国水墨画历程不能想象没有八大山人和石涛的存在,多少后人受益于他们的实践,至今难以超越。如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都是富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观点。中国水墨的现代性转化,总要有历史坐标。事实上,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傅抱石等人的实践,都有意无意地在他们的资源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绘画的机缘是作者与材料间的相互感应,有很大的偶然性。胸有成竹不见得能够驾驭生宣纸,还要懂得随机应变,这是水、墨、宣纸、用色等多年实践积累而来的默契。

我注重对山川的直白感受,绝不套用一种方法去画不同的山水。画峨眉山是一种画法,画青城山是另一种画法,同样是四川的名山,可是感受不一样,笔墨、用水也要跟着变化,不能拘泥于某家某法。画四川山水不能混同于画江南山水,更要异于北派山水。我不是专攻山水的画家,不计较山水画的程式语言,但并不妨碍几十年来我对传统山水画的反复领会,那是丰富的资源。古人的山水画理论、笔墨,甚至感受方式,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库,永远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从山水笔墨里走出来画人物,笔意墨意自然不同,倘若一味画人物,也走不了太远。

中国画是一种修炼式的绘画,我原来写过一篇感想《中国画是养出来的》。养,意味着时间的凝练和沉淀。中国画所谓“衰年变法”,是世界绘画中独一的概念,指时间陶冶洗练的作用。倘若没有齐白石、黄宾虹的高寿,就没有他们后来的艺术境界。八大山人也是如此,他的重要作品都出于六十岁以后。

中国艺术讲积淀,一是知识的积淀,二是笔墨的积淀。单论笔墨的积淀,意识到了,未必上得去,长期磨炼的过程必不可少。我不太注重将素材和题材细分。真正的高手,山水、人物、花鸟、工笔、写意,都不分界限,因为中国画的唯一母题就是笔墨。

《唐人马球图》彭先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