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孙文韬
在时代的洪流中,人与事物一样被打上深深的烙印。裹挟其间,难以自持。在文人的心性涵养中,读书于山林之中,漂泊于江湖之上,重要的是文心未堕。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渔父形象不断出现,昭示着文人的向往,那便是浊世的清净。虽遇裹挟,自能持之以信心与愿力。
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秉承宋画技法,又身处“九峰三泖”之间。目之所及,烟云变幻,层树掩映,碧水微澜。一叶孤舟游走于水际岸边,使观者生出无限感慨。吴镇自题画曰:“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画面的空间延展是从有到无的,树木的描绘是从清晰到模糊的;外界的千尺浪,内心的四腮鲈,要想保持诗筒的丰盈,那就必须以酒弥散心志。在吴镇自题中,人生是适意而放松的。虽然在蒙元统治之下,无法达其心志,但尚能以“渔父”自居,追寻“独善己身”的目的。
王铎题吴镇《渔父图》
然而对于明末清初的孟津王氏家族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渔父情怀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生命体验。王铎在此画诗塘部分写下了简约的跋语,意味深长:“淡秀古雅,鲜有其俪。吴镇笔不一,层复嶂之外,复有此闲远者,更以润滋胜。二弟仲和善为护持此图,固不易也。丙戌正月廿七日,王铎题。”水韵墨彰,满幅烟岚。对善于用水的吴镇来说,“淡秀”是对其画面语言的评述,“古雅”才是真正的内核。“吴镇笔不一”,这大概是王铎对吴镇山水画风格面貌多样的概括表述。“层复嶂”是常态,是文人生死刚正、托体同山阿的理想。而“闲远者”,似乎有更多“委曲求全”的心理因素。
题跋中所提及的二弟,为王铎二弟王镛,字仲和。王镛曾与三弟王珑一道为王铎编纂《拟山园选集》。清康熙《孟津县志》记明崇祯年间连年饥荒,米贵如金,饥民相食,土寇四起。王镛散济自家粮食给家乡父老。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黄河北,一时难民数千,王镛又用自家船只前往营救。可以说是于苦难中,守护“仁义”。顺治元年王镛降清,授贡生;二年任睢陈兵寻道、按察使年,又改山西冀宁道佥事;五年任浙江金衢严道参议;后因贪污遭革职。《清世祖章皇帝实录》记:“(顺治八年九月癸未)革浙江绍台道副使耿严道参议王镛职。以巡按杜果劾其贪黩故也。”王镛返乡直到去世。妻李氏,无子嗣传续,王铎将第五子王无颇过继给王镛,以承嗣绵延。
王铎三十岁之后常年在外任职,王镛是王铎四位兄弟中最年长的。除去小弟王镡早亡,二弟王镛、三弟王珑、四弟王镆纷纷为仕清廷。其中四弟还出任过清廷知府一级的要职。所以作为孟津王氏家族的核心人物,王铎在明清易祚的时代变革中,很难独善己身。这也正是题跋中由“不一”到“不易”的一种心境的猜想。丙戌年为公元1646年,王铎先后被授为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太子太保。时移世易,王铎应有无限感慨在其中。题跋中强调的“善为护持”,既是指守护画作的周全,又是指“文心不堕”的夙愿。
《渔父图》元·吴镇 绢本墨笔 111cm×29.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