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夏法起
《泠平》汉私印
肖形印与文字印同源共流,共同经历了新石器时代“陶印模”的滥觞期、商周时代的起始期,以及秦汉的兴盛期,之后进入式微期。由于文人的偏见与忽视,肖形印未能参与中国印章史上从实用到艺术的重大变更,也未能尽早成为文人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出版的来楚生《然犀室肖形印存》是中国印章史上第一部肖形印谱,标志着肖形印步入振兴期。该印谱共载印53方,其中佛像13方、生肖动物36方、成语2方、龟形1方、花1方。虽然从题材上看还不够丰富,但作为当代肖形印的开拓者,为肖形印振兴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而当前的肖形印创作,题材的局限问题仍然十分值得关注。
古代肖形印的题材十分丰富多彩。在温廷宽编的《中国肖形印大全》一书中,收有肖形图案印2000余方,分人物、建筑、兽、鸟、四灵、龙鱼龟虫、样式花纹七大类。人物类有狩猎、畜牧、武士、车骑、乐舞、百戏、杂技、官吏、孩童、仙佛;建筑类有牌坊、亭、重楼、阁等。兽类有马、骆驼、牛、羊、犬、虎、豹、狮、熊、象、鹿、兔、鼠等;鸟类有鸡、鹦鹉、凤、朱雀、鹰、乌鸦、雁、鹤等;四灵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龙鱼类有龙、鱼、壁虎、蟾蜍等;花纹类有方、圆、八角、心、盾、器物、花朵等形状。
古代肖形印中动物类作品,就题材的多样、寓意的丰富上都远超当代的十二生肖印。其人物印犹如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也远比当代佛像印要“入世”,更富生活情趣和时代气息。因此,要传承古肖形印艺术,就不应停留在表面模仿上,不必去刻意重复古人已表现的题材。而是学习其反映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表现人生理念与意识的创造精神,从而努力拓展题材的丰富性。
《鸡》来楚生
《八仙之张果老》来楚生
《马》方去疾
肖形印以“图像”作为印面的基本形态。是故,肖形印是“以画入印”的篆刻艺术。“画”所表现的对象亦即是它的题材内容,客观上是十分丰富的。从大的品类上分,有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动物是人类文艺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人们以它表现自然美,用它抒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老牛不死耕不已”的情怀;人物是社会的主角,满目的生活场景,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皆是画不尽的素材;秀丽壮美的山川、婀娜绚丽的花鸟,也都是历代画家笔下永恒的题材。
肖形印“以画入印”之“画”是受“印”这一特定载体强烈制约的。印面是一个方寸之地,不可能把一般的画都搬进去,而是需要经过精心“印化”的。不同题材内容的画都需寻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形式与风格,难以有“摹印画”之类的样式来规范。为此就要提倡风格的多样性,要突破某些惯性思维,厘清某些认识上的偏见。
比如有些古肖形印是十分精细的,其刻制工艺到了精美绝伦的程度。所以不应把古肖形印“误会”成全部都是“简洁、概括”的,不能把这种“误会”的风格看成是唯一的“传统”风格,更不能排斥与这种主观认定不一样的其他风格。在古肖形印中,也存在“简洁、概括”的风格,其特点是白文、剪影式、图案化。这类风格的形成,既有古人的主观审美意识,也有古人“因材施艺”的智慧。古肖形印因其实用功能和需要,一般体量都很小,在不足方寸的印面空间内,要表现物象,只能以夸张物象主要特征、省略细节的手法,将形象图案化。这种简约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审美秉性,但它的内容承载量是有限的,且不可使“简洁”变成“简单”,妨碍丰富内容的表现。
此外,随着古肖形印封泥饰纹、佩饰辟邪功能与使用方式的消失,当代书画艺术从“书斋时代”转入“展览时代”。印面的种种变化都会引发肖形印内容形式的重大变更。“笔墨当随时代”,肖形印的形式风格不可能千年一面,而应以风格的多样性去顺从题材的丰富性。
还有一种观点是肖形印“似肖非肖”。“似肖非肖”是一个通俗、精辟、有广泛指导意义的艺术主张,但同时又存在概念的宽泛性、模糊性。因为在“肖”与“不肖”之间,不止有一种样式,而是存在无数种可能,实践中难以界定“似肖非肖”的具体范围。
当代肖形印有较多追求“非肖”的倾向,较多使用剪影式、图案化的手法,致使许多题材难以进入肖形印。可以认为,在诸如“藏书票”“火花”“烟标”等多种相近小型美术品类中,肖形印的题材、风格是最为单调的。所以在当代肖形印创作中,除提倡“似肖非肖”的风格外,也应鼓励对写实、抽象等各种风格的探索,还应包容各种风格的存在,以求肖形印风格的多样化,进而适应表现丰富的题材和功能多元取向的需要。
《兔》徐庆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