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邦辉 吴健 寇桂涛
摘 要:为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性不足问题,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客体动力激发和能力提升,探索性地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内引入赋能理论,基于30个社区的一手资料,通过Nvivo12软件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得到赋能方式,并运用fsQCA3.0软件对不同赋能方式进行组态路径分析。研究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赋能方式包括党建赋能、制度赋能、组织赋能、技术赋能、市场赋能和自我赋能六种,而高质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三类赋能路径组合,分别为强调技术赋能要素的嵌入外推型、关注党建和制度赋能要素的内生资源型、倡导市场和社区自我赋能要素融合的内外互动型。三种赋能路径反映在不同的社区类型中,提供了不同类型社区高质量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路径指导。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有效性;赋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1)12-0127-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成为新时代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是人口老龄化时代背景下的治理命题,而且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创新发展新业态的养老事业的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我国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但同时囿于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不足、老年人消费意愿偏弱、养老床位数量严重不足和养老服务人才匮乏等因素的限制[1-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长期停留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供给层次上,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供给效率亟待提升。破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是社区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相关文献综述
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有学者从多元主体供给视角出发,认为在政府自上而下的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忽视了服务对象的参与[3],政府主导功能错位进一步限制了社会和市场力量的生存空间[4]。有学者从精准供给角度出发,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个性化服务供给明显不足的困境[5],供给内容无法准确对接居民需求[6]。也有学者从资源整合利用视角出发,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存在制度化依赖问题[7],以及主体多但服务内容单一、回应性不足且沟通隔阂大、内容重复且专业化水平低等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8]。还有学者从老年人视角出发,认为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参与率较低,对服务可及性的满意度仍需提升[9]。虽然学者们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但并未对问题的实质进行深入剖析。总体而言,这些问题实质上都是养老服务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即老年人的有效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多元主体供给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未与需求有效匹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等。
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性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有学者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10]、需求[11]、功能定位[12]等层面展开探讨,但大部分学者聚焦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李娟研究发现,政府在“未富先老”的现实背景下不愿意集中精力承担养老责任,对一些难以处理的养老问题选择回避或求助于其他组织[13],而社会组织由于在资源上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其行政性抑制了民间性,难以将有限精力全部投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14]。邓汉慧等发现,由于企业具有逐利性,若在社区无利可图,企业便不会进入社区进行居家养老服务供给[15]。李兆友等发现各供给主体由于严重的资源与信息壁垒、过多的日常事务与检查考核,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16]。许晓芸发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资金来源于上级拨款,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专业水平较低,难以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精细和专业的服务[17]。戴建兵认为,社区老年人由于缺乏维权能力,在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参与服务供给过程的能力有待提升[18]。
为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客体动力不足和能力欠缺导致的有效性不足问题,现有研究大多从多元协同角度出发讨论优化路径[19-21],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不足以显著激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客体动力以及提升实际能力。为此,本文探索性地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内引入赋能理论,以民政部、财政部确定的30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的社区为例,运用赋能的观点探讨提升主客体的主观动力与客观能力的方法,进一步探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的路径。
二、分析框架的提出
赋能理论的核心在于激发行动个体的内在动力,具体而言,赋能理论主要是研究个体在缺乏资源利用能力和环境改善能力的情况下,通过运用各种技术、模式和方法,挖掘个体的潜能、激发行动主体的内在动力,赋予行动主体更好地参与活动、处理事务、获取资源、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权力与权利。
20世纪20年代,Mary提出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不利于组织的发展,組织应该结合更多民主因素进行管理。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Solomon提出社会工作领域中的赋能理论,将赋能看作社工与案主共同参与活动,以改变案主的无权感[22]。此后,“赋能”才逐渐以系统化的理论形式发展起来。但关于赋能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早期学者将赋能总结为权力的调整和分配,认为只有让组织内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23]。随后一些学者将赋能定义为通过赋予个体能力和权力的方式,改变人们固有的行为方式,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变得更强[24]。Ammon等研究发现,赋能是动态的过程,它以那些处于“无权感”心理状态中的个体或者团体为对象,以赋能主体和赋能对象之间的传播交流、对话合作以及学习参与等为主要方式,以帮助他们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的生活为最终目的[25]。
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关注的赋能路径侧重于在各项条件一定时,通过合理配置各种技术、模式和方法,以最优路径挖掘主体的潜能、激发其内在动力。进一步地,需要从三个方面对赋能路径进行研究:其一,发生前提,是指赋能路径运行的前提条件,即为什么可以开展赋能活动。当外部环境因素已初显成效,且不占据路径优化的主导地位时,由于各主体缺乏参与优化活动的动力和将外部环境转化为资源的能力[23],体系亦无法最优化,往往需要赋能,以化外部的支持为内在的发展动力[25]。其二,赋能路径的核心,即发挥赋能过程作用的关键要点,也即针对什么问题开展赋能活动。厘清相关主体能力缺乏的具体问题,是赋能活动的着力点[26];精准识别这些能力欠缺的具体问题[27],是进行赋能的关键。其三,赋能路径的过程,指赋能过程如何实现最优配置,即如何搭配各种技术、模式和方法以实现最优福利[28],与第二个要点衔接,这种路径旨在激发行动主体自身的能力[29],如社区治理领域,学者就社区治理最优化提出党建赋能、技术赋能和专业化赋能等多种搭配策略[30-33]。
基于此,本文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赋能框架,具体分为问题诊断和路径探究两个部分。问题诊断是分析赋能对象存在的主要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着有效性不足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主客体主观动力不足和客观能力欠缺。因此,要从主观动力和客观能力两个层面出发,激发主客体的动力和能力,促使其更好地获取、配置养老资源,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精细化的养老服务。路径探究是针对问题探寻精准的赋能路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需要一定的驱动因素,这些驱动因素包括政策引导、消费拉动、科技支撑等。本文认为,赋能是通过多元化的赋能路径及其组态发挥驱动要素的作用,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现存的问题,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社区类型可以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的异质性远弱于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根据人员组成情况可以分为老旧社区、“村改居”社区、公租房社区和新兴商品房社区。对文本进行分析要求文本数据的来源广泛且具有代表性。为保证文本数据的代表性,本研究在选取访谈社区前建立以下四项标准:该社区的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所选社区覆盖不同类型;所获样本资料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丰富度,样本相关信息有多个渠道来源且可求证;样本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能集中反映该地区的整体水平。
综合考虑案例选取标准,在民政部、财政部确定的203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中随机选取了30个地区进行深入调研。具体样本选取如表1(下页)所示,其中老旧社区7个,新兴商品房社区6个,公租房社区5个,“村改居”社区6个,农村社区6个。
(二)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Nvivo12对访谈获取的一手资料进行深入挖掘,根据不同概念和范畴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赋能方式进行抽象的编码,从而抽象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赋能方式模型,为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赋能路径奠定扎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基于fsQCA3.0观察不同条件变量的多重组合,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揭示多个赋能路径相互依赖的组态效应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产生的不同影响,找出产生最佳效果的组合路径,从而结合不同社区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扎根理论分析
在进行扎根理论编码前,本文依据现有研究提炼出赋能方式[28-33],包括党建赋能、技术赋能、法治赋能、专业化赋能。不同赋能方式的具体内容如表2(下页)所示。通过Nvivo12进行扎根理论编码,一方面验证这些赋能方式是否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探寻是否存在其他赋能方式。
在扎根研究中,Roos认为,研究资料越丰富、来源越广,资料之间能够相互印证,资料的可信度越高[34]。为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赋能方式,本文依据原有的赋能方式,借助Nvivo12对30个社区的原始资料进行扎根理论编码,并根据数据分析发现增加新编码变量。
本研究通过对质性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来构建理论模型。开放性编码指的是把原始资料每一句话进行比较分析,形成基本概念,再将概念进一步上升,形成范畴。这就需要通过Nvivo12建立自由节点,在自由节点的基础上建立一级树状节点,再重新归类,形成二级树状节点。本文共建立130个自由节点、48个一级树状节点和23个二级树状节点。
编码一致性可以反映结果的信度和效度。通常来说,编码信度要求一致性百分比在70%以上。本文运用Nvivo12的“编码比较”功能对上述23个二级树状节点进行检验,发现这23个节点的一致性百分比都通过了检验,充分说明编码的信度和效度良好。然后,将这23个二级树状节点编入原有的四种赋能方式中,无法纳入的则编入自由节点,编码完成后,再对自由节点的内容重新归类。最终,经过编码之后,在原来的赋能方式上出现新增编码,分别为制度赋能、组织赋能、市场赋能和自我赋能。本文对党建赋能、技术赋能、专业化赋能、法治赋能、制度赋能、组织赋能、市场赋能和自我赋能8个三级树状节点获得编码条目支持。对23個二级树状节点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各节点获得编码条目的支持不同(见表3,下页)。
就各二级树状节点编码条目数而言,编码条目数大于50,表示关注度高;编码条目数小于50,则表示关注度低。由表3可知,财政支出、居民参与决策、制度设计、企业支持、志愿服务、服务监管、智慧养老、智能平台、人工智能、党组织领导、党员参与、政协参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议事、互助养老、优化服务设施、养老服务市场、养老产业发展、养老服务质量评价、物业服务的编码条目数均大于50,受关注程度高;法律咨询、权益保障和专业社工服务的编码条目数小于50,受关注程度低。党组织领导、制度设计、财政支出和社区协商议事的编码条目数分别为83、83、78、78,充分说明其受关注程度较高,在赋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的8个三级树状节点,一部分是通过现有研究归纳而得,一部分是根据现实情况归纳总结形成的。其中,组织赋能、制度赋能、自我赋能、市场赋能的二级树状节点对应的编码条目数都大于50,属于关注度高的类别,因而应该纳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赋能方式中。而法治赋能和专业化赋能的二级树状节点对应的编码条目数远低于50,应该剔除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赋能方式。据此,本文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赋能方式进行了修正,并根据Nvivo12进行处理,从而形成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赋能方式框架。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结果,本文选择党建赋能、制度赋能、组织赋能、技术赋能、市场赋能、自我赋能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的赋能方式。
在党建赋能上,党组织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可以通过各种政策,为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厘清养老服务的边界。由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将各种资源运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正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成就。
在制度赋能上,制度赋能可以有效推动社区各项制度完善,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将决策重心下移,让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制度制定过程,是制度赋能的重要体现。通过制定一系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质量监管、评估制度,可以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各主体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优化过程中。
在組织赋能上,更加关注组织建设和各个组织间的协调和联结,致力于在提升不同组织能力的同时,建立一个更大的关系网络。通过在社区建立新场域,在组织集合的基础上实现组织协同,构建各个组织间的信任关系,优化组织结构。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顺畅之后,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平台更容易搭建,各个组织都能够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一定的支持。
在技术赋能上,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互联网技术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通过智能平台可以进行健康监测、服务预约、在线咨询等,促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闭环,老年人可直接在平台上对服务进行评价,促进服务优化,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在市场赋能上,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市场机制强调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始终把满足老年人需求作为生存发展的第一目标,增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服务。
在自我赋能上,当前公众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自我赋能成为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精细化供给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识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和价值选择最为直接的途径,社会公众的自我赋能可以促使其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全过程,打破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信息壁垒,避免供需错位。
(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1.变量设置与赋值
根据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变量个数与案例个数要在一定的比例内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每增加一个变量,对于结果的影响不可估量。本研究根据已有文献和扎根理论分析结果,选取出党建赋能、制度赋能、组织赋能、技术赋能、市场赋能和自我赋能作为条件变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为结果变量,并对变量进行赋值。赋值标准无统一规则,本文参考Fiss的研究[35]以连续变量指标值的客观分布作为赋值的依据,运用三值赋值法进行赋值,具体标准如表4所示。
2.数据分析
真值表构建完成后,根据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要通过 fsQCA3.0 软件对变量进行必要条件分析。这一步的作用在于判断条件变量是否是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可运用一致性指标(Consistency)进行判断,其计算方法如下:
Consistency(Xi≤Yi)=∑[min(Xi,Yi)] /∑Xi
一般而言,一致性要低于0.9,才能继续进行计算。若一致性高于0.9,则说明该变量是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无法进行后一步的研究。
另外,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中,一些学者还运用覆盖率(Coverage)来判断条件变量对结果变量的解释力度,这一指标也要求在0.9以下,其计算方法如下:
Coverage(Xi≤Yi)=∑[min(Xi,Yi)] /∑Yi
根据表5的必要性分析结果,党建赋能、制度赋能、组织赋能、技术赋能、市场赋能和自我赋能这些条件变量单个因素对结果变量的解释力度不足,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判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接下来进一步分析组合变量对供给水平的影响情况。
将真值表导入fsQCA3.0 软件中,得出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的条件组合分析结果。结果一般会呈现三类方案,分别是复杂解、简单解和中间解。其中,中间解相对而言最为合理,因为它包含了一部分逻辑余项,而简单解包含所有逻辑余项,复杂解不包含逻辑余项。
本文将党建赋能、制度赋能、组织赋能、技术赋能、市场赋能和自我赋能作为分析前因条件,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作为分析结果对最终的真值表进行简化分析。借助软件fsQCA3.0,分别得到“简单解”“复杂解”“中间解”三类解。其中,原始覆盖率表示该条件组合在所有组合中占据的比例;净覆盖率表示该条件组合未被其他条件组合覆盖的程度,一般要求数值越大越好,数值越大则结果越容易发生,是分析的主要指标;总体一致性表示这些条件组合对结果的解释力度,要求在0.8以上。由于“中间解”是介于“复杂解”和“简约解”之间的一种解,它允许一部分合理的逻辑余项存在,因而本文采用中间解进行分析(见表6,下页)。
由表6可看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赋能模式有四种组态,即社区可以通过四条赋能路径组合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高质量供给。组态一体现的路径为:在制度赋能、组织赋能和自我赋能有所欠缺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赋能,可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高质量供给;组态二体现的路径为:在党建赋能、制度赋能、组织赋能和技术赋能有所欠缺的情况下,通过市场赋能和自我赋能,可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高质量供给;组态三体现的路径为:制度赋能和党建赋能可以在组织赋能、技术赋能、市场赋能和自我赋能有所欠缺的情景下,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高质量供给;组态四体现的路径为:在党建赋能、组织赋能、技术赋能和市场赋能都有所欠缺的背景下,制度赋能和自我赋能可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高质量供给。
3.结果讨论
赋能是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切入点,不同组态路径发挥实质作用的关键因素在于匹配社区差异化的关系网络,重视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异质性。为此,需要明确不同类型的赋能路径适用于何种类型的社区,分层次、精准化地运用不同策略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性(见表7)。
第一种是嵌入外推型,这一类型包含组态一“~ZDFN*~ZZFN*JSFN*~ZWFN”。“嵌入外推型”模式关注的重点是制度赋能、组织赋能和自我赋能缺失时,以技术要素为主的外在力量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赋能和推动。
制度赋能、组织赋能和自我赋能的缺失,意味着社区本身的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相对不足,表现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和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承担能力不足,而技术的赋能运用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运营商和服务商充分发挥智能系统的作用,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依托互联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咨询、预约挂号、家政、关怀陪伴等养老互助服务,并将互联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应用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物联化、智能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显著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回归到该赋能路径的具体社区案例中,可以发现“嵌入外推型”这一赋能路径更多地体现于老旧社区类型中。在老舊社区中,社区邻里关系融洽,内生力量较强,但居民缺乏有偿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识,其经济实力也相对较弱,因而更加需要将有限的收入用在对自己最为重要且无法推脱的个人家庭消费项目上,对于存在“搭便车”机会的公共消费项目,则是尽可能地推向其他主体。这种观念上、经济上的局限导致大部分老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在缺乏企业等外在力量参与的情境下,难以发挥技术的推动作用。因此,将嵌入外推型赋能路径运用于老旧社区,加快智能技术、智能设施在老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运用,老年人便能直接享受到智能技术带来的高质量、高效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第二种是内生资源型,这一类型是组态三“DJFN*ZDFN*~ZZFN*~JSFN*~SCFN*~ZWFN”和组态四“~DJFN*ZDFN*~ZZFN*~JSFN*~SCFN*ZWFN”。“内生资源型”模式关注党建赋能和制度赋能两大要素,强调发挥党组织和制度的优越性,关注社区原有制度、组织和居民的作用,强调发挥社区内各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而言,一方面,党组织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可以通过各种政策,为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厘清养老服务的边界。由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将各种资源运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制度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供给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规范的制度,才能让各主体发挥合力。老年人参与更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老年人主动参与,社区才能精准对接老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就组态三和组态四所呈现的,党建赋能和制度赋能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注入新的活力,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大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出台使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等的力量得以整合,形成供给的更大合力。同时,制度还可以引导社区居民自发承担责任,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在本研究中,“内生资源型”赋能路径集中体现在公租房社区和新兴商品房社区类型中。在上述社区类型中,人员结构和居住模式在客观上限制了这两类社区居民之间的频繁交往,进而影响了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热情。公租房社区和新兴商品房社区居民流动性较高,仅仅将公租房社区作为短期居住场所,他们一般不会积极主动去经营社区关系,对于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不是很强。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内生资源型赋能路径,通过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完善社区相关制度、壮大组织力量,唤醒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种是内外互动型,这一类型是组态二“~ZDFN*~ZZFN*~JSFN*SCFN*ZWFN”。“内外互动型”模式重点关注社区内生力量和外在力量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外在市场激活内部社区资源。市场机制强调优胜劣汰,在竞争机制下,企业必须始终将满足老年人需求作为生存发展的第一目标,增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些政策促进了社区资源集聚,让更多资源为老年人所用,为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供给奠定了扎实基础。二是实现外在市场与内部居民的互动。组态二中,在党建赋能、制度赋能、组织赋能和技术赋能有所欠缺的情景下,市场的介入和居民的参与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市场竞争机制促使服务不断优化;居民的志愿参与使老年人利益得到保障,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该赋能路径在本研究中多表现于农村社区和“村改居”社区。在这两类社区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收益选择外出务工,缺乏对老年人的照料,居住在社区内的多为留守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受制于收入水平,社区居民无力向市场寻求收费养老服务,而正式的养老保障体系不尽完善,无力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充足的经济保障与社会服务。村集体由于集体经济衰落而力量薄弱,难以为村民提供养老服务。因此,在这种内生力量和外在力量均不足的情况下,将内外互动型赋能路径运用于农村社区和“村改居”社区,持续规范市场服务、广泛引导居民参与,便能有效解决社区内生力量和外在力量薄弱的困境,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深入分析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性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并以民政部、财政部确定的30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的社区为例,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赋能方式,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将不同赋能方式进行组合,形成了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的组合路径,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实质问题是有效性不足,原因在于主客体主观动力不足和客观能力欠缺。尽管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发展,但盲目扩大资源投入与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并不完全匹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家庭等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老年人也需主动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提升参与能力和维权能力,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高效。
第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赋能方式包括党建赋能、制度赋能、组织赋能、技术赋能、市场赋能和自我赋能六种。党建赋能可通过党建引领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制度赋能可以有效推动社区服务供给制度、质量监管、质量评估等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组织赋能可以构建各组织之间的信任关系;技術赋能可以通过新兴互联网技术为老年人提供精细、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赋能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自我赋能可以促使老年人自身积极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全过程中来。
第三,三类赋能路径可以达到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最佳效果,分别为嵌入外推型、内生资源型和内外互动型。上述三种赋能路径各有侧重点,在不同社区类型某些赋能要素缺失时能够依托核心赋能要素实现老年人、社区、市场或企业等各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的联结和整合。其中,嵌入外推型赋能路径强调技术要素对养老形式的技术化处理以补充老旧社区的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内生资源型赋能路径则强调党建和制度赋能要素对公租房社区和新兴商品房社区的内部盘活,从而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保障;内外互动型赋能路径则强调市场赋能要素和社区自我赋能要素在农村社区和“村改居”社区中对内生力量和外在推动力间的互动和融合。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需要针对不同社区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赋能策略,通过嵌入外推型、内生资源型和内外互动型等多种模式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性。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促进多元主体动力激发和能力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是发展大健康产业链的重要业态,既需要立足市场运行机制,更需要政府、企业及居民积极参与、不断创新和有效协调。各主体的动力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性,因而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健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强化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持续开展能力提升行动,打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第二,重视资源协同,加快社区内外养老资源整合。不同的赋能方式具有不同的作用。社区应当起到资源中转站的作用,将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有效融合在社区场域,有效联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主体,灵活运用技术资源、制度资源和组织资源等,有针对性地整合社区内生力量和外在力量,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差异化效用,通过消除数据壁垒和资源共享,达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供给的目标。
第三,强化适应性治理,因地制宜破解异质性社区养老难题。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导致资源配置必然会出现分化,不同社区的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同主体利益分配不平衡等问题客观存在,因而不同的社区类型适用于不同的赋能路径。要重视社区异质性,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将不同赋能路径运用于老旧社区、“村改居”社区、公租房社区、新兴商品房社区和农村社区,不断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Reform]
参考文献
[1]王振波,吴湘玲.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理论月刊,2017(10):146-152.
[2]曹飞廉,王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J].重庆社会科学,2018(10):103-112.
[3]陆杰华,周婧仪.基于需求侧视角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及其对策思考[J].河北学刊,2019(4):166-171.
[4]彭青云.多元主体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路径探索[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3):101-108.
[5]杜智民,康芳.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精准化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0(9):130-140.
[6]崔树义,杨素雯,田杨.供需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研究——基于山东省1200名老年人的调查[J].山东社会科学,2020(9):127-133.
[7]许晓芸.资源短缺抑或资源依赖: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资源困局[J].兰州学刊,2019(5):196-208.
[8]曲绍旭,郑英龙.服务资源整合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平衡路径的优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74-81.
[9]雍岚,王振振,张冬敏.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可及性——概念模型、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J].人口与经济,2018(4):1-11.
[10]盖宏伟,刘博.改进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运行机制探讨[J].理论导刊,2019(3):39-44.
[11]姜玉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主体治理困境及其应对[J].东岳论丛,2017(10):45-53.
[12]张毅.社区养老服务主体法律制度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9:46-49.
[13]李娟,丁良超.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关系[J].理论探索,2019(2):63-69.
[14]李娟.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养老服务项目面临的制度困境——以新制度主义为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44-50.
[15]邓汉慧,涂田,熊雅辉.社会企业缺位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09-115.
[16]李兆友,郑吉友.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同供给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616-621.
[17]许晓芸.资源短缺抑或资源依赖: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资源困局[J].兰州学刊,2019(5):196-208.
[18]戴建兵.治理现代化视角下老年人参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研究[J].兰州学刊,2020(10):199-208.
[19]王向南.基于三方合作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学术交流,2018(1):138-143.
[20]胡翔凤.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多中心治理模式研究——基于W市的实践[J].卫生经济研究,2020(11):11-14.
[21]张志元,郑吉友.我国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5):102-108.
[22]SOLOMON B. 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23]RYZIN G, MUZZIO D, IMMERWAHR S, et al. Drivers and consequences of citizen satisfaction: an app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model to New York city[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4, 64(03): 331-341.
[24]LEONARDSEN D. 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an individual vs.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2007,16(01): 3-11.
[25]AMMON B, ESTHER B. Community theatre as a means of 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a case study of women's community theatre[J].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03, 3(03): 283-300.
[26]JULIAN R. Studies in Empowerment[J]. Prevention in Human Services, 1984, 3(02): 1-7.
[27]ZIMMERMAN M, MATTIA J. Principal and additional DSM-IV disorders for which outpatients seek treatment[J]. Psychiatr Serv, 2000, 51(10): 1299-1304.
[28]孫新波,苏钟海.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业企业实现敏捷制造案例研究[J].管理科学,2018(5):117-130.
[29]关婷.技术赋能的治理创新:基于中国环境领域的实践案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9(4):58-65.
[30]姜晓萍,田昭.授权赋能: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新样本[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5):64-71.
[31]史晨,钟灿涛,耿曙.创新导入的接力赛——健康码案例中的初创企业、平台企业和地方政府[J].科学学研究,2021(1):161-169.
[32]徐亚文,程骞.法律诊所与法律赋能的有机结合:法律赋能诊所[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68-178.
[33]罗艳.专业与赋权:社工机构与政府合作中自主性的获得[J].社会建设,2019(6):34-42.
[34]ROOS I. Methods of investigating critical incidents a comparative review[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02, 4(3): 193-204.
[35]FISS P. 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 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54(2): 393-420.
Empowerment Modes and Empowerment Path Combinations of Community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ZHANG Bang-hui WU Jian KOU Gui-tao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and promote the stimulat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otivation and ability improvement of community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the empowerment theory is tentatively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community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Based on the first-hand data of 30 communities, the empowerment method is obtained by grounde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rough Nvivo12 software, fsQCA3.0 softwar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configuration path of different enabling modes. It is found that the empowerment methods of community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include Party building empowerment, system empowerment, organization empowerment, technology empowerment, market empowerment and self empowerment, while high-quality community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have three types of empowerment path combinations, namely the embedding and extrapolation type that emphasizes the elements of technology empowerment, the endogenous resource type that pays attention to the elements of Party building and system empowerment,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action type that advocates the integration of market and community self empowerment elements. The three empowerment paths are reflected in different community types and provide path guida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communities.
Key words: community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service effectiveness; empowerment path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