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平稳中取奇巧 险境中求稳妥——赵之谦《菊石雁来红图》赏析

时间:2024-05-11

□舒 翊

清代花鸟画坛派别众多,极为兴盛。初期,石涛、朱耷等人发展了徐渭的大写意画风,自具风貌;恽南田以徐崇嗣的没骨法为圭臬,并注重写生,有“常州派”之称。中期,“扬州画派”崛起,其作品个性张扬、不守绳墨。晚期,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将清代晚期花鸟画创作推向一个新境界。

《菊石雁来红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菊石雁来红图》,是赵之谦绘画艺术的集大成之作。赵之谦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笔法,描绘了秋菊、绣球、湖石和雁来红这些皆为中国传统文人画家喜欢描绘的物象。菊花有清净高洁之喻,绣球含淡雅脱俗之意,雁来红有孤傲清新之风。他将三者同绘于一纸之上,以喻示自己高尚的人格操守。此图中,画家虽以秋季代表性的花卉布满全幅,但并未给人以拥挤之感,更没有杂乱之弊。画面的密集处与上方大面积的留白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这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方式,得益于他对篆刻章法的熟练运用。此画打破了清代以前中国画四平八稳或狂放不羁的构图藩篱,而于平稳中取奇巧、于险境中求稳妥。笔墨精良,画中枝条以书法笔法出之,宽博淳厚,水墨交融,色彩清丽脱俗。作者以擅长的北碑行书题写“载之五兄大人属画,赵之谦”,与画面有机地融为一体。郑振铎在《近百年中国绘画发展》中称赞赵之谦的作品:“在艳裹浓装里呈现出了个人所特有的下笔如风、既紧实又潇洒的风貌。”

赵之谦早期主要以没骨法画花卉,取法恽南田一派,设色浓艳,用色重于用笔;后期则以书法、篆刻技法入画,吸收“扬州画派”画风,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菊石雁来红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人的画风痕迹在此已大大减弱,赵之谦的个人特点得以突出,正所谓“密成花不见”,他已巧妙地将各家技法熔为一炉。具体地说,碑质的线条是支撑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也就是潘天寿所说的“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赵之谦此图笔力浑厚,得益于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从此图的署款可看出他的魏碑体风采,反映在绘画上就是用笔带“金石气”,用线力透纸背,行笔如刀割石。赵之谦此图以朱画雁来红数株,弯弯曲曲,参差错落;绣球以双勾法填彩,以花青画叶,以稍重的颜色勾叶筋;菊花用勾染法画出,层次感强;湖石以书法笔法绘写,秀美俊朗,笔法灵活,颇有意趣。此图设色虽不浓重,但却色墨浑融、色彩沉稳,富有古韵,与赵之谦早期设色浓丽的画作相比更显淡雅。

赵之谦在艺术上追求“古意”。由于他长期从事金石之学,所以对“古意”有着独到的见解,其审美取向也由“浓艳”转向“古艳”。他以金石的清新熔铸了自己的画风——既有伟岸的体貌,又有俊逸的神采。“拙”为笔墨至境,赵之谦以“拙”的笔墨、“拙”的色彩缔造出自己绘画的最高境界。要达到“拙”的境地,“须经历一切境界,然后解悟”(赵之谦语)。由此观《菊石雁来红图》:金石用笔,笔力遒劲,墨色酣畅,设色古艳,构图充实,水墨交融,古茂沉雄,具有一种大巧若拙之美。赵之谦曾曰:“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作品中那独标一格的审美意趣与宏肆古丽的艺术情趣,为其后花鸟画的发展开辟了新径。

《菊石雁来红图》清·赵之谦 纸本设色 139.6cm×37.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