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语言。作为中国画的技法表征,它超以象外,妙造自然,造就了中国画气象万千的水、墨、色、笔相互交融的艺术天地。它所具有的情感宣泄能力,以及独立于物象之外的可赏性和可控可感的理法宽容度,构筑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品格。
笔墨作为一种技法程式,其表达能力对于一个画家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清代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石画跋曰:“小人习其技,君子通其神。”所以说,笔与墨是密不可分的。就藤本花卉的艺术创作而言,首先体现在用笔上。
图39 篆意 此图充分利用笔法的变化构成了意境。
图40 小园瓜熟
中国画的用笔,不是一种率意的行为,它不仅要受到客观世界中物象结构法则的制约,而且为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艺术准则所规范。
用笔要有笔意。笔意是用笔中所表达出的感情与意趣。藤本花卉创作中的笔意,主要体现在挥毫落叶与意象缠藤上。一幅藤本花卉作品虽由叶片、花朵、果实与藤蔓四部分组成,但叶子与藤枝的表现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叶子的大小错落、正俯欹侧,皆与用笔相关,既要表现结构,又要干脆利落,叶片的组织才能生动有致。藤本花卉的藤蔓,老藤或虬曲多姿,或转折顿挫;新蔓或纵横交错,或凌空飞舞。用笔既要着意于结构的组织,更要表现出质感,或快捷爽利,或老辣涩滞。笔断处意到笔不到,相连处笔繁意足,简捷中笔简意周,繁复处笔意通达,方能得心应手,点画生辉。藤本花卉如果叶片与藤蔓表现得宜,果实与花朵的表现则有所依据,表现上也更易放松和得意,有画龙点睛之妙。
图41 系住春风莫教去
图42 凌云 凌霄因花朵交代得清楚,藤的用笔则要更见粗放,以与整体谐调。
用笔要有笔法。笔法是指用笔的方法与法度。中国画的笔法变化来源于书法,每一笔都包含着起、行、收三个过程。画叶、画花、画果时笔笔相生,笔意相连;缠藤时轻重疾徐,提按顿挫,最忌一线直过。笔法忌“板、刻、结、枯、弱、率”等。所谓“板”,一是用笔不活,二是没有腕力,三是为物象外形所困,斤斤计较,用笔缺少变化。所谓“刻”,是指用笔过于显露,不够含蓄。所谓结,是指用笔放不开,行笔迟涩,当行不行,当断不断,当散不散,臃肿漫漶,似物凝碍。所谓“枯”,是指用笔飘浮枯干,缺少生气,用干笔笔力不到最易犯此病。所谓“弱”,是指用笔不稳,忽飘忽坠,如鹤膝蜂腰,笔痕忽重忽轻,粗细不定。所谓“率”,是指行笔草率,妄自为力,笔法杂乱无章。
用笔要有笔势。笔势是用笔所产生的姿态感、方向感与运动感,是构成气势的关键。用笔是一个连绵不断的整体,笔势则使用笔具有了灵性,使用笔形成了相互间的有机联系,或气脉相生,不僵不滞;或笔走龙蛇,意未到而气已吞;笔笔相生,笔笔相因,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叶片、花果与藤蔓之间因笔势的姿态与方向融而为一,使笔势因具有完整性而富有了运动感。笔势本身具有形式美感,富于形式美的笔势,鬼斧神工,恍若天成,但它的本质却是内在的、有机的、有生命的,它所蕴含的精神因素与作者的内因息息相关。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笔势并不取决于笔法的放与收。笔势是一种因整体因素而产生的笔法效果。黄宾虹先生言:“粗笔之画,远看如工笔,近看则笔器分明,其法不乱为上乘。工笔之画,远看如粗笔,近看不柔媚造作。故而好画虽粗而不乱,虽工而不软弱。”至此境界,用笔方为得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