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秀润清和纵横奇古——蓝瑛《青岩红树图》赏读

时间:2024-05-11

蓝瑛(1585-1664/1666),字田叔,号东郭老农、蝶叟、西湖外史、吴山农、山叟、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等,晚号石头陀,所居榜额曰“城曲茂堂”,浙江钱塘人。蓝瑛善画山水、花鸟和人物,尤其是他的山水画,能够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代表一地画坛风格的一时之选,是十分难得的。他也引领了其他浙江画家(如陈洪绶)的时代风格,画史以“武林派”宗主称之。

明末清初的画坛,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派”和以上海松江为中心的“松江派”大行其道。蓝瑛“少颖异,八岁尝从人厅事,蘸灰画地,作山川云物,林麓峰峦,咫尺有万里之势。及治经生家言,指河图洛书曰: 古人未有书先有图,图何必不名家。遂留意绘事……”据明代《图绘宝鉴续纂》载,蓝瑛之画“以黄子久入门而惺悟焉”,也就是说,他的绘画是从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入门的,然而其身在杭州,却苦于见不到黄的真迹。于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20余岁的蓝瑛来到当时画坛中心之一的松江,拜访求教于孙克弘、董其昌等名家。蓝瑛曾画一幅《朱竹图》,题曰:“丁未夏日画于东皋雪堂,呈上雪居老先生教正。”孙克弘家富收藏,“休致于家,勾结园亭,搜觅古玩,而于书画尤最;博览既多,收藏亦妙,豪放结诺,有晋人风”。这让蓝瑛有机会饱览古代诸家名作,并从中汲取营养,从而为日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蓝瑛不仅师法古人,还饱游饫看,曾经远游闽、粤、荆、襄、燕、秦、晋、洛等地。中年以后的蓝瑛,最终“自立门庭,分别宋元家数,某人皴染法脉,某人蹊径勾点,毫不差谬,迄今后学,咸沾其惠”。

蓝瑛的山水画,主要有以浅绛为主的水墨山水和以青绿为主的设色山水两种风格。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青岩红树图》,落款“东郭老农蓝瑛画于梅花飞雪轩”,可知是其晚年力作。晚明文人张岱在《跋蓝田叔枯木竹石》中评曰:“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而神明不衰,谓其以画中烟云供养也。蓝田叔年至望八,其画枯木竹石,笔力愈老愈健,盖得力于服食烟云者,亦应不少。”的确,这幅蓝瑛的晚年杰作,笔法跳跃生动,笔力正是“愈老愈健”,当脱胎于黄公望,又杂糅诸家。

是图设色,以浅绛法,先以墨笔勾皴,再施以墨赭、淡花青,以成所谓“青岩”;树色施以淡淡的红赭色,以成所谓“红树”,青、红二色相映;画面底部,置一草阁,内有二人闲坐交谈,构成了一幅淡然和谐的画面。这种青、红

徐悲鸿《秋风凝露》行楷书五言联

徐悲鸿一生钟情书法,建树颇高,在书法上极力推崇碑学,追随康有为。但与康有为不同的是,他不仅崇碑,也重帖之精华。

徐悲鸿在绘画上处处讲新意,而在书法上则处处有古意;在绘画上坚持写实,在书法上则能继承传统艺术中最为可贵的写意精神。其书法虽落笔天真、童心盎然,却从未失去书法的法度技巧,使其天趣源于法度之中。其笔法追求超逸,刚柔相济,笔力内敛而不失洒脱,甚得韵致高远之美;结体追求自然,欹侧错落,收放自如而不失稚拙,甚得天真烂漫之美;气象追求浑穆,遒劲茂密而不失绵丽峻峭,甚得洞达含蓄之美。其魄力、气势、精神,或雄强劲健,或浑厚磅礴,或浑然奔放,相辅相成,超然象外。他是同时代书家中,少有的能将空间流动感和随意的书写性结合得如此恰到好处之人。

款识:秋风催果熟,凝露益华明。此余卅年前在北平西山秋初成句。道卿长兄雅教。卅五年中秋悲鸿。

《秋风凝露》行楷书五言联 徐悲鸿 徐悲鸿纪念馆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