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纤云弄巧时 鹊桥相会日——七夕节与冯箕《七夕怀远图》

时间:2024-05-11

七夕节,是乞巧节的演化和发展。乞巧节,最早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目前可查的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之事也屡被提及,唐代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乞巧的本意,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穿着新衣在庭院里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以使自己心灵手巧。当然,各地传统的乞巧方式也不尽相同,大多以穿针引线验巧、做小物品赛巧、摆瓜果乞巧等为主,各有趣味。

后来,随着牛郎织女传说的融入,原本的乞巧节慢慢变成了“情人相会”之节,变成了女孩子乞求与相爱之人不分不离之意。于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也成了牛郎织女相见的“鹊桥会”。此时,姑娘们跑到院子里,希望能通过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看到牛郎织女的相会,并乞求上天在降下才智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的同时,收获一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

随着历史的发展,牛郎织女的故事越来越成为文人与画家创作的题材,并出现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南北朝时期梁朝文学家任在《述异记》中说:“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南朝萧统在《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篇文辞都是在说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宋代词人秦观则在《鹊桥仙》中有曰:“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全篇哀乐交织,形象优美、感情深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将牛郎织女的聚会与离别,通过抒情与议论的形式表达了两人跌宕起伏的忠贞爱情。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深刻地描绘了牛郎织女相隔天河的悲剧爱情,使牛郎织女的传说深入人心。

关于对七夕的描绘,绘画史上不少画家亦皆有所作。《七夕怀远图》,是清代画家冯箕描绘七夕时节夫人思念远方夫君的画作。冯箕,活动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字子扬,号栖霞、霞客,钱塘人,嘉庆时侨居苏州留云山馆。他善画仕女人物,作品运笔构思不泥古法,花卉、山水亦别饶胜韵,书法学恽南田。其多与费丹旭等人往来,惜画史对其记载不多。

此图描绘主仆二人于七夕时节摆瓜果乞巧的情景。欣赏画作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画面右上方的题诗,笔者以为这首诗是读懂此图的关键所在。诗曰:湾月挂重楼,砧声碎捣秋。鹊桥缘此夕,何处驾牵牛。落款为:“西子湖头玉田花史作于留云馆”,交代了此图创作的时间和地点应为作者于清嘉庆年间侨居苏州留云山馆时。诗的大意可解为:在一湾湖水畔,月亮高高地挂在重楼之上,(我)伴随着一次次捣洗衣服的声音终于等来了秋天的七夕节。此时跨越天河的鹊桥都已经搭起,织女也要在此时与牛郎相会了,而我却要到何处寻找自己的“牛郎”呢?虽然女主人是对远方夫君的怀念,但还是希望通过对上天的乞求,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在七夕佳节这天见到自己的“牛郎”。题诗交代了画面所讲的故事背景,读懂此诗,也就了解了女主人的内心世界。接下来,再细细欣赏本图的精彩描绘:女主人手执纨扇,背手而立;一丫鬟手端果盘,立于主人身旁;两人面前有一围栏,栏下鲜花正开;近景处一块太湖石压住画角,由题款诗可知,花栏之外应是一湾湖水,湖水旁矗一高高的重楼;画面上方一团升起的云气,代表着天河的水雾蒸腾,可谓“纤云弄巧”;两只相对而飞的燕子,“卿卿我我”地述说着甜言蜜语,寓意着“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牛郎织女正倾诉着各自的思念之情。女主人那充满殷切期望的眼神,似乎是在诉说着:“说好的纤云弄巧相会时,难道要变为“佳期如‘梦’”了吗?”画家通过对纤云、燕子、瓜果等代表七夕节物象的描绘,将女主人盼望能在七夕时节与夫君相会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有人说,中国式爱情的经典之处不在于相遇、钟情和欢聚,而在于离别。这似乎正如牛郎与织女的爱情,离别后的重逢定会是“胜却人间无数”。因此,中国式的爱情应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别离状态,是一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深藏于情侣二人内心的爱恋与牵挂。

《七夕怀远图 》清·冯 箕绢本设 9色7cm×33c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