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书画作伪常见手法揭秘

时间:2024-05-11

□ 文鲍

书画作伪常见手法揭秘

□ 文鲍

自从书画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以后,书画的作伪便层出不穷。上海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陈克涛说:“作伪手段包括:以无款画或者小名头的画作作伪。清后期至今,无款画很多,一些名家的学生和门人,往往由于风格接近,或本身就是学生临摹老师的作品,作伪者便模仿名家的题跋、落款,直接仿在无款作品上。小名家的画则可以通过裁割、接补,再添上大家名款。”

对于小名头的画作,“移山头”也是作伪的主要手段之一。“即在小名头的山水画上沿着山头轮廓线揭开,再沿着山头接上天空部分,用笔进行局部勾染,再添上大名家的题款,作旧,往往有很大的欺骗性,但这条拼线在强光透照下能显示出来。”陈克涛告诉记者,这种作伪,有经验的藏家较容易识别。

“将老师的题跋改为题款。”陈克涛表示,这种作伪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许多小名头画作,过去常常请老师题句,老师也常常题写鼓励、褒扬、提携之意的题跋。作伪者常割去几个字,就完全改变了意思。题跋成了落款,印章都是原件现成的。”

“夹宣揭层作伪是一种技术性比较强的造假手段。过去的作品有些是画在夹宣上的,数十年、上百年的画作,高明的装裱师将其揭开,一分为二,画色往往已经渗透到了下层。如果墨色稍淡也可以添色还原,重新装裱。”陈克涛说,这种作伪对于造假者最有吸引力,一幅画成为了同样的两幅,意味着更大的利润空间。

据陈克涛介绍,用旧纸或作旧纸直接伪造,是比较普遍的作伪现象。“因为以前留存的旧宣纸还比较多,当然价格已经不低了,新宣纸也可以通过染色、烟熏或者日晒雨淋作旧,再以旧墨旧色,依照风格仿造。有的蒙在原作品上摹写,照葫芦画瓢,优点是形真不走样,缺点是运笔拘谨,不够灵动。有些依照原作临写,有的干脆‘创作’,凭空臆造。还有利用著录或原有的文字记录进行还原创造。再用假画,拿出记录文字来论明是真,都有一定的欺骗性。”

在书画造假方面还有一招,叫“金蝉脱壳”。“利用旧裱头套仿作,有些重新装裱换下来的旧裱头,再按照原画芯尺寸重新伪作一幅,作旧处理。装裱后,因旧裱头是真的,很开门,欺骗性极大。”陈克涛说。收藏书画十多年的刘先生也认为,“金蝉脱壳”造假防不胜防。8年前,他自己也曾掉进了旧裱头仿作的陷阱:“有一次去外地出差,闲时逛古玩地摊见到了一幅画,因为是古法装裱,我觉得靠谱,所以买了下来,回来以后找了一位专家长眼,对方说老裱头不假,可里面的字画是后人仿的,再作旧了。从那次以后,我对旧裱头书画格外小心。”

大鉴赏家吴湖帆、黄宾虹都有误藏的事例。江寒汀早年仿虚谷的作品,现在不少已经摆在了一些中外大博物馆的展台上,作为重要的藏品收藏。”陈克涛认为,这种大师之间相互模仿的作品,本身就有收藏价值。

必须引以为戒的是,高科技和现代工具在造假领域的泛滥。“高倍投影仪、幻灯机、电脑复印机、扫描仪等,再与人工合成。还有流水分工,画山头、画树、开脸相、勾衣纹、题款、签名,每人专练一样,提高专业能力,一幅作品由几个人分工完成,再盖上电脑扫描印章,足以乱真。”陈克涛说,高端复制必须要事先表明身份,如果冒充原作,那么对市场危害很大。“此外,还有一种作伪是用原有的水印木刻,或是印在宣纸上的画作,用墨色重勾,以重色再填,反复渲染,足以以假乱真。当然,木刻的线条上易留有印痕,有雕琢痕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