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降压药致癌,是谣言还是真相

时间:2024-05-13

刘治军

经常有高血压患者到门诊咨询:听说常用的“普利类”降压药会导致肺癌,那还能吃吗?

“致癌”一说从何而来

“普利类”降压药在临床上被称为ACEI类降压药,之所以有致癌之说,还要追溯到2018年10月。当时医学领域的权威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了一篇论文,基本结论是:与“沙坦类”(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降压药相比,“普利类”(卡托普利等)药物使用时间超过5年后,肺癌的发生率更高,比“沙坦类”降压药的风险高14%。

事实上,这个研究发表时并没有引起医学界太多关注,因为大家一致认为其临床意义不大。

这个研究比较的是分别服用两类降压药后患者发生肺癌的风险,显示“普利类”药物比“沙坦类”药物引起肺癌的相对风险高14%,而不是研究服用“普利类”药物真正诱发肺癌的风险高达14%,因此专业人士认为临床意义不大。

但在文章发表之后,某些媒体却将其炒作成“普利类”药物有致癌风险,在正在服用“普利类”药物的高血压患者中造成恐慌。

为什么说临床意义不大

普通大众可能会质疑,研究结果明明白白,还登上了那么高端的杂志,怎么就成了临床意义不大呢?

咱们再来好好分析一下这个研究。研究人员在20年的时间里,陆续观察了99万名在此期间开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看看有多少人诊断出肺癌。这20年总共发现了7952例肺癌。因为是992061个病人平均观察了6.4年,所以肺癌的粗发生率是1.25/1000病人年。也就是说,在这些人群中,每观察1000个病人生活1年的时间,就有1.25个病人出现肺癌, 因此称为1.25/1000病人年。

细分来看: 普利(ACEI) 组是1.6/1000病人年,而沙坦(ARB)组是1.2/1000病人年,用统计学的眼光来看,两个药物发生肺癌的风险比就是1.14,也就是“使用ACEI治疗高血压比使用ARB发生肺癌的风险增加了14%”。

如果我们直接解读为:使用“普利类”降压药能够增加肺癌风险14%,那就是一个天大的错误,也就变成一个谣言。

真实研究的实际结论是: 和沙坦(ARB)组相比(不是和普通人群相比),ACEI长期降压(服用时间>5年才有明显差别)发生肺癌的相对风险增加14%。考虑到服用“普利类”或“沙坦类”药物时,1000个患者服用1年时间,才出现1.2个肺癌患者,这个发生率是很低的。所以说这个研究虽然发表在权威杂志上,但是临床意义确实不大。

14%的差异该如何解释

虽然这个研究临床意义不大,但为什么吃“普利类”药物的肺癌风险高于沙坦类?

如果两组之间的混杂因素都很好地控制或者排除了,比如吸烟、年龄、性别、空气或环境污染等,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ACEI类药物常见的一个副作用——干咳。如果患者经常干咳,自然而然就会查找原因,就会做肺部检查(X线片、CT等),进而增加肺癌的检出概率。反之,如果药物没有引发不可抑制的干咳,患者就不会主动做肺部检查,自然也会减少肺癌的早期发现。

正是因为“普利类”药物存在可能引发干咳的副作用,因此就容易过早暴露肺癌的问题。这可能是“普利类”药物导致肺癌发现率高的原因。

“普利类”降压药还能吃吗

答案是肯定的。目前的证据并没有显示“普利类”药物引起肺癌的绝对风险升高,在没有进一步的研究证据之前,患者应该遵医嘱用药。

目前临床常用的“普利类”药物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西拉普利、培哚普利、咪哒普利等。

对于心衰、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等患者,“普利类”药物有非常强大的延缓心室重构的作用,能延长“衰败”心脏的使用寿命。

对于有蛋白尿的肾脏病、糖尿病患者,“普利类”药物有非常确切的降低蛋白尿和肾脏保护作用,就是大家所喜欢的“保肾功能”。

上述功能都是“普利类”降压药的特征和优势,所以临床医生对于高血壓同时伴有肾脏病、糖尿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肥厚性心肌病等人群会首选“普利类”降压药。只有当患者不能耐受(比如出现干咳)时,才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他降压药。

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要因为这个研究就草率拒绝使用“普利类”药物。国家药品监管机构也会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性,老百姓不必过于担忧。如果您依旧有疑问,请到正规医院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药师,切不可私自停药或换药。因为血压不稳带来的危害比“莫须有的肺癌”更加可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