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派翠克
2020年8月15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内地重映的第2天,一段2002年首映的视频开始在网络上流传。那是在北京新街口外大街的中影集团院内,红绒布座椅的影院还带着点旧日礼堂的影子。那一年,恰好是中国的影院初试院线制改革,在原有的各省级市级电影公司基础之上,成立了旨在打破地域垄断,市场化运作的电影放映院线。
这一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低谷与复苏。没人能想到,年末的一部华语电影《英雄》可以在国内市场首次打败进口电影。也无人预料,在十八年后,中国电影的主体观众完成一轮迭代时,中国电影银幕可以达到7万块,年票房将超过600亿元。
在这样一段足以让一个婴儿成长为法定意义上成年人的时间长度里,中国电影市场打破了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在国内地域间形成一个整体,市场规模日渐扩大,电影资源流动更加通畅,运转机制愈发完善。
然而到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春节开始的内地电影市场有半年的时间颗粒无收,从上游的制作到终端的放映,影视行业遭受重创,直到7月20日,低风险地区的电影院终于获准开门,仿佛饥者得食,冻者获衣。
与此同时,今年的电影节也仿佛做出了一个个预言。在电影院尚未宣布复工,上海国际电影节尚未确定何时举办的时候,FIRST率先宣布了将于7月26日开幕。当时FIRST的团队还没有想到,影院将会在7月20日重新开业。
当7月16日影院复工的消息正式宣布后,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公布,今年的电影节将以线上线下同时举行的方式于7月25日开幕。代表官方和民间的两个电影节时间几乎重合,上演了一东一西的双城记。同时见证着影院复工后发生的大事。
虽然是电影节活动,但任何事情仍然都带着疫情影响的痕迹。上海严格地控制着外地媒体来沪报道的规模;电影节的两大评奖单元金爵奖与亚新奖都取消了评奖;除了贾樟柯之外,不在内地的电影人所带来的“大师班”创作心得分享,也全部变成了线上联线,晚间在各大平台播出。
和这些活动相比,观众们更期待的是电影节会放什么电影。当柏林成为了“前疫情时代”最后一个大型电影节,戛纳等电影节减少影片并转移线上,意味着今年能够出现在国内电影节的新片数量也不会太多。
不仅如此,电影节也必须严格遵守每场座位开放率为30%的硬性要求。根据上海国际电影节公开的数据,今年最终放映了320部电影,29家影院—共放映了1146场,和往年动辄500部的数量相比,确实缩水,但好在仍有200部電影在上海完成了世界首映、亚洲首映和中国首映。
FIRST今年也只有34部影片分别入围了3个单元,评委主席陈可辛因为不在内地,只能以线上的方式参与评选。在参与FIRST影展放映的影院里,用来隔开座位的抱枕公仔,成为了比入围电影更“出圈”的物件。
媒体和观众仍然试图在这些展映的影片里寻找“爆款”。虽然没有评奖,但入围了金爵单元的大鹏新片《吉祥如意》突然之间就成为了众多观众口中的“神作”,一票难求;《艺术死了》在FIRST的媒体场成为排队最长的放映活动。
虽然好消息不断,但影院是带着一丝疑虑复工的。180天过芸了,还会有观众来看电影么?复工首日到来之前,曾有影城经理忧心忡忡地预测:7月20日,可能全国的票房不过百万。这种不确定来自特殊时期的防疫要求:每场放映座位仅开放30%,放映时长不超过两个小时,每日排片量需减至正常时期的一半。
事实上即便正常时期,算上黄金场,中国内地的电影院平均上座率也仅在30%左右。现在每个场次的座位数均开放30‰就意味着一天下来,平均上座率将远低于正常时期,观影人数和票房收入均将锐减。
好在首日回归影院的观众们,打消了影院从业者们的顾虑。根据票务平台的数据显示,7月20日全国票房以369.57万元收官,共卖出16.49万张票。算上每张票3元的服务费,复工首日的票房超过了400万元。
“其实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我的预期了,我当时的预测就是可能不过百万啊。”一位华北某城市的影院经理在回看复工首日时感叹。
这一天,全国共有175座城市的1397家影院恢复放映。上海、杭州、长沙三座城市日票房位列前三。以2019年全年有上报票房记录的影院数量1.18万家为基数,全国影院的复工率为11.2%。复工率低,首要原因便是防疫工作量的加大。
“我们是7月20日当天复工的,压力挺大。”前述的影城经理提到,压力主要来自防疫要求:“我们需要慢慢地适应,工作流程也要进行调整。本来人员就少,又加了很多新的服务内容,就觉得手忙脚乱。”
和其他行业相比,电影市场的恢复更需要循序渐进。对影院来说,防疫工作是复工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电影产业复苏的保障。可以说,如果影城复工集中,一旦防疫工作出现疏漏,会给这个今年脆弱的市场带来更大的打击。
影院高管蔡晓雪说,这是一个让观众和影院共同重建观影的过程:“现在如果真的是(立刻上映)特别炸的影片的话,不太现实。因为我觉得国家是考虑到了对于我们整体的防控,它是要有一个逐步的过程。”
7月24日,作为中国电影最大的票仓城市之一,北京的影院正式复工。
直到7月24日,才首次出现了同一日内复工影城超过千家的情形。这一天,作为中国电影最大的票仓城市之一,北京的影院正式复工,全国复工的影院数量达到了4669家,复工率首次接近40%。蔡晓雪所在的影院集团,拥有一家单体年度票房位列全国前10的影院。这座北京的影院开业后,她的心情也很复杂:“开业之后的成本确实是压力很大。但对于我们来说,开业还是很开心的,至少是我们迈出了这一步希望,恢复营业才是整体恢复的基础。”
在北京的影院复工后,全国影院的复工数又回落至每日新增三位数,直到8月6日,全国累计复工影院的数量突破了8000家,复工率达到67.8%。
但复工并不代表着立刻能够让影院的收支持平。首先影院和商业地产之间有着复杂的租金合约。和人们普遍想象的支付固定租金不同,大部分影院在和商业地产签約时,往往采用固定保底租金和票房提成租金二者取其高的模式。而保底租金则每隔几年会有一次相应的上调。除了租金之外,人工、水电等费用也是影院每个月的固定开支。
“为什么我们旗下的影院能这么大面积地迅速开放,其实是跟我们在疫情期间做的很多工作也有关系。”蔡晓雪介绍,虽然经营有压力,但180天的等待并没有磨损信心:“疫情期间,我们跟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在推进和物业方的减租、降低费用的洽谈。困难是有,但我觉得这绝对不是复苏路上的阻碍。”
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及各大电影院线合作的《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参与调研的影院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全部影院从2020年2月开始已经入不敷出。
上文提到的华北某城市影院经理也透露,她所负责的影院在2019年的营业额可以达到2000万元,每个月需要至少100万的票房才能实现盈利,60万元的票房能够保本,但复工近一个月,仍然没有达到这一数字。截至8月18日,全国2020年8月累计票房突破60万元的,只有30家影院。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推出的调研报告里也提到,九成影院并不看好疫情后短期内恢复活力。半数影院认为,恢复营业后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需要三至六个月,还有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
好在一系列复映片的上映刺激起了观众观影的欲望,同时也提振着影城的信心。影院复工一个月以来,每个周末都会形成一个当日新增复工影院的峰值,四个周末的票房也在逐节攀升。以周六单日票房为例,7月25日的票房为3022.13万元,8月15日达到5724.91万元,增长了近一倍。
影院也感受到了观众们的热情。一位北京的影城经理透露,复工初期,虽然平日30%的座位仍有剩余,但黄金时间的场次均常常售空,《星际穿越》这样的复映片,平日场的票也变得非常紧俏。他们甚至把影厅的名字也改成了“久别重逢”“好久不见”等字样,就是想对观众传递一种亲情的表达。
《八佰》点映场次的火爆,传递了市场对新片、大片的渴望,以及商业巨制入场对市场的推动作用。
《八佰》点映场次的火爆,传递了市场对新片、大片的渴望,以及商业巨制入场对市场的推动作用。
伴随着电影院复工消息而来的,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和FIRST青年电影展的到来,上演了电影双城记。
从《星际穿越》开始,影院终于进入了一种小范围的狂欢状态。这种小,是因为开放座位的限制。以8月8日星期六为例,这是历来一周内票房最高的一天,当日排名全国第一的上海万达影城(五角场万达广场店)仅有2250人次的观众前来观影。
这一天已经是《星际穿越》复映的第二周了。但在周末,这部六年前已经在内地上映过的电影仍然可以获得千万量级的票房,甚至在8月9日反超了新片《1917》,重新成为了单日票房的冠军。
随后的一周里,《星际穿越》一直维持着每日票房第一的位置,直到8月14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重映,才让这部科幻电影退居到了第二位。就像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十八年前开启了一代人的魔法世界一样,这一天,全国多座城市的影院座位开放率也从30%放宽至50%。这意味着,更多的影片会陆续定档,助推电影市场回暖。
不仅如此,此前“超过2小时片长电影必须安排中场休息”的规定也被取消。观众得以不间断地观看152分钟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及当日晚间在部分影城进行点映的147分钟的《八佰》。
“我特别是没有想到《八佰》的上映,还有七夕档的国产新片预售能够大卖。”一位影院经理兴奋地说。据了解,《八佰》的点映只在2019年全年票房超过1000万元的影城进行,全国仅有1700家左右,但点映场次达到了7000场,约等于平均每家影城在周五晚间的黄金时间里排映了四场,这足以证明市场对该片的重视。
有影院经理在见证了《八佰》点映的火爆后,立刻加排8月17日至19日的点映场。8月17日,《八佰》的点映场规模达到了约1.8万场。8月19日又增加了一万场,达到了2.8万场的数量,可见市场对新片、大片的渴望,以及商业巨制入场对市场的推动作用。
夏尽秋至,影院也赶上了一个暑期档的尾巴。随之而来的9月因为学生返校,历来被视作淡季。影院经理们也已经把目光放在了即将到来的国庆档。因为去年《我和我的祖国》等电影表现卓越,这个日趋平淡的档期重新回到了和春节、暑期并列的一线位置。
不似《我和我的家乡》与《一点就到家》这样早早地锁定国庆,《姜子牙》《夺冠》这两部原本定于春节档上映的影片也突然在《八佰》的热闹点映中空降,选择国庆归来,让这个原本只能容纳三部大体量电影的档期,一下子扩张成为了“小春节档”。
“我们之前是30%(的上座率),大概经历了一个月的时间到了50%。我们也希望,按照这个节奏,十月份的时候应该还会更放开一些。”蔡晓雪说,今年的国庆节,让电影院的从业者们无比期待。
她盘点了一下陆续上映的影片,从《八佰》到8月25日上映的《荞麦疯长》和《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再到预计9月份上映的《信条》和《花木兰》,“影片陆陆续续地上来,而且时间档接得都特别好,所以我们还对这个整体有信心,而且感觉现在的影片也是观众很希望看的。”蔡晓雪总结,“我希望国庆档的时候能够恢复电影院的正常实力,这样能够助力明年的春节,我们会有更好的机会。”
短短的一个月,电影行业见证着观影人次从零到一周近千万人次走入电影院的变化。当观众走入影院,场灯熄灭,可能四周都是陌生人,但同时聚焦着同一块巨大的银幕。在这一刻,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也是这一刻,中国的观众成为2020年电影市场从无到有的珍贵起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