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王琳琳 张玉帛
【摘 要】 跟痛症常发病于中老年患者,病机为肝肾虚损,气血不足,风寒湿等外邪入侵,致使气血不畅,筋骨失却濡养,故足跟部有疼痛、畏寒等症状。治疗上遵循补益肝肾、益气生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原则,疗效显著。
【关键词】 跟痛症;痹证;筋膜;经验;韩文朝
韩文朝教授是濮阳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院长,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学科带头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擅长手术治疗各类髋膝关节疾病,也在运用中医药保守治疗各类筋伤、骨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跟痛症是跟骨跖面慢性损伤引起的疾病,以疼痛、行走困难为主要症状,多因患者久站久行造成足底部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负荷过重,跖筋膜的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劳损或者骨质增生,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影像学检查早期无明显异常,后期提示骨刺生成,部分患者行MRI检查可见跖筋膜增厚、局部水肿[1]。现将韩文朝教授治疗跟痛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治疗现状
跟痛症目前的治疗方式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西医学主要以口服止痛药、体外冲击波、局部封闭、手术等手段治疗,中医学以针灸、推拿、药物熏洗等保守治疗手段为主,目的是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2]。杨矛等[3]运用六味地黄丸及药物外洗治疗跟痛症,总有效率为92.5%。沈启明等[4]运用针刀及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跟痛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陈黎明等[5]运用中药熏洗治疗气滞血瘀型跟痛症,取得良好疗效,并且无不良反应。吴晗等[6]在关节镜下进行骨刺切除及跖筋膜松解术治疗跟痛症,术后疼痛有效缓解,足部功能恢复快。虽然治疗方式多样,但目前对于跟痛症的治疗并无统一标准。西医学治疗如服用止痛药等容易引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若采取手术治疗不仅使患者遭受二次痛苦,而且存在术后伤口感染、切口不愈合等问题。中医学运用药物内服外洗,简便快捷、疗效好,避免患者遭受二次疼痛,在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2 病因病机
西医学对于跟痛症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①足跟底脂肪垫病变。足跟底脂肪垫在长期的自身重力下行走时产生摩擦,导致脂肪垫局部渗出引发无菌性炎症[7]。②跖筋膜炎。跖筋膜炎是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当受外界刺激时可引起筋膜炎急性发作,另外还有跟骨内高压、神经卡压等理论,目前并无定论。
中医学认为,跟痛病应归于“痹证”中,属“筋痹”范畴,主要责之于肝肾功能下降,正气不足,机体失却防御,外邪入侵机体。清·刘恒端《经历杂论》指出:“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外邪侵入阻滞气机,病延日久,则筋肉、骨骼、关节缺乏濡养,气血凝滞,表现为疼痛、肿胀、骨质增生等标实之证。
3 辨证论治
3.1 肝肾不足证 患者往往足部隐痛,腰膝酸软,肌肉松弛,手足心发热,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心烦失眠等,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补益肝肾,清虚热。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3.2 气滞血瘀证 患者足部长期疼痛,局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肢体顽麻,足跟部甚至可见瘀斑,耳轮甲错,舌质紫暗有瘀点,苔白,脉弦涩。治则:活血化瘀通络。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3.3 风寒湿痹证 患者足部疼痛,肌肉酸痛,畏寒恶风,遇冷加重,遇暖减轻,自觉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浮弦。治则: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4 辨证论治
韩文朝教授根据自身多年的诊治经验,指出本病是由于中老年患者五脏受损,气血衰败,脏腑阴阳失衡,身体机能下降所致。肾主骨,肝主筋,肝肾功能不足导致筋骨不利,局部摩擦,气血瘀滞,久而久之产生骨刺;脾主运化,具有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送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机能,脾受损则导致后天化生不及,脏腑功能受损,气血不足于内,肌体失却防卫,风寒湿等外邪趁機入侵致病。本病虚实夹杂,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于内,为虚证,临床上较为常见;风寒湿入侵经络,气血不通,致局部疼痛,此为实,但临床上不多见。韩文朝教授指出,本病以补益气血肝肾为主,扶正祛邪,提出治疗十六字方针——“补益肝肾、益气生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
基础方药物组成:黄芪15 g、当归15 g、熟地黄15 g、白芍15 g、仙茅10 g、枸杞子10 g、桃仁10 g、川芎10 g、桂圆肉10 g、独活10 g、桂枝15 g、茯苓10 g、鸡血藤9 g、甘草6 g。水煎400 mL,每日1剂,早、晚分服。
方中以熟地黄、枸杞子为君,补肝肾;黄芪、当归为臣,补益正气;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其余药物为佐,祛风湿通络温阳。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芪多糖Ⅰ、黄芪多糖Ⅱ具有增强免疫活性、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8],当归为君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研究表明当归具有改善贫血的作用[9],两者合用,取其益气生血,补益正气的作用;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枸杞子善滋肾阴;桃仁活血化瘀祛瘀力强,川芎活血行气止痛,鸡血藤擅行血补血,舒筋活络,白芍养阴柔肝,现代研究证明白芍中的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独活祛风湿,止痹痛;桂圆肉补心安神,养血益脾,茯苓利水胜湿,健脾宁心。纵观本方兼顾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益气生血、温经散寒的作用,对治疗跟痛症有良好的疗效。
以上为基础方,可根据患者病情、症状、舌苔、脉象随症化裁。若肾阴虚日久者,加山药10 g、女贞子10 g;血瘀日久者,加红花10 g,另口服三七粉,每日3 g;寒气重者,加羌活10 g、白芷10 g;湿重,加赤小豆10 g、薏苡仁10 g;恶风者,加防风10 g、羌活10 g。
5 病案举例
患者,男,52岁,2019年5月14日初诊。患者诉右足跟部疼痛6个月余,行走困难,劳累及天气降温后症状加剧,休息后症状轻微缓解,近1个月受凉后症狀加剧,在家自行局部艾灸治疗,效果不显著,遂来就诊。查体:右足跟部肤色正常无红肿,足底筋膜跟骨处有明显压痛,跟骨的跖面和侧面也有压痛。X线检查提示:右足跟骨骨质增生。患者身体消瘦,面颊潮红,自诉偶有腰部酸软,夜晚自觉燥热,手足心出汗,睡眠一般,二便可,舌红,脉弦细。诊断:痹证(肝肾亏虚、气滞血瘀、风寒湿盛)。治则:补益肝肾、益气生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方药:黄芪15 g、知母10 g、当归15 g、熟地黄15 g、白芍15 g、枸杞子10 g、桃仁10 g、川芎10 g、独活10 g、桂枝15 g、鸡血藤9 g、黄柏15 g、泽泻10 g、茯苓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另口服三七粉,每日3 g。
2019年5月21日二诊,患者脚跟疼痛、腰膝酸软、手足心出汗、畏寒恶风等症状明显改善,在上方基础上加牡丹皮10 g、浮小麦10 g,清虚热、护卫气,实腠理,服用方法同前。
2019年5月28日三诊,患者疼痛、恶风畏寒症状已基本消失,夜晚燥热症状明显改善,然手足心仍自觉发热,在上方基础上去川芎、独活、鸡血藤、三七粉,加山药10 g、女贞子10 g滋肾阴,服用方法同前。
随访时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已痊愈。告知患者日常注意保暖,避免久站。
按语:患者为老年男性,从事体力劳动,受凉后症状加剧,同时有腰膝酸软、夜间燥热、手足心出汗等症状,诊断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风寒湿型痹证,治宜补益肝肾、益气生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所用药物既可补益肝肾、滋阴泻火,又可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疗效甚好。
6 小 结
跟痛症是一种多种慢性疾病所致的足跟跖面疼痛,步行或站立时疼痛加重的疾病。本病主要以单足或者双足跟部在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以补益肝肾、益气生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可取得良好疗效。老年患者应尽量避免负重,并且注意足跟部保暖,日常选择合适的鞋子,可在鞋子里多加柔软的鞋垫,减轻足部的压力。韩文朝教授多年工作在临床一线,治疗跟痛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治疗理念及治疗方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易进,苏虔,褚东晓.关节镜下跖筋膜松解结合骨刺清除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1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2):49-50,64.
[2] 谢攀,白玉,张濛,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跟痛症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2):17-20.
[3] 杨矛,王峰,梁文武,等.六味地黄丸联合丁氏熏洗方治疗跟痛症40例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7):160-161.
[4] 沈启明,丁宇,钟毓贤,等.针刀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跟痛症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9,14(4):1011-1015.
[5] 陈黎明,肖学锋.中药熏藤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跟痛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4):52-53.
[6] 吴晗,吕浩,程文丹,等.关节镜下跟骨骨刺切除联合足底跖筋膜松解术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9,28(6):442-445.
[7] 周雪峰.现代医学对跟痛症病因的研究进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2):42-43.
[8] 程超寰.药中补益绵黄芪(上)[J].家庭中医药,2018,25(10):20-21.
[9] 马霞,丁军霞,袁菊丽,等.当归茎叶与根对小鼠溶血性贫血模型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36(3):297-302.
收稿日期:2019-10-16;修回日期:2020-04-2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