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马鹏莉 高超 谢雪芳 杨霞 刘珂欣
【摘要】 目的 探究中医五音疗法联合穴位贴敷辅以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0年9月- 2021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结合组间性别、年龄、病程、证型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中医五音疗法联合穴位贴敷疗法辅以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疗效、治疗后胃镜下表现及焦虑状态。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各为93.3%和70.0%,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及HAMA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及HAMA积分较治疗前均减少,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胃镜下表现方面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五音疗法联合穴位贴敷辅以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及焦虑状态优于单一西药治疗。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五音疗法;穴位贴敷;焦虑;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23--03
作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在國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其反复发作的反酸、烧心等症状使患者生理及心理负担加重,且易出现焦虑状态,严重干扰生活。西医治疗本病首先推荐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及促动力药物等,但仍有高达40%的患者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一旦停药,其症状容易反复出现,此时只能通过长时间维持治疗进行干预[2]。相关研究证实,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GERD方面具有独特且确切的治疗优势。本研究采用中医五音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观察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9月- 2021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共60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20年发布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3]中GERD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发布的《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4]中GERD的诊断标准,其中根据主症、次症分为肝胃郁热、胆热犯胃、气郁痰阻、瘀血阻络、脾虚湿热、中虚气逆6大证型。纳入标准:①同中西医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相符合者;②年龄在18~65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规范接受治疗者;④能定期复诊且可正确填写问卷者。排除标准:①年龄超出标准者;②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者;③妊娠、哺乳期妇女;④过敏体质或既往有试验药物过敏史者;⑤无法配合治疗者。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病程、证型均衡可比的原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8.2±11.4岁;病程3~43月,平均病程22.7±12.1月;证型分布情况为9例肝胃郁热证、7例脾虚湿热证、5例胆热犯胃证、5例中虚气逆证、3例气郁痰阻证、1例瘀血阻络证。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45.9±12.0岁;病程1~45月,平均病程20.3±11.5月;证型分布情况为10例肝胃郁热证、6例脾虚湿热证、6例胆热犯胃证、4例中虚气逆证、2例气郁痰阻证、2例瘀血阻络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基础西药方案治疗,具体为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规格20mg/片),1片/次,2次/d,空腹服用;莫沙必利胶囊(规格5mg/粒),1粒/次,3次/d,空腹服用。治疗8周,随访3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五音疗法及穴位贴敷治疗。
(1)中医五音疗法:肝胃郁热证患者配合角乐《江南丝竹乐》,瘀血阻络证患者配合商乐《寒江残雪》,气郁痰阻证患者配合宫乐《秋湖月夜》,予脾虚湿热症患者配合角乐《广陵散》,中虚气逆症患者和胆热犯胃证患者配合宫乐《秋湖月夜》,三餐后各1次,30分钟/次。治疗8周,随访3个月。
(2)穴位贴敷疗法:贴敷药物组成为柴胡30g、枳实30g、厚朴30g、白芍30g、木香20g、延胡索20g、陈皮30g、瓦楞子30g、白及30g、黄芪50g、白术20g、黄连10g、吴茱萸20g,将上述药物打成粉后调制成泥膏状,外敷于中脘、足三里、太冲、内关、肝俞、胃俞、天枢、气海处,胶布固定,4小时/次,1次/日。治疗8周,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积分:参照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积分量表及《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5]评分,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反酸、胃灼热、嗳气、上腹部胀痛、胃脘胀满、胸骨后疼痛,每项分为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
(2)临床疗效:根据疗效指数,将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的症状积分﹣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痊愈即反流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即反流症状基本消失,偶发但可很快消失,疗效指数≥70%,且<95%;有效即反流症状较前减轻,未消失,疗效指数≥30%,且<70%;无效即反流症状未消失,未减轻,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观察例数。
(3)治疗后胃镜下表现:评估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内镜下食管的黏膜正常为痊愈;胃镜下炎症未完全消失,治疗后黏膜病灶减轻2级及以上为显效;胃镜下炎症未完全消失,治疗后黏膜病灶减轻1级为有效;胃镜下炎症没有消失,治疗后黏膜病灶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观察例数。
(4)焦虑状态:使用Hamilton焦虑量表(HAMA)[6]对患者进行评估,量表主要涵盖躯体性和精神性焦虑两大类,采用5级评分法(0~4分),无症状者按0分计,轻者按1分计,中等者按2分计,重者按3分计,极重者按4分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镜下表现比较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胃镜下表现评估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HAMA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AMA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A积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在中醫古籍中无相对应的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则可将其列为“吐酸”“吞酸”等范畴,尽管本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但现代医家多认为胃食管反流病最主要的病机为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因此,中医治疗本病的最主要治法是“疏肝、和胃、降利”[7]。此外,不断增加的研究尤其关注心理精神因素对GERD的影响,对应利用以心理疏导和音乐疗法来进行心声结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建立于“五音入五脏”理论上,中医五音疗法凭借“角、徵、宫、商、羽”五种音乐进行情志调节和脏腑调理,进而达到情志养身目的,最终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近期众多研究成果提示,在医治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伴情志异常方面,中医五音疗法的疗效确切,同时其也被运用在医治焦虑症、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8-11]。
基于“理本内治、用本经络、药同内治”理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无创复合疗法,即把穴位、药物、经络结合为一体,其具有穴位的刺激与调节及药物吸收后发挥药效两种结合作用,不经过肠胃给药,治疗安全且疗效可靠。近期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在基础运用抑酸、促动力药的治疗基础上,再辅以使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能够进一步缓解GERD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2-13]。在穴位选择上,取穴于胃俞、肝俞、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天枢、气海;在药物选择上,主要选择柴胡、枳实、白芍、厚朴、黄芪、白术、木香、陈皮、延胡索、瓦楞子、白及、黄连、吴茱萸,其主要是立足于“疏肝、和胃及降利”这一基本治法,在根源上调理疾病,既能够确切改善症状又能够减少复发率。
本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93.3%VS70.0%);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及焦虑状态相关量表评分对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的降低幅度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胃镜下表现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无论西药治疗或是中医五音疗法联合穴位贴敷辅以西药治疗,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及HAMA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临床疗效显著,但中医五音疗法联合穴位贴敷辅助西药疗法在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焦虑状态效果更优,可能是中医治病求本的治疗优势在发挥作用,让患者既在临床症状上有显著改善,又能通过调节情志,进而改善焦虑状态。
4 参考文献
[1] 陈旻湖,侯晓华,肖英莲,等.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5,20(3):155-168.
[2] E1-Serag H, Becher A, Jones R.Systematic review:persistent reflux symptoms on proton pump inhibitor therapy inprimary care and community studies[J].Aliment Pharmac ol Ther,2010,32(6):720-737.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2020,40(10):649-663.
[4] 李岩,陈治水,危北海.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 1550-1553.
[5] 危北海,陈治水,张万岱.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06:576-579.
[6] Xiaoshuang Shi, Xia Li, Jinxin Ma, et al.Chinese medicine JQ granule combined with half-dose omeprazole for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study protocol[J].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9:31.
[7] 丁冠福,杨少军,陈玲,等.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8,31(12):77-80.
[8] 颜延凤,王旭.中国传统五音疗法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200.
[9] 温明华,胡林娟,王晓云,等.体感音乐疗法对妇科患者手术焦虑状态影响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4,24(6):141-142.
[10] 华云辉,陈学辉,李庄,等.靳三针加大陵穴配合五音调适干预对中风后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8):1802-1804.
[11] 王卓,朱萍.五音入五脏——中医五音疗法探析[J].中医药文化,2015,10(5):57-61.
[12] 王红霞,周正华.穴位贴敷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8):111-114.
[13] 张樱.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分析[J].新中医,2019,51(9):269-271.
[2022-05-09收稿]
基金项目:2020年度深圳市福田区卫生公益性科研项目(编号:FTWS2020089)
作者单位:518034 广东省深圳市,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脾胃病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