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专科护理小组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13

李从珏 许晶

【摘要】  目的  研究专科护理小组在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7月- 2022年7月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专科护理小组后的30例患者作為观察组,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选择2017年6月- 2019年6月医院未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专科护理小组前的30例住院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凝血指标、VTE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和VT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血栓栓塞症专科护理小组应用于医院内VTE预防护理中可促进患者凝血指标改善,降低VTE发生风险,满意度高。

【关键词】  专科护理小组;静脉血栓栓塞症;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23--03

深静脉血栓(DVT)指血液于深静脉中异常凝结引发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疾病,以左下肢发生率较高,若不及时进行干预,血栓脱落便可引发肺血栓栓塞症(PE),二者致病因素相同,故临床将其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1]。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VTE发生率为40%~60%,VTE预防护理占比也非常低[2]。DVT的形成特征与治疗上的特殊性使其护理工作也需要特殊对待。有研究发现,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降低VTE发生风险,因此,针对VTE构建专科护理小组,加强医院内VTE的预防护理成为近来临床护理学的热点研究方向[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专科护理小组在医院内VTE预防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7月- 2022年7月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专科护理小组后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选择2017年6月- 2019年6月医院未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专科护理小组前的30例住院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有完善的数据资料;②意识清醒,护理配合度良好;③研究内容、流程等均已告知患者(或)家属,并征得同意。排除标准:①肾功能重度障碍者;②合并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③患有精神疾病或无正常认知能力者;④遗传性质的易血栓患者。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0~75岁,平均57.13±1.24岁。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76岁,平均57.15±1.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授权后开展。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开展常规护理方式,即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检查,详细监测与记录各项相关指标,向患者介绍治疗与护理计划,告知预防VTE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加强患者巡视,若发现异常,马上上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

1.2.2  观察组  构建VTE专科护理小组,由小组开展护理护理,具体如下:

(1)构建VTE专科护理小组:包括5名核心成员(护士长1名,专科护士4名),1名组长,网络成员24名(每个科室选出1名护士),所有入组成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于本科室内工作3年以上,由小组负责开展院内所有的VTE预防护理工作。

(2)明确小组工作职责与内容:由小组核心成员对组成员的工作职责与内容进行明确。工作职责:①于委员会直接领导下于全院内开展VTE预防护理。②对VTE的预防护理流程与标准进行完善,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③全面分析院内VTE的预防护理现状,找到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④组织开展护理会诊,从根本上解决各类护理问题。⑤对各个病区的VTE发生情况进行严格监测,分析发生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⑥定期督查VTE的预防护理质量,持续进行改进。工作内容:①组织相关人员开展VTE预防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全面强化护士的VTE 预防意识、知识以及技能水平。②制定出完善的VTE预防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定期进行督查。③进行VTE的预防护理敏感性指标监测,每个月进行会议汇总,总结质控效果,找到不足,并讨论出改进方案。

(3)开展VTE预防专科护理培训与考核:理论方面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知识、VTE评估表正确的使用方法、VTE预防对策、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不良反应等。技能方面涉及如何使用弹力袜、气压泵或足底泵、抗凝药物等,以现场授课与护理助手APP进行自学的方式联合开展,培训后对全院护士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可正常上岗,不通过者,再次培训,直至考核通过。

(4)制定VTE预防护理质量检查表:包括评估和记录、基本预防措施的执行、物理性预防对策的执行、病情观察以及上报等内容,由专科小组核心成员定期对各个科室VTE预防护理质量开展督查。网络成员每周对本科室的VTE预防护理质量进行督查,于月底汇总,并上报,由专科小组共同分析护理中的不足,并总结改进措施,对院内VTE的预防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

1.3  指标观察

(1)凝血指标与VTE发生情况:分析检测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2项凝血指标,并统计两组的VTE发生情况。

(2)护理满意度:护理后,指导患者填写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总分100分,评分高于90分为优秀,60~89分为良好,低于60分为较差。总满意度=(优秀+良好)/观察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与VTE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D-D、PLT水平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3.33%,观察组为9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VTE是临床中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的第3大血管类病变。近几年,我国VTE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加上较高的漏诊率,未行诊治便造成的疾病死亡率高达25%~30%,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因此VTE的预防护理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4]。但就目前来说,我国VTE专科预防护理还处在初级阶段,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为了降低院内VTE的发生风险,提升医院专科护理的质量,医院构建了VTE专科护理小组,由该小组于全院内开展VTE预防护理强化管理,以期实现VTE预防护理的直接化、常态化,提升院内护士的VTE理论知识水平与护理技能[5]。

VTE专科护理小组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护理模式,其首先要求小组对全院内各个科室护士进行VTE预防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护士的VTE预防意识,让患者得到更优质、更有效的护理服务,降低VTE发生风险[6]。该小组构建后,要求所有住院患者均于住院时进行VTE风险评估,尤其是VTE发生风险较高科室的患者,对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Caprini评分量表评估,而非手术患者则以Padua评分量表进行评估,以全面了解患者发生VTE的风险,提前采取预防干预对策,最大程度防止VTE的发生[7]。通过构建专科护理管理制度,确保每一位患者可以得到同质化的VTE预防护理服务,对预防护理的标准、流程以及措施等进行全面完善;通过专科护理小组中的网络护士让小组和各个科室达成良好的沟通,随时反馈科室的VTE预防护理措施执行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其预防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并马上讨论出有效的改进对策,并督促各个科室严格落实各项VTE 预防护理措施,从根本上提升科室的专科护理质量,将VTE发生风险降至最低[8]。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D-D、PLT均明显更低,观察组VTE发生率更低,而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提示专科护理小组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静脉血栓栓塞症专科护理小组用于医院内VTE预防护理可有效提升院内专科护理的质量,降低VTE发生风险,得到了患者的高度满意。

4  参考文献

[1] 代欣.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应用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862-863.

[2] 郑金凤,刘晶晶,陈正香.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护理学杂志,2022,37(9):17-19,73.

[3] 杨慧敏,潘卫宇,谢煜,等.院内多专科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学组管理模式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22):3451-3454.

[4] 林盼,田凌云,杨秋红,等.不同理论模型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护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6):941-945.

[5] 植艳茹,李海燕,陆清声.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与管理专家共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1,38(6):17-21.

[6] 晏蓉,李素云,赵诗雨,等.基于循证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J].护理学杂志,2021,36(10):57-61.

[7] 杨琳,呼寶娟.早期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3):505-506,509.

[8] 李海燕,植艳茹,王金萍,等.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及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2):44-47.

[2022-07-26收稿]

作者单位:116033  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通讯作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